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义 毕玉 马东平 林钧昌 杨晓
视频案例教学是指用计算机及超媒体编辑系统整合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把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采用超媒体方式链接,从而为案例教学研究提供综合、多元表现的环境[1],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引导思考,提升教学效果有显著作用。目前文献多基于某一课程的案例教学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在评价性研究中包括评价模型研究[2]、评价理论研究[3]、实验研究[4]等,提出了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素材选择不当、制作质量粗糙、问题设计不周密、时间控制不当[5]、视频案例教学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及适合专业的问题[6],以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的标准与方法问题[7]。但文献存在定性分析多、调查研究少,以教师角度讨论多、学生评价研究少的特点。
潍坊医学院于1985年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最初开设专业为卫生事业管理大专班、本科班,逐步拓展到多个本科专业,包括预防医学、医药市场营销学、卫生统计学、法学、医学检验及临床医学。内容结构上,该课程分为社会生理学、社会病理学、社会卫生诊断和社会卫生处方4个模块。由于每个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社会医学的课时安排有所差别,但上述模块中最基本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即课程的内容体系相同。本文基于潍坊医学院本科生对《社会医学》视频案例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小组访谈,探讨视频案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提出针对视频案例教学问题的相关建议,为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资料从2个方面收集。①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属性指标,如性别、专业、年级、接触视频教学的时间等,此外还有评价性指标和建议性指标。②访谈法:按照信息饱和原则在问卷调查班级选择15名学生进行小组访谈。
本研究以潍坊医学院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于2016年12月对必修课专业的全部学生进行调查;按随机整群原则抽取选修课2个班级,对抽中班级的全部学生进行调查。现场发放问卷500份,全部收回,经筛查有效问卷443份,有效率为88.6%。
通过Epidata双机录入形成数据库,定量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整理数据,交叉表分析。定性资料应用MAXqda 2软件,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定性归纳。
本组443名调查对象的性别、专业等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见表1。
2.2.1 学生对视频案例教学效果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在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为:“请问您对社会医学课堂视频案例教学的满意状况如何?”,答案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统计结果显示,未出现“不满意”的样本,故将视频案例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两个维度。社会医学视频案例教学评价为非常满意的占33.4%, 基本满意的占66.6%。
将视频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分别与性别、年级、专业和接触视频案例时间进行交叉表分析。结果显示,满意度在学生的性别、年级、接触视频案例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专业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评价为“非常满意”的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法学专业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4.8%和50.5%,高于在市场营销、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和临床医学专业中所占的比例,结果见表2。
2.2.2 学生对视频案例教学优点的评价
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你认为视频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什么”的多选题中,认为“形象生动”的学生占84.9%;认为“有利于调动上课情绪”的占78.1%;认为“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最低,为54.0%。访谈资料进行文本分析显示,学生对视频案例的优点评价可归纳为3个要点:促进知识理解、提高综合素质、活跃课堂气氛。但是,46.0%的学生不认为视频案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表1 443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设计了对视频案例质量评价的指标,采取多选的方式。其中,选择“视频制作与处理质量不高”的比例最高,占51.7%;定性资料的文本分析也发现学生对视频案例本身质量给予较高关注。说明教师如何遴选案例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满意度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小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归纳,最终将视频案例的质量标准总结为匹配性、前沿性、生动性、思想性、真实性5个方面,部分学生原始的代表性话语见表3。
对于案例使用频率的调查发现,认为每周使用2次~3次的占36.1%,每次课都要用的占18.1%;访谈结果认为,视频案例教学使用的频率应以授课内容是否需要、案例本身是否典型来决定,而不能简单的增加或控制播放次数,48.5%的同学认为10 min~20 min为宜,36.3%的同学认为20 min~30 min为宜,认为10 min以内和30 min以上的比例分别只有8.4%和6.8%。
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作用提出了多种看法。“教师的主导与引导”、“学生的主动与能动”是课堂互动的两大基本问题。另外,部分同学认为教师不能按课本的标准评价同学发表的观点,对此归结为“开放式讨论”。具体见表4。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视频案例教学评价满意度较高,视频案例是社会医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掌握视频案例甄选标准,组织好课堂互动,把握视频案例教学的播放频次和时间是提高视频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本研究发现,案例视频甄选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既往研究[8]发现,案例自制或选编效果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本研究发现,学生对视频案例质量提出意见的比例最高,这一点也在不少文献得到验证。对教师自己组织拍摄的视频案例而言,拍摄和剪接的技术是同学最关心的,大部分同学建议录像力求清晰 (包括语言, 图像等),字幕与音频同步[9],而对选编的案例在案例内容选择上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洞察力[10]。本研究结合有关文献[11]归纳了案例甄选标准的五大要素:匹配性、真实性、生动性、思想性及前沿性。案例缺乏匹配性就会失去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案例缺乏真实性就很难具有感染力;生动性会引发学生兴趣、增强理解和关联性记忆;思想性涉及社会医学的人文性质,也是甄选案例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前沿性让教师关注最新发生的事件,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能力。
表2 不同专业学生对视频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分布情况[n(%)]
表3 视频案例的甄选标准
表4 视频案例教学课堂互动的建议
只有选取恰当、贴切、适宜的课程视频案例,才能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8]。因此,主讲教师应在平时备课中,不断领会、体悟上述视频案例甄选标准,形成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融为一体的案例教学技能,从而发挥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功能。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是保证课堂互动效果的基本要素,同时学生观点的开放性和教师评价的包容性也是促进师生互动效果的重要方面。视频案例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个接受感官,从而高效接受外界信息,还可以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设问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在师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新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8,12]。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案例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的个体成长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社会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多学科的联系,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在互动式讨论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在视频案例课堂中,应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视频案例目前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课程导入、理论关联和增强理解的教学功能。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不认为视频案例教学有利于课堂效率。因此,视频案例播放的“度”是主讲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首先,并非所有课程或课程的所有章节都需要视频案例。主讲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总学时数,适度把握视频案例的播放频次,有研究[14]认为,每周2次~3次是最为合适的频次。我们认为播放频次主要取决于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的难度以及教学目标,就社会医学而言,每一章播放一次足矣。
其次,视频案例的播放时点和持续时间也是应当注意的问题。将视频案例放在开头、中间或者结尾,应充分考虑到与教学内容的契合,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对视频播放时间的建议上,有文献[13]认为,典型视频案例播放一般10 min左右即可。本次调查发现,视频案例的每次课10 min~20 min被认为是适宜的播放时间。
综上,视频案例的播放频次、播放时点和持续时间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是主讲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和技能。
本研究在问卷设计中,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未出现“不满意”的个案,这可能与社会医学课程的视频案例教学开展较早、比较成熟有关。尽管如此,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影响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在今后的问卷设计中应首先进行预调查及专家讨论,以确保问卷具有更好的信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