刘青声乐作品《越人歌》的创作研究
——兼谈中国古诗词歌曲及其创作的现实意义

2019-01-21 09:30江西省音乐家协会
民族音乐 2018年6期
关键词:作曲家声乐旋律

■成 源(江西省音乐家协会)

2017年11月我在广州大剧院观看了第11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组现场比赛,根据比赛规定选手必须演唱一首为古诗词谱曲的创作歌曲,多位参赛选手选择了由作曲家刘青为古诗词谱曲的《越人歌》作为参赛曲目。同时,笔者发现该作品在多位歌唱家、音乐院校师生的音乐会或演出上成为“常客”,这引起了我对其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思考。

■楚辞《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原文为古越语,译成楚辞后记载于刘向所著《说苑·善说篇》中,是中国文字记载中最早的一首翻译诗。讲述的是榜枻越人偶遇鄂君子皙并同舟共游,对子皙心生爱恋之情,并描写刻画了越人矛盾纠结的心理状态。业界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越人歌》的产生渊源、内容译释等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在此,暂且不表,仅就楚辞这一版进行研究和论述。

(一)语言精致,层次鲜明

越人歌虽仅有简短的5句,54个字,但它将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心理状态等清晰准确地呈现和表达出来了。根据其结构和内容,笔者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故事情节的铺垫。前两句明确交代了在某一天的夜晚,越人摇桨划船载子皙泛舟,并且无形中刻画了越人能够与王子泛舟共游的激动心情。第二,心理状态的刻画。“蒙羞”“诟耻”“心几顽”用词,表现出了越人自知身份地位卑微,不能与王子相配的纠结、矛盾的心理状态。第三,喻物抒情的表达。最后一句属点睛之笔,巧妙的用“山有木”“木有枝”呼应“心悦君”“君不知”,用“山上有树木,树木上有木枝”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来反衬“越人喜欢王子你呀,王子却不知道的无奈之情”。

(二)用词考究,注重格律

古诗词之所以独具魅力和气质,当然离不开极其考究的语言和天然具有的韵律感。《越人歌》同样如此,首先,作品5句中“兮”字的巧妙使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在前4句的相同位置使用“兮”字,形成结构上的对称。二是情感抒发和表达的关键元素。“兮”在文中作为语气词来看,可以释义为“啊”“呀”等,这样有代入感地去欣赏该词,能够直接感受到越人富有层次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其次,语言上的押韵。如“耻”“子”“枝”“知”,还有前面提到的“兮”字等,注重语言的格式和律动性,达到声韵腔调的统一。

■声乐作品《越人歌》

作品为两段体结构(结构图附后),G五声宫调式,通过对音乐文本的分析,笔者认为该作品的精湛之处,表现在作曲家通过精练的创作手法,将古诗词的内涵、气质、韵律与音乐的风格、情绪达到高度统一,展现出音乐精致、气质典雅、意境深邃的艺术魅力。

(一)手法巧妙,旋律精致

A段是由两个同头并对称的乐句(9-16、17-24)组成,作曲家在旋律构思和创作上运用了运用跳进后反向级进和逆行手法,形成了流畅优美的波浪式旋律形态(见谱例1)。第二,A段的前两小节与B段的前两小节,均是瀑布形态的起句。A段属于铺垫情绪叙事的段落,起句是一个下五度的旋律进行(d2-g1)。B段抒发强烈情感的高潮段落,起始句是下八度的旋律进行(e1-e)。B段的音乐形态是A段的展衍,其基本的音高组织和旋律走向实属一脉(见谱例2)。第三,使用了大量的经过音、辅助音对旋律进行丰富。如谱例1中圈出来的音符(a1-g1-e1),作曲家围绕核心音程及关系对旋律进行了创作和完善,使音乐更加流畅自然。通过精致、凝练的组织方式使作品中各乐句、段落之间以及整个作品在风格、情绪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刘青创作的声乐作品《越人歌》虽是当代作品,但作品仍然体现出了歌词本身的意境、气质和美感,这主要体现在作曲家在创作中把词韵、旋律、声腔三者关系掌握运用的巧妙。这首作品中旋律、节奏及其组织形态与唱词的律动感是一致的,特别是对某些重点词句,作曲家做了细致处理。如在处理语气词“兮”(第10、14小节)字时,作曲家考虑到词句的前后关系和语境,运用了托腔手法进行创作。第一个兮字是同音之间先下行小三度后又上行小三度回到同音(d2-b1-d2),来表现越女遇见鄂君子皙的激动心情。第二个兮字(第14小节)由3个乐音(b1-a1-g1)构成的两个二度下行的进行,表现出越女有幸与子皙同舟美好之事发生的疑问。另外在表现“搴舟中流”“得与王子同舟”时,作曲家为了表现泛舟同游的故事情节和状态,用平稳的节奏型和级进与跳进组合的旋律形态营造出微波荡漾的音乐感觉(见谱例1),从而实现了音乐与诗词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中国古诗词歌曲及其创作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几千年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淀和表现形式之一,经过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其在当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继续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更是我们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的不懈源泉。我们常说音乐具有社会的属性和功能,对社会和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审美等方面具有引导、教育、感化的作用。同样,古诗词歌曲也在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挥特有作用。我国每个时期的作曲家同样担负着传承中华5000历史文化,3000年诗韵的责任和使命,创作了一批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词,萧友梅曲)、《静夜思》(李白词,贺绿汀曲)、 《我侬词》(管道升词,应尚能曲)、《红豆词》(曹雪芹词,刘雪庵曲)、《大江东去》(苏轼词,青主曲)、 《枫桥夜泊》(张继词,黎英海曲)《花非花》 (白居易词,黄自曲)、《我住长江头》(李之仪词,青主曲)、 《正气歌》(文天祥词,谭小麟曲)等,可以说这些作品开创了当代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的先河,还有作曲家谷建芬为青少年创作并录制了《谷建芬古诗词歌曲20首新学堂歌》,既能在普及提升少儿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能在德育、美育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另外,今年央视一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类节目《经典咏流传》,激发了本就流淌在华夏儿女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受到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另一方面,创作中国古诗词歌曲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建设的实际需要。如作曲家罗忠镕早期运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五声性民族声乐作品《涉江采芙蓉》在业界引起极大关注,成为音乐院校作曲专业教例的典范,为音乐教育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验。再如,在参加专业声乐比赛时,组委会为全面了解参赛者的演唱水平和对多种风格的诠释能力,都会要求必须选唱一首古诗词歌曲。另外,虽然我国作曲家已经创作了不少古诗词歌曲作品,但演唱者所选择的曲目范围不大,这个问题也是存在并亟待解决的。因此,创作古诗词歌曲是音乐教育和艺术实践的现实需要。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文学与音乐高度融合的体现,其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美学思想,社会及业界应该高度重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普及和研究,来助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猜你喜欢
作曲家声乐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