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龙,郭洪亮
中国男篮1994年首获世锦赛第8名至今已整22年,这期间国家男子篮球队整体实力处在以第8名为上限的踏步与下探的徘徊之中。不是一支逐渐走强的球队,也不是一支水平稳定的球队。在职业化改革、联赛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男篮与国际大赛对手的差距有多大?中国男篮大赛成绩为何不升反降?是否与引领世界篮球发展的风向标-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相悖?面对层层疑问,在中国男篮的蛰伏期,中国篮协在姚主席的带领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定国家男子篮球队采用“双国家队”集训模式,由李楠(红队主教练)、杜锋(蓝队主教练)两位本土主帅各自执教一支实力相当、拥有相同保障的球队,这是中国篮球历史上国家队组建方式的一次创新尝试,改革的利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通过研究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针对中国男篮双国家队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不迷失方向,又能解决自身存在的短板进行定性分析,以期研究成果能为中国男篮减少“试错”,更好地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提供研究参考。
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的变化,我国学者一直在关注。多数研究者[2-4]认为或认同:世界篮球运动正沿着“智博谋高、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主动、快速机敏、全面准确”的方向发展。智、高、壮、快、准、悍、巧、变,积极主动拼搏、攻守全面兼顾、高度与速度结合、个体与群体统一、帅与星有机相辅是总趋势。笔者认为,站在21世纪以来8次世界大赛的时间跨度上观察,世界篮球运动发展最显著的趋势是速度篮球、强度篮球、团队篮球和模糊篮球,这些趋势正主导着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方向,实践上对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双国家队配置的发展最具指导意义。
速度篮球是当今世界篮球发展趋势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之一,现代篮球运动的快速体现在速度能力上是反应速度快、动作速度快、移动速度快;在个人技术应用上表现为变向快、转身快、过人快、突破快,具有强大的提速、摆脱和超越防守能力[2];在战术运用上表现为推进快,传球快,攻击、反击快,攻防转换快,快攻运用多。在“以快取胜、以快制高、以快制快、以快胜弱”的理念下,篮球运动的训练手段发生了许多改变,技战术打法不断创新,快速从过去强调快攻、快速退防,发展到阵容配备上的改变。非“速度型”的大个子,场上配置数量和上场时间日趋减少,快速中的运动战能力得到全面的重视和加强。源于NBA的“跑轰战术”,以快速、高效、机动性强,完美诠释速度篮球魅力的“一大四小”战术正成为流行打法。姚明将近十年国际篮球打法上的变化比喻为:“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的不同,新的武器出现改变了原来的战争态势”[4]。这种变化使具有速度素质优势,崇尚速度篮球的美国队在进攻端变得流畅无比,以“速度冲击防守,以速度遏制进攻”的美国队,大赛平均得分可达100分以上,快攻得分居各队之首,多数比赛都以高比分告捷。2016年里约奥运会美国男篮夺冠以及NBA总冠军勇士队就是利用天生的速度优势将“跑轰”战术发挥到极致的球队[5]。相形之下,墨守阵地进攻,讲究半场阵地落位后排兵布阵的传统打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多,没有速度意识和快速攻防能力的球队,比赛中明显处于劣势。慢速度的球队在速度篮球的冲击下,只能疲于应对。快不仅是欧美劲旅的特点,也是篮球运动水平落后国家正在努力改变的方向。
高强度对抗是现代竞技篮球比赛又一显著性特征,有些教练甚至认为:相比于技战术,对抗能力才是如今能在国际赛场赢球的本钱。当代强度篮球的表现形式是以速度为先导、以力量为基础、以紧逼为主要对抗形式。传统攻防对抗中,“攻”为主动,“守”为被动的状况发生一定的转变,进攻组织已无法随心所欲,既定战术的使用和成功率大大受制于对手的防守强度[6]。在强度篮球攻略下,由于高强度防守对技战术运用的破坏性,强弱对抗中弱队的失误、被抢断次数及双方的失误失分比差异悬殊,惧怕侵略性防守,缺乏身体对抗能力的球队,训练战术在赛场上很难成型。同时,高强度攻防对抗回合增多后,运动员完成精细技术(投篮)的控制力下降,投篮命中率不高。中国队球员在国际性比赛中,投篮命中率很难达到个人在国内联赛上的水平,而国外运动员,特别是美国队队员,国际性比赛上的投篮命中率却常常高于NBA联赛上的水平,重要的原因就是联赛强度不同造成的。许多时候,美国队球员在联赛上的得分,比在世界大赛上的得分更困难,特别是季后赛的比拼,越到后面越是超强度的硬战,攻防越需要在高强度对抗中完成。联赛水平的差异使习惯于高强度对抗的球队,在国际赛场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较少,命中率不降反升;球风偏软,习惯于低强度、慢节奏比赛的球队,在国际赛场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较多,对抗中弱队往往因为跟不上比赛强度,导致技战术运用受制,攻防效率下降,失误增多,得分困难,意外伤几率增大,对抗不适等,使比赛过早进入垃圾时间。欧美强队都是推崇强度篮球的球队,小差别是欧洲球队更偏向于力量型的强度,美国篮球在力量的基础上更具速度成分的优势[7]。在强度篮球主导下,抓对抗强度训练,力争打出强度篮球的攻击力,已为各国国家队所重视,没有强度就没有侵略性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强度正主导着篮球场上的对抗。
世界篮坛的发展越来越向整体均衡型战术体系发展,美国的团队篮球在阵容上是明星加超级巨星组合,整体实力强大,进攻时有相对稳定的战术发起者,没有特定的进攻终结者,场上都是得分点,防守美国队比较困难是所有对手遇到的共同难题。不同的比赛场次,不同的时间段都有队员高效爆发。欧洲的团队篮球在阵容组合上,讲究各位置均衡配置,人员上虽然无法做到全明星,但力求主力与替补之间的能力差别最小化。除了个别场次的关键硬战,一般情况下,主力与常规轮换队员的上场时间差别不大,约在20~25 min之间,以此有效保持场上队员的体能和效率,保持系列比赛中团队作战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比赛中有球星战术,但不会把全队的胜负寄托在个别明星队员身上,这是欧美团队篮球的取胜之道[8]。团队篮球理念下,欧美球队12名成员,无论哪个位置、哪个运动员意外因伤缺阵,都不会对球队的整体实力造成大的影响。近几届国际大赛,中国男篮始终没在打造团队上下大力气,总是心存侥幸地期望依靠个别球星的一己之力打进8强,成为强队或稳定在准世界强队行列。现代团队篮球,世界强队注重整体重于注重个体,强队上场打球的人数更多,主力队员与轮换队员上场时间更接近,出手次数分布更均衡,首发与替补得分差别不大,整体实力正成为衡量球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现代篮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意义上的位置分工日趋模糊,中锋、大前锋、小前锋、攻击后卫、组织后卫已没有绝对的位置区别[9]。内线、外线球员往往不能再以身高、体重等硬性指标来分类,纯粹的内线或外线球员已经逐渐消失[5]。位置模糊的实质是运动员攻守职能更综合,技术更全面,既有本位攻防能力,又有越位攻防能力。高水平职业联赛,全面型的球员越来越得到重用,甚至球队在设定替补时不再采取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策略,以确保好球员有更多的出场时间。里约奥运会美国队引领的模糊篮球打法,显著的特点:一是阵容配备不拘一格,敢于弱化内线作用。新一届美国男篮阵容中只有考辛斯一名真正的中锋,与多数国家的阵容配备有别;二是全部球员都具有位置模糊能力,最好的球员可以打5个位置,最少的可以打2~3个位置;三是突出3号位的群体优势,近几年NBA常规赛得分排行榜上,前3名都是小前锋球员,他们能攻善守,全面多能,除了超强的得分能力外,防守上也可以随意换防、错位防,出色的攻防兼备能力,几乎将小前锋的全面性推向了极致,展现出对一支球队无与伦比的支配力;四是位置模糊后,战术的机动性更好,不但可以减少对内线的依赖,也可以减少对传统控卫的依赖,从而保证在双方或系统自身失去平衡(如中锋或后卫较弱)的情况下,其内部系统仍然能够产生新的协同效应,保持竞争力优势。运动员位置的模糊化与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0],移动进攻的广泛采用,扩大了运动员场上活动范围,改变了原有的进攻位置和活动区域[11],大量挡拆的广泛使用,换防、补防迫使运动员必须具备位置模糊能力。模糊篮球引发的位置革命,对篮球运动员的选材、培养,球队的技战术打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顺应模糊篮球的发展趋势,培养篮球运动员的位置模糊能力,成为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双国家队”是指双国家集训队,国家队只有一支,所谓的“双”,只是大集训队的概念(见图1)。两支国家集训队,哪支代表中国出去打比赛哪支就是中国的国家队(引自姚明语)[12]。
图1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配置结构图
姚时代的中国男篮如今迈出万众期待的第一步,东京奥运周期,为了发现和挖掘本土年轻球员、加快培养年轻球员的速度,中国篮协设置“双国家队”配置。经过与众学者探讨研究,作者认为:中国篮协勇于尝试设置两支国家队,可大体概括三个原因:一是2017—2019年男篮世界杯前,并没有世界大赛和成绩的压力,可以在这两年半的时间,为国家队练兵—既锻炼运动员,同时为年轻教练员提供一个成长的空间。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双国家队”的思路应运而生;二是国家队名额数量太少,许多高水平运动员进不去,而“双国家队”实施后,“杜锋队”和“李楠队”的集训名单各有15人,这意味着,两支球队常备球员能达到30名,这样很多球员都有参加大型比赛的机会,从而得到证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国内教练员断层,老一辈教练员不愿意执教国家队,年轻教练又缺乏实战经验。
快速攻防是世界篮球发展的潮流,也是各国国家队的主流打法。中国男篮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内线有了“移动长城”之后,技战术风格就完全改变了。攻防转换慢,快攻少、投次少、低得分等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队反复地从奥运会到世锦赛,从世锦赛到奥运会,不断延续着风格突变后难以纠偏的不适。第14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被世锦赛官方网站评论为“速度最慢的球队[13]”。之后,国际大赛上“靠速度拖垮中国队”成为一句流行语。因此,追赶世界篮球运动发展水平,提速是中国男篮双国家队配置中必须做出的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加快进攻速度与节奏。国际大赛的激烈竞争,要求运动员在攻防两端都要全力以赴。首先运动员要有良好的绝对速度,身体素质的三大硬件(速度、力量、耐力)中,速度无疑是最重要的,速度比起力量往往更具优势,一旦速度跟不上对手,攻防队员之间就没有身体接触的机会,力量也派不上用场。球场上只要一步之差、一肩之差,就能为技、战术的发挥创造机会,慢速度的球队必定场场都是超负荷比赛。研究表明:攻防转换与攻防对抗中,24s进攻时间内,前6s是防守上最困难的时段之一,多为退防来不及,难于形成有效的防守阵势,容易被善于打快攻的球队得逞。高得分的球队,就是善于把握前6s的机会,快攻多、成功率高。高水平篮球比赛,高速的突破、摆脱抢位、迅猛的上篮、快速的堵截封盖及拼抢篮板球等技术的运用几乎无一例外的以快速移动为前提和基础。寓于高速度、强对抗下的进攻与防守技术是篮球比赛中对对手造成杀伤的主要武器[13]。虽然这种高强度的快速移动在全场移动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承载着关键运动技术的完成,决定着攻防的质量[14]。因此,对于中国男篮双国家队配置中的运动员来讲,为了达到进攻或防守的技战术目的,需要不断重复地进行最大强度或次最大强度的冲刺活动(<6s)。把提高绝对速度能力和反复冲刺能力训练列为重中之重来进行。中国队在姚明、王治郅、巴特尔三位标志性人物相继退役之后,可能在易建联、王哲林、李慕豪、周琦这些年轻队员中形成新的内线组合。后姚明时代,重建中的中国男篮不仅要让锋卫线队员快下,更要让内线队员快下,渐渐地让整个团队提速,。这才是正确的改变方向。同时,篮球比赛也讲究节奏,对节奏的合理掌控,直接影响到赛场上战局的变化和发展[15]。篮球比赛的节奏变化,最核心的内容是速度上的快慢组合,“快”与“慢”是影响节奏的两个重要变量,而节奏变化中,“节奏”效果的好坏恰恰更多地依赖于“快”的程度。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就是在快节奏中寻求高成功率,是“快中求准”,而不是“稳中求快”。中国队在战术指导思想上没有跟上篮球运动发展的潮流,受传统的固定战术和位置观念的影响,过分注重战术的整体性,忽视战术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因此节奏的变化较为固定,不灵活[16]。是一种与“世界节奏”不合拍的慢节奏,看似合理实为落后。中国男篮大赛上失误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由于我们的节奏被对手控制[19]。因此,没有“速度感”的节奏,中国男篮必须改变,在速度与节奏的把握上,要学会用速度掌控节奏,用速度掌控主动权。
世界篮球原来分为欧洲的力量派和美洲的速度派,如今这两大派别正在迅速融合。欧洲人在力量的基础上增加了速度,而美洲人在速度的优势中增加了力量,速度与力量的结合铸就了现代篮球对抗的基石。对抗能力一直是中国男篮的软肋。改变这种现状,双国家队都需要从两方面做起:(1)确立强度篮球的对抗意识,现代竞技篮球,随着对身体接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判罚尺度的改变,篮球场上的对抗已愈发激烈。比赛不仅有身体对抗、技术对抗,还需要心智对抗,全方位、高强度的对抗在赛场上全面展开。由于文化习性与认识滞后,我国许多运动员对身体对抗的认识还停留在“不允许有身体接触”的阶段,持有一种“谁用力挤、靠、推我,就是与我过不去”的陈旧思想,甚至视贴身紧逼、干扰球,伺机抢、打、断球为挑衅,在国内外赛场上引发事端。为此,国家队重建要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对抗意识,尤其要让运动员在复杂、猛烈的对抗中养成每球必争、每分必夺的好胜性格和不惧强手、不服明星的好战精神[17]。应对世界强队,新一届中国男篮不能再有软习性,要树立起强硬的风格。只有敢于对抗,才能适应对抗、赢得对抗。同时,CBA联赛裁判员对身体接触的判罚尺度也要与国际接轨,以此促进和鼓励合理的身体接触,不断强化我国运动员的对抗意识。(2)打造强度篮球的对抗身体良好的身体形态和超强的运动素质是身体对抗的物质基础和保证。“打铁还得自身硬”,如果身体条件与身体素质达不到限制对手的要求,每逢双方发生身体接触,吃亏的必定是瘦弱的一方,这是“硬”道理。新一届国家队球员要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必须同步得到改善,需要多在健身房练习,增加力量,这样才能增强场上对抗力,增加侵略性。
篮球比赛,虽然明星队员是一支球队的重要实力体现,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可以更多地起到决定比赛胜负的作用。显然,依靠一己之力在多数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赢球更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激活每一个火力点。因此,单核心战术应该放弃,双国家队配置过程中应重在提升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整体实力,这方面中国男篮要做出三大改变:(一)补强后卫线,力求各位置均衡发展。中国队对控卫的角色定位是组织进攻,不在意甚至不要求后卫得分。为此,提升我国后卫线的实力:一要改变培养理念。组织后卫的培养不应受制于“组织”二字,现代优秀组织后卫数字化标记是“20+10”,进攻中组织后卫是传球、助攻还是得分,由自己掌控,处理球合理就行[18]。同时学会冷静指挥整支队伍的同时,更合理地掌控投篮、突破的时机,保持侵略性。这些能力的提高,将缩小我国后卫线与世界强队的差距,逐步实现各位置的均衡发展。(二)提升个体实力,弱化主力与替补的界限,近几届大赛中国队得分过于依赖先发队员,替补队员得分偏低是不争的事实[17]。双国家队配置的中国男篮应加强板凳深度建设,近些年欧洲强队越来越多,并非建立在某个球星的崛起之上,坚持团队篮球,主力与替补界限模糊化,是欧洲篮球整体走强的重要原因,这一经验值得志在复兴的中国男篮借鉴。(三)淡化球星作用,践行团队篮球。近几届国际大赛,中国男篮都过于依赖个别球星打球,事实上无论是国际赛场还是NBA赛场,依靠个别球星(特别是依靠内线)的个人能力,要想取得好名次都是不可能的。强队之所以称之为强队,关键在于平衡。现代世界大赛,欧美强队都有多名球星,整体实力强大,中国男篮参与这种水平的国际性大赛,以“单核”应对“团队”显然势单力薄,偶有一胜也是涉险过关。为此,国家队重建必须淡化球星作用,践行团队篮球。放弃“单核”建队,以前遇到的问题是“不依靠姚明靠谁?”,现在的问题可能是“不依靠易建联靠谁?”,笔者认为,明星战术只能是中国队多种战术打法的选择之一,是球合理运转的结果,明星战术及个人作用的凸现,应在比赛的特定时候使用,这样才有战术的突然性和奇效性。不围绕明星队员或没有明星队员的战术打法才是备战的重点,有了这样的准备,对手应对不力时,球星发挥大作用,赢球自在情理之中。因此,中国男篮应该顺应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打造团队,这是中国男篮复兴的必然选择。在整体打法上,处理好易建联相对突出的个人能力与全队的关系,理想的做法是用好易建联,但不要再有“易核心”,这既是教训,也是中国男篮走向强大的需要。
项群训练理论指出:“位置模糊”是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的共性特征。当今世界篮球运动发展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队员的技术全面、行动灵活,能根据战术的需要和对手的不同情况在场上担当不同角色的任务,能里能外,场上位置趋于模糊[1]。尤其像小中锋与前锋之间,后卫与前锋之间,他们在场上的职责与分工几乎没有明显的区别,作用也相当[15]。这一点欧洲队伍表现最为明显,各队均有多名选手能在后卫和前锋之间、前锋和中锋之间互串,在比赛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国队队员的位置相对固定,个人技术结构相对单一,除了能在自己擅长的位置上发挥一点作用外,当身处其它位置时,技术的运用就毫无攻击性可言[19]。改变这种现状,根据我国球员的技术和身体素质水平,比较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是发展运动员相邻位置的模糊能力,优先提高后卫与小前锋、小前锋与大前锋、小前锋与后卫以及中锋与大前锋之间的“位置模糊”能力,这种改变可使阵容配置实现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中国队应对世界强队的能力。此外,我国多数内、外线球员的位置能力都比较单一,重建中重视运动员“外线内打、内线外打”能力的提高,既是适应世界篮球运动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男篮整体实力的需要。再者,提升三号位球员的攻防能力模糊篮球的发展,三号位的变化无疑是最大的。位置模糊的三号位,通常是身材高大化的后卫或技术全面化的前锋,他们全面多能,是外线攻防的核心。在进攻方面可以利用精准的投篮、犀利的突破、熟练准确的传球给对手带来麻烦;在防守方面可以利用身高优势限制对方后卫队员,还可以利用脚步的灵活性去更好地防守对方的前锋队员。用最好的三号位防对手外线得分的箭头人物,已是国际大赛上各国国家队的趋同性战术,尤其在后卫队员对位防守处于明显弱势时,重要的改变和弥补方法就是让“锋卫摇摆人”充当防守尖兵。目前世界上两位最好的三号位球员是勒布朗-詹姆斯和凯文-杜兰特,他们都可以从一号位打到四号位。因此,中国男篮要融入世界篮球的发展潮流,不但要跟上位置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要着力提升3号位球员的位置模糊能力。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男篮能够连续2次获得世界大赛第8名,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火力超强的锋线群,如今双国家队配置,锋线仍然是新一届国家队的主要依靠力量,时光过去20年,锋线不再是单一的得分手,与时俱进地提高锋线球员的位置模糊能力,是新一届国家队再创辉煌的关键,锋线优先强大了,中国男篮复兴的梦想就有可能提前实现。
国际视野下,中国篮协在姚主席的带领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定国家男子篮球队采用“双国家队”集训模式,这是中国篮球历史上国家队组建方式的一次创新尝试,倘若中国的双国家队真的帮助中国男篮取得成功,那么,2019年之后相信会有其他国家竞相效仿这一制度。因此,中国男篮“双国家队”发展过程中应以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为导向,应有的国际视野是改变训练理念,整体提速;加强位置模糊能力训练,放弃“单核”战术;重视对抗强度训练,提高得分硬实力;打造攻击型后卫线,着力提升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