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的SWOT分析

2019-01-21 06:11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山西省武术校园

郭 威

前言

学校武术教育作为我国武术教育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就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于当前“全国各地中小学中大概只有29.7%的学校开设了武术课”[1]以及武术在中小学体育课上沦为“教材有、课堂无”[2]的问题,学校武术教育问题一直是武术学界热议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以及SWOT分析法对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能够促进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期进一步推进武术项目在山西省中小学中的传播与发扬。

1 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的SWOT分析

1.1 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的优势(S)分析

1.1.1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从“尧舜文化”到“中国精神”, 从“东亚病夫”到“世界强国”,从“洋文化”到“中国制造”,从“闭关锁国”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等等,中国正在日益崛起为世界创新版图当中的“重要一极”。而武术作为传统文化复兴大业中的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华文化的滋润,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是毋容置疑的。前有邱丕相[3]、王岗[4]、张峰[5]等专家,今有尹碧昌[6]、马科[7]、李源[8]、毛文杰[9]等学者都曾发文谈到中国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反映着“对立统一、执两用中、普遍联系、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包括着“太极、阴阳、五行、八卦、道论、气论”等哲学思想,还蕴含着“求和、求善、求美、求新、求实、求仁、求义、求礼、求智、求信、求勇”的传统道德思想,除了传承着这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外,还传承着群居世袭的民族生活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化文化、美轮美奂的舞技艺术文化、孜孜不倦的拳道文化、禅武融合的宗教文化、知己知彼的兵家文化、重义贵和的君子文化、内外兼容的美学文化以及辨证施治的医学文化等。可见武术不单单只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留存于今,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传承载体影响于世,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映射着民族精神光彩。这是武术发展的自身存在优势。

1.1.2 武术技术发展符合青少年身心特征

笔者认为“武术”与“青少年”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武术是“鱼”,青少年是“水”。鱼离不开水,水因鱼而更加丰富多彩。武术的发展传承,必定不可脱离青少年这群后备群体;而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如果有武术的参与,其身心必定会更加全面发展,人生道路会更加精彩。

武术能够被国家大力推崇,被学校接纳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其本身的技术发展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武术要求精气神,讲究手眼身法步,强调身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全面发展的阶段,需要武术作为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工具。校园武术针对的是学生这个主要的青少年大群体,所以武术技术发展符合青少年身心特征是开展校园武术不可忽视的优势。

1.1.3 武术在山西有悠久历史

物华天宝,包罗万象的山西除了有着“华夏文明摇篮”、“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称,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风景奇特的历史遗迹、稚拙古朴的民俗民风等外,更是有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武术。从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古代军事武术,到明清时期多拳种流派的武术,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受重视的学校武术,无一不在山西这块富含璀璨文化的大地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足迹。

首先,武术拳种众多,据统计“目前全国129个武术拳种中,在山西广泛流行的就有65个,并且大概有20个起源于山西,或与山西有着密切的联系”[10]。比较出名的如形意拳、心意拳与通背缠拳等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晋北鞭杆、洪洞一带通臂拳、杨氏太极拳、傅山拳等多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如平遥的王家腿,祁县的戴家拳,文水的左家枪等。

其次,武术名师大将众多。除却帝王不谈,少数名族将领不谈,山西名将载于史册,诵于巷间的有(见表1):

表1 山西历代名将表

除去以上各大武术名将外,当今山西有宋光华、毛明春、张希贵等拳师,这些武术大家对于山西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第三,武术社团众多。据统计早在2008年山西省就已经有大大小小118个武术社团[11],经过长达10年左右的发展,现在武术社团或者武术俱乐部数量更多,而且分布相对较广,各个市、各个县,有的甚至乡都有了大小规模不一的武术组织,可以说覆盖全省范围的武术组织网络基本形成;

第四,如《形意拳专用教材》、《形意拳发展史》、《形意拳术大全》等武术校本教材为山西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分参考与基本的保障。以上这些丰富的武术资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的开展,为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1.2 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的劣势(W)分析

1.2.1 武术文化的整合性不够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武术开始向着多元化发展,武术的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明显被重视,武术在国际化进程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被全世界所追捧的咏春拳、太极拳,在凸显着中华武术的魅力。但是武术在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必定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一定的冲突,武术文化经过整合与调试后必定会出现不平衡发展甚至异化的结果[12],实则就是武术文化整合性不够,未能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做到很好的调适,而这种相互交融整合的过程就是“社会变迁下文化调适的震荡过程”[13]。

武术文化整合性不够主要表现有:一是武术进奥运难。北京申奥成功是武术进奥运的绝佳机会,然并没有如愿,直到现在,武术仍然被奥运大家庭拒之门外;二是学校武术教育难。中国学校武术长期处于“表面繁华”而“地位飘渺”的生存状态[14],其原因有对武术文化的价值定位存在问题,学校武术的育人价值未全面深化落实,武术与其他文化整合性不够等,未来的学校武术教育既要做到对“文化糟粕的过滤、庞杂技术的整合”[15]外,还要做到“既会武术之技,又明武术之理”[16]这是当代全中国学校武术教育的问题所在,也是未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最主要任务。

1.2.2 武术技术体系过于复杂

郭玉成[17]、杨建营[18]等学者对于中华武术技术体系有着相同的认识,认为中华武术技术体系复杂多样,尤其是武术技术中的套路技术更是属于高级复杂体,不仅难学,更是难记难练。复杂的武术技术体系是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武术套路而言,其对于练习者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等都有比较全面的要求,如“四击”、“八法”、“十二型”等要求,在当今“快餐化”的现代话社会中,如此复杂的武术技术体系已经不再适应人们的生活节奏,难以被人们所接受,大范围的传播与推广更是无从谈起。而且这种复杂的技术体系不仅仅只是就山西省武术而言,它是全国武术的共性问题。

而且学习武术要求勤学多练:“拳打千遍,身法自现”、“拳理要静悟,拳技要勤修”、“久练功自纯,勤悟理自通”;要求吃苦忍耐:“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武不怕苦,练功不放松”、“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等,这些要求对于生活在现代化的人们可谓是遥不可及,当今青少年尤其是“90后”、“00后”更是娇生惯养的一代,不仅身体素质差,“懒”是他们最大的代名词,体系复杂又要求勤学苦练的“高门槛”武术自然无法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最终导致学校武术教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

1.2.3 学校武术吸引力不足

我国学校武术对于学生吸引力不够主要表现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出现“记忆动作,考完忘完”的学习现象[19];课程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以武术套路为主[20],学校重国家课程、轻校本课程的问题严重[21];学校武术教学目标设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传统与现代结合不足,教学内容设计缺乏科学技术引领[22];各级各类学校遵从教学—训练—比赛,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的武术教育模式,出现“难学好、大一统”的局面[23]。而这些问题同样是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的问题,这些陈旧、繁杂的学校武术内容体系无法满足青少年学生喜欢新奇、追求快感的需求,影响着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阻碍着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只有当学校武术真正达到能满足学生需求地步的时候,才是真正谈武术教育、谈武术未来的时候。

1.2.4 学校武术开展的资源不足

学校武术开展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武术资源的保障,一方面包括诸如武术教师质量、数量,场地、器械等硬件设施的保障。另一方面包括领导重视度、考核评价体系、奖励制度、教育经费等软性指标的保障。我国学校武术发展确实存在严峻问题,从2014至2017年,学者们分别对北京[24]、烟台[25]、上海[26]、福建[27]、济宁[28]、陕西[29]、淮安[30]、广州[31]、南京[32]、南通[33]、长春[34]、郑州[35]、太原[36]等地区各级学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武术教育均存在如武术场地、器械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武术教师缺乏,无法满足武术教学要求,即使达到要求,利用又不合理;教师、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单一;学校重视度不足等问题。但是也有开展较好的,如湖南省益阳市[37]初级中学武术开展情况较为理想,主要原因除了体育各级领导重视,有专门经费外,学校大力支持是最直接的影响。

1.3 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的机遇(O)分析

1.3.1 文化自信背景下武术价值凸显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明要“坚持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之后,国务院又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国策。

我国的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呢?从“自强不息”、“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扶危济困”、“止戈为武”、“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精神,到红船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到引进来、走出去等改革精神,到大庆精神、航天精神等建设精神,再到乒乓外交、女排精神等体育精神,均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既不忘初心,又与时俱进。

在此文化自信、国家复兴的大背景下,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藏着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光荣历史重任,在当下快速化的社会里,其攻防技击、表演娱乐、审美欣赏、医疗保健、品质培养、文化传播、修身养性[38]等价值开始被放大且逐渐凸显出来,而且不只是被中华民族所认可,越来越多的被其他民族所追捧。这不仅是山西学校武术发展的大机遇,更是中华武术发展的新时代。

1.3.2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武术传播提供平台

在“走出去”战略的思想上,中国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是为了追求中国和沿线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除了要实现经济发展外,更为重要的是推动全球文化的发展,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拓宽了武术传播的道路,带来了武术传播的机遇,为中华武术在国外市场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发展路径,对于武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有序做大海外市场、促进中国武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升中国武术文化自身创新能力[39]等。人是文化的传播者,学校是武术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包括学校武术在内的各类武术教育的发展,我国武术教育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1.3.3 政策支持对校园武术的保障作用

从2004年开始,国家就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学校武术的发展(见表2);

表2 武术政策统计表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包括山西省在内的全国各个省市积极响应号召,最新的《山西省武术发展四年规划(2017-2020)》发展目标着重提出要重点推进学校武术教育,全省各地市都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武术课程。在山西省武术协会下发“关于举办2017年山西省中小学武术项目进校园师资培训班(第一期)的通知”后不久,大同市城区教育局下发《关于举办首届大同市城区武术项目进校园师资培训班的通知》的文件,积极推动山西省校园武术的发展。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来说,政策即保障。以上这些政策为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3.4 武术赛事对校园武术的推动作用

参加武术比赛对于青少年不仅仅只是论输赢,它能让青少年学生有奋斗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快速提高自身水平,在挑战中增强自信,能提高情商,还能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等。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成长。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

山西省作为武术大省,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武术赛事,如山西省太谷县“龙湖杯”、“龙城杯”武术锦标赛、太谷县“明利得杯”摔跤挠羊暨形意拳比赛、中国山西国际传统武术邀请赛、中国山西国际杨氏太极拳邀请赛、山西省武术锦标赛、山西省大中学生武术锦标赛、太谷国际形意拳国际交流赛、山西省全国武术比赛选拔赛、“傅山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山西省传统武术、散打擂台锦标赛等。

这些武术赛事的参赛者不仅仅只是社会习武人士,更有一部分参赛者是学生,他们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更代表的是各自所在学校,是为学校荣誉而赛,学校为了取的好名次,必然会重视武术教育、加强训练能力,所以这些武术赛事自然而然推动着学校武术的发展。而且武术比赛在推动学校武术发展的同时,学校武术这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又会为山西省各地区、县源源不断的提供武术后备人才。

1.4 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的挑战(O)分析

1.4.1 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

在文化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各种外来的搏击文化和技术正在大力冲击着国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与振兴,我国的学校武术教育无法免受其影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中,韩国跆拳道、泰国泰拳、日本空手道、剑道等更是趁机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留下其踪迹,造成我国公民甚至政府大肆追捧却对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置之不理,出现一些如“轻传统,重竞技、重奥运”、“拒绝武术,相约跆拳”等现象。学校武术发展差之,其一方面是受跆拳道等“外来户”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田径、球类等“地头蛇”在校园内的冲击。确实,相对于复杂技术体系的武术来说,其他体育项目尤其是球类运动则较为简单易学,充满乐趣,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我国学校武术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

1.4.2 人们对武术的偏见

人们对武术认识的正确与否是影响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前只要谈及武术,人们无一不都神情向往、为之兴奋。但是从八九十年代开始,“练武之人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文化学不好才送到武校”、“武术学校都是些差生”[40]、“现在早不是冷兵器时代,我们要武术做什么、打架斗殴么?”等带有讥讽的话语开始出现;还有很多人受了武侠小说、武打电影等的影响,认为武术要做到飞檐走壁、水上漂、金钟罩铁布衫等。而且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山西省大多数中小学校和家长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文轻武”的现象,偏重文化课教育,对学校武术不重视、不理解、不支持。即使一些有兴趣参与的学生,也常常会受到各方的阻力:家长怕孩子太累、影响文化课学习;学校怕考试排名落后、怕出运动事故需要承担责任。而沸沸扬扬的“徐雷事件”、“徐丁事件”更是让普通百姓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了质疑。这些均不同程度导致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开展难的问题。如何能转变人们对武术的偏见,让人们重新认同武术,认清武术的本质?这不仅是山西学校武术更是当今中华武术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2 山西省中小学校园武术发展思路

2.1 发掘传统武术文化,发挥武术自身魅力

武术想要发展,首先要用其自身魅力去吸引世人,做到“自救”。建议有关部门应将山西传统武术中一些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武术故事挖掘整理并编辑成册(最好配图),然后下发到各中小学校,从而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起到宣传传统武术的作用。

2.2 形成以点连线带面的发展格局

学校武术的发展是一个紧需且漫长的过程,在全省全面开花的同时首先要建立优先发展基点,如洪洞县、太谷县、文水县三个武术之乡要重点紧抓,而后在三个县内再选优先发展基点,如具体某两个乡,然后以此优先发展,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最终形成以点连线带面的整体发展格局。

2.3 成立“省、市、县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

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领导下,成立集审议、筹备、推动、监督、上传下达为一体的“山西省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以下简称省联盟),然后在各地级市、县成立“地级市、县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最终形成如下图所示发展关系:

图1 山西省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关系图

图中实线箭头代表领导与下达的作用,虚线箭头代表反馈与上传的作用;黑色箭头代表上下级直接优先作用,如市学校首先接受的是市联盟的领导,红色箭头代表隔级保障作用,如当市联盟出现问题的时候,省联盟可以直接与县联盟相对话,但是强调优先发挥相邻等级间的作用,强调先后顺序。

2.4 整合优秀文化,简化庞杂技术

除了发掘武术自身文化外,要善于学习其他文化,提高武术文化整合性,如在教学培养时,要借鉴跆拳道等外来项目的培养方式,跆拳道要求国旗礼、鞠躬礼,我们武术同样有国旗礼、抱拳礼,实际上这些是可以通过硬性约束来重新拾起的;加强武术理念宣传,简化武术技术,改编套路动作,最终努力让学生达到 “既会技,又明理”的目标。

猜你喜欢
山西省武术校园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正式施行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校园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