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第四中学 苟嵩峰
近年来,在信息冲击的作用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较快,其性格形成中所出现的问题表现出了新特点。为了将这些问题进行恰当地解决,我国初中政治教学表现出了新形势,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立德树人的作用发挥得愈加明显。本文聚焦于人教版教材使用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对其作用的发挥形式进行具体讨论。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教育水平差距也很大。部分农村的青少年受地域条件和生长环境的限制,不能充分接收到较先进的教育成果,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过程也面临挫折,阻碍了我国新兴人口质量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对农村学生进行教学时,更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其生活实践相联系。实践性原则是指导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原则,现阶段我国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信念,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德育和情感需要,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枷锁,使学生明确并掌握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方法,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立场,达到立德树人的理想效果。造成我国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分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校、社会、家庭的作用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德育培养状况。例如我国农村地区道德与法治教学所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就是因为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和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坚持“考试第一”的理念,认为只有中考分数高才是优秀、才是出人头地。这种观念使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更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不能将学生的个人理想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能通过授课触发学生心中的敏感点。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讲解时,要注意利用青少年学生思维跳跃度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理想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使立德树人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理念的确立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融合促进作用,以培养全面的建设性人才为根本教育目标,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理念。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得到发展。德行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在思想指导作用下产生的,思想教学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容,一旦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就会带动他的行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在立德树人理念教学的指导下,应重视学生思想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先进理念的主要发出者,应该以身作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行动传播立德树人的理念,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方法传递公平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传递公平公正的意识,让学生不以个人喜好对事物妄加评价,体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尊重。诚信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凸显事物客观性的重要方法,想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就要使他们能感受诚信带来的好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诚信这一问题确立奖惩机制,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为了使这些变革理念得到落实和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将这些教育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观念的熏陶。
青少年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强烈,这些特点使其极容易发生道德观念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发挥其塑造学生三观的主要作用,对学生进行身体力行的引导,利用学生可塑性较强的优势,努力让有利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同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完善的探索,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浏览网页、观赏微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其个人品德修养。
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支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在这三个领域都展开有效的活动,以此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功能,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丰富学生的道德理念,并有效布置相关的实践任务。家庭应该支持学生实践工作的开展,构建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
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不应该被局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为使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筛选,并推动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