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历史沿革之赣商商业文化解读

2019-01-20 02:40刘昊孙晓川
商业文化 2019年34期
关键词:商帮商人江西

刘昊 孙晓川

在中国的商业历史上,江西传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是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步的。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以南,自古便有瓷器、茶叶、纸张、夏布、大米、药材、木竹、烟草、蓝靛、煤炭、钨砂等等大宗商品的对外输出。自古以来,江西商人便以赣商之名跻身华夏十大商帮,与晋商、徽商等鼎足而立。以江右人为认同,以讲究贾德著称。据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日录杂说》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江右商帮称雄中华工商业900多年,是中国古代实力最强商帮,赣商为江西和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江西商业的历史轨迹

自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开始博兴,江西经济便开始起步。春秋战国时期是江西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江西经济得到开发。秦汉六朝时期,江西经济处于初兴阶段。随着铁器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引入,农业生产率得以提高,土地垦荒面积得以扩大,江西在原来“火耕水耨”、“饭稻羹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稻作为主兼及渔猎、家禽饲养和竹木、茶叶、蚕桑等种植业的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格局,并由此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进步。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条件。进入隋唐,江西社会经济迅速崛起。从隋唐到五代,江西人口逐年递增,农村劳动力充裕,逐步成为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江南粮食的主要集散地。如“庐陵户余二万,有地三百余里……土沃有稼,散粒荆扬。”庐陵的粮食远销荆州、扬州等地。唐代江西的茶叶、柑桔、夏布、药材、造纸等也很有名,许多产品是朝廷贡品。“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在唐代已是著名的商品茶产地和集散地。唐代江西的洪州窑名气很大,陶瓷产品运销全国各地。在江西众多的手工业生产中,以造船业最为发达,“舟船之盛,尽于江西”。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赣南大庾岭的开辟,沟通了古中国的南北商路,促进了江西与北方和南粤的经济交流,对江西的商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两宋是古代江西经济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宋王朝建立后,江西人口激增。农业劳动力的增加,耕 地面积的扩大,农田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先进稻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江西“沃壤百里”、“稻云烘日”,成了国内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江西每年发运京师的漕粮,北宋时至少120万石以上,南宋时至少在200万石以上,元朝时至少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宋元时期,江西的手工业空前发达。还有信州、饶州等地的采矿、冶铸生产,铅山山场的胆水浸铜,饶州永平监的铸钱业,上高蒙山的银矿开采,洪州、江州等地的造船业,萍乡等地的纺织业,吉州、抚州、信州等地的造纸与刻书业,都极有名气,誉满汴京。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宋元时期,江西水陆运输通畅,赣江、鄱阳湖得到修固,赣南大庾岭进一步拓宽,南北商路广为连接,出现商贾云集、贸易繁盛的景象。宋元江西虽不是沿海城市,未设市舶司,却是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和水陆运输枢纽地,“广南金银香药、犀角、百货,陆运至虔州而后水运”,从赣江入长江经北运河抵达汴京。当时江西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金、银、铜、锡、铅、铁等五金原料,纺织品、纸、瓷器等手工业品,茶叶、柑橘、蚕麻、糖等农产品。景德镇青白瓷窑、吉州永和窑、南丰白舍窑、赣州七里窑是闻名中外的四大瓷窑,产品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元王朝将景瓷出口视为课税的一大重要来源,特设浮梁瓷局,专管瓷器产销、税收等业务。

明代是江西经济传承两宋之盛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客家人的大批迁入,江西山区得到迅速开发。客家人大规模地种植油茶、苎麻、蓝靛、烟叶、甘 蔗、棉花、油桐、漆树、水果等经济作物;同时随着一些水稻新品种的传入,稻作技术的进步,农耕制度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江西的商品性农业得到了发展,江西在朝廷全国征粮一直位居前列。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制瓷、刨烟、 造纸等传统手工业中已有頗具规模的手工工场,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商业方面,“江右商帮”开始在全国市场攻城略地,赣商足迹遍及海内。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清代江西的商品交易活动,呈现日趋活跃的局面,主要表现在粮食运销江浙粤,油茶、油桐等产品行销大江南北,花卉远销江淮,烟丝、蔗糖、花生等经济作物产品也行销甚广。进入近现代,由于种种原因,赣商走向衰落,商业活动与其他省份相比也是日渐式微。

江西商业活动的市场载体

集市贸易,是中国城乡传统的商品交换形式。墟市、集镇、城市作为商业活动的市场载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又互相联系,它们承载了不同层次和等级的集市贸易。

(一) 农村墟市

墟市是农村定期交易商品的市场,“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墟市的形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 《前坪寺戏书触目》,就提到抚州临川县的一个墟市: “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紫黄鹂鸣。村墟卖茶已成市,地薄打麦惟闻声。”可以说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些颇有声名的墟市, 如新喻的鹄山墟、天井墟、东干墟、高湖墟、武林市、 颖江墟,上犹的清湖墟、中稍墟、石崇墟,定南的城隍墟、下历墟、鹅公墟、天花墟等等,一般每旬开墟三次 ( 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 ,这种时间安排,方便了百姓的交易活动。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在同时经营粮米蔬菜和茶具农具的“综合性墟市”普遍兴旺之时,以专做某一种商品交易的“专业墟市”也应运而生。在新淦县,城东墟,花布专行,列肆骈集;迎春门外墟,米市及牲口行;宾明门外墟,米市及猪行;余干县的万春乡盘田墟,出产黄布,每年秋季,北人以丝绢来贸易。都昌县周溪市,烟叶日多,贸易并集于兴;兴国县衣锦乡、城宝乡各墟市皆卖夏布,夏秋间每值集期,土人及四方商贾云集交易;宁都县的安福乡会同集、仁义乡固厚集、怀德乡横溪集、军山集,广昌县的甘竹、白水、头陂、驿前、尖峰、小南、长桥等处墟市出口货以夏布为大宗;在万载县的大桥乡,有夏布行七家,潭埠、金树乡各有布行三四家,年销售量都在万余卷。

江西墟市还有与宗教活动相结合的特点。 如南昌西山万寿宫,每年在许真君升天日为祭祀而举办庙会,“远近之人,扶老携幼,肩舆乘骑,肩摩于路。且有商贾百货之射利,奇能异技之逞巧,以至茶坊、酒炉、食肆、旅邸,相继于十余里之间,终月乃已。”又如石城县高田的牛马岗墟,因将军庙会的缘故兴旺了二百余年,庙会期间,外地客商如云,高田周围的三十余家客店天天客满;庙会期间的各种商品被视为吉祥物,生意非常红火。墟市贸易的兴繁, 为其他市镇的崛起与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二) 四大名镇

江西商贸地位显著的市镇,一般都是州( 府) 县的治所。非府县治所的市镇,亦表现了很强的经济活力。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吴城镇是其中的典型。

1.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素以制瓷出名。根据目前的古代窑址和出土实物考察,景德镇至晚在五代时已经开始了瓷器的烧制,而文献记载则远早于此。景德镇一名始于北宋景德年间。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这是我国历史商第一个纯粹的官方瓷业机构。明代初期,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官府用瓷,促进了瓷业进一步发展。“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正是当时极好的写照。明代的景德镇不仅官窑兴旺,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此时的景德镇已成 “天下窑器所聚……万杵之声殷地,炎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的江南雄镇。

生产的发展带来销售的兴盛,明清商业巨子徽商、江右商、江浙商多以此而牟大利。沿及清乾隆时,景瓷“已盛行于世,为出口货第一特色”。景瓷畅销四方,遂成为商贾云居之地,大批行商坐贾的到 来,使景德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交易市场。伴随着大批商人和达官贵人及其他流动人口的涌入,一批服务性行业应运而生,粮食、布匹、钱庄、药店、客栈、百货、油盐,交易兴盛,还有一些外地旅景人员建立的商业会馆和书院、学校以及养济院、广济堂、茶馆酒肆、说唱戏台等,至乾隆时,前后街市十三里,人口达二十五万,赢来了“千猪万米”的码头,“山里江城”、“小秦淮”等美称,也正因如此,不仅使得景德镇在省内雄居“江西四大镇”之首,而且与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为中华之瓷都。

2. 南国药都樟树镇

从汉代葛玄来到樟树炼丹采药算起,樟树医药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樟树药材交易,经历了药摊、药店、药码头和江南药都四个阶段。三国时代,樟树镇就有药材摊贩摆摊卖药,悬壶施诊;唐代樟树即辟有药墟,到宋,已形成初具规模的药市;至明,则有“药码头”之称,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樟树已是“烟火数万家,江广百货往来,与南北药材所聚,足称雄镇”,年镇税2000余两,是同期佛山镇的5倍。到清代,樟树已成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镇区内开药铺约200余家。药行的经营方式专为四方客商及药材生产者代购、代销、代存、代运、代垫运杂费,并接待客商住宿。此外,有自營贩运业务购销远运的药材号,如专营洋广货的“广浙号”,专售西北、西南、东北各省出产药材的“西北号”,他们在湘、汉、 粤、桂、禹、祁、川、陕等地遍设分庄,并在湘潭、汉口、重庆等大商埠普设专店,连接樟树形成全国性网络,使樟树变成以交易药材为主的中心市场。“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3. 纸茶业重镇河口

河口位于铅山与信江交汇处,属广信府铅山县,明代经此通往浙江常山的商道,“为云、贵、川、广、两湖等省通衢,商旅差使往来络绎。凡有行李货物过山,均系投行,转交歇夫店家保雇人夫挑运”。明中叶以后,随着信江流域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随着赣江水运和横贯江西的萍乡—铅山—常山的商道的兴盛,地当 闽、浙、赣交通要冲的铅山,其经济、交通地位迅速提高,河口镇遂应运而生。

纸的加工与贸易是河口镇的一个重要特色。明代,铅山是一个重要的纸产地,不仅产量多,而且纸质上乘,史称“铅山惟纸利,天下之所取足,故四山皆煮竹为生”。其邻近的玉山、广丰、上饶诸县也盛产纸,但外销均需先由小船运至河口,俟重新包装后,再散之四方。

茶叶贸易是河口镇商业贸易的又一大宗。广信府的上饶、玉山、广丰、铅山所产之茶, 向以“河红玉绿”著称,并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的历史,明中后期经河口转运的茶叶即被销往信阳、芜湖、舒城、安庆等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河口成为东南、中南地区各种商品的重要的集散转运地,成为全国性市场的一个主网结。至迟在万历时,来自福建、广东、湖 广、江浙、河南等地的百余种较大批量的货物,荟集河口镇,甚至连笨重的铁、铜、锡也分别自粤闽运来河口交易。沿至清代,兼及粮食、杂货等业,总计年流通额在200万两左右。

4.外销集散码头吴城镇

吴城镇,地处江西北部,鄱阳湖西岸,赣江和修水的鄱阳湖入口处,是江西首屈一指的航运转输码头。伴随赣江商运的发展和赣商的不断开发,吴城早在唐宋时就有商 人驻足,不过规模和影响一直不大,在明中叶以前,依然是“居民稀少”、“店屋百十数耳”。正德(公元 1506~1521年) 以后,随着全省和全国性商品经济的发展,赣江、抚河、修水日趋繁忙,吴城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吴城濒江而瞰湖,凡商船之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道路所经无大商埠,吴城适当其中。故货之由广东来江者,至樟树而会集,由吴城而出口,货 之由湘、鄂、皖、苏入江者,至吴城而趸存,至樟树而分销。四省通衢,两埠为之枢纽”。因而在明后期,“……商贾辐辏……市廛萦迭,几无隙地”,成为“舳舻十里,烟火万家”的发达镇市。

(三) 商业都会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而城市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兴旺。从汉代设豫章郡开始,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的原因,江西逐步形成了豫章 (洪州) 城、浔阳( 江州) 城、吉州城、虔州城、饶州城等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县城,它们在承担政治、军事的功能过程中,逐步成为商业都会或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为江西的商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限于篇幅,此处不赘。

江右商帮的流布与发展

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为江西商人外出经营提供了条件;加之土地兼并,使失地农民不得不外出谋生。因此,无论是从业人数、经营规模,还是活动范围、社会影响,明代的江西商人都超过了前代。“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 江西又称江右。江右商成为与徽商、晋商、闽商齐名的地域性商帮。

有种说法称江右商帮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第一商帮,因为他成形最早,宋朝就已兴起。当时的江西无论经济、书院均位居全国各地之首,经济、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商帮的持久扩张和发展壮大,奠定了赣商称雄中华工商业900多年的经济、文化、市场的基础。

与中国其他古典商帮不同的是,江西商人中既没有出现和徽商般拥资数百上千万的富商巨贾,也没有形成晋商那种网络全国的垄断性商业集团。但是,江西商人却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凭借着小本买卖,流寓四方,在全国市场中占有不可小视的一席之地。湖北、湖南邻近江西,当时这两个省的主要商业基本上控制在赣商之手。武汉三镇的盐、米、木材、药材、花布、典当六大行业,无一没有赣商活跃其中,尤其是药材业,几乎被江西清江( 今樟树市) 所垄断。湖南的长沙、岳阳、衡阳,是赣商聚居之地。当时湖广一带流传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民谚。不仅如此,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交通不便的地方,更是江西商人独来独往的地方。有学者考证,云南居住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江西人。王士性曾这样说过 : “滇云地阔人稀,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福建、广东的商业虽然比较发达,但主要是向海贸易和与内陆的转口贸易,而这些省内的山区地带,基本上都是赣商活动其间。

江西商人也向北方各省发展,尤其是河南省。江西商人在河南经商赚钱,曾引起河南籍官中的不满,他们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驱逐当地的江西商人。江西商人同样也向京城发展。除了做各种贸易的,许多百工技艺,比如做糖人、补瓷器、冶铁铸器、细木 匠等等,他们都在北京争得了一席之地。明朝时期各地在北京的会馆见于文献者有41 所,其中江西就拥14所,占34%,高居各省之首。到清末,北京有会馆387所,江西51所,占12%,比重虽少于明朝,但仍居各省之首。

江右商人的经营内容很广,“概百业兴茂”,其中盐、粮、药材、瓷器、茶叶、木材、采矿、冶炼、苎麻、夏布、烟业、甘蔗、木炭、豆腐、高利贷等均为赣商所领,贸易份额在全国领先。以茶叶为例,江西商人不仅在本省浮梁、宁州、赣南等地设立制茶手工工场,而且还广泛涉足邻近省区,租占山地丘陵,垄断茶叶的生产经营。如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既“多租于江西人开垦种茶,其价甚廉,其产殖颇肥”,直至清前期,武夷山茶的生产、加工制作和运销,主要决于赣商。

赣商的商业文化特征

四海为家、诚信为本、小富即安是江西商人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显著特征。

(一) 四海为家 创业闯荡

赣商的活动范围极广,东乡县商人“牵车者遍走通都大邑,远逾黔滇不惮”。南昌县“之为商者,其言适楚,犹门庭也”。丰城商人“无论秦蜀齐楚闽粤,视若比邻”。清江县商“粤吴滇黔无所不至焉”。在地旷人稀的云南“非江右商侨居之,则不成其地”。在湖北天门的皂角市“其人土著十之一,自豫章徙者七之,自新都徙者二之,農十之二,贾十之八”。“云南全省,抚(州) 人居什五六”。同时,由于连接广东广西的便利,赣商的足迹早已远涉海外,如丰城商人“浮海居夷,流落忘归者,十常四五”。就连满喇甲(今马六甲) 和琉球国都有赣商行走的足迹。樟树一带曾流行一首 《抒怀歌》 : “月儿充光照床前,可叹明月缺半边。早知一去三年整,我只要郎君不要钱”。从这首歌谣可以看出樟树人经商过程经历了多少离别与艰辛, 也反映了江西商人四海为家的情怀和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意志。

外出闯荡天下的赣商多为小商人,江右商帮的开山第一代也多是半路出家,种田的不种,下海经商!读书的不读,创业闯荡! 他们“挟小本,收微货”,活跃于商界,不避艰险,极具草根色彩。明代的谢肇淛《五杂俎》将江西商人和徽州商人进行了比较:“天下推纤啬者,必推新安与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贫者。” “新安”指的是徽州,主要在今天安徽境内。这段文字用大白话来讲就是:做生意最厉害的,要属安徽(徽商)和江西(赣商),但是不一样的是,安徽商人一般财大气粗、资本雄厚,江西商人则是“小本经营”居多。一方面可以看出江西商人在当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影响,但同时也指出了江右商人的一个群体特征:出身贫苦、资本微薄。

沈从文先生曾生动地描绘了他所了解的江右商帮,“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就是民国初期的把生意做到中国首富的周扶九。周扶九 (1831—1920),名鹃鹏,字泽鹏,号凌云,江西吉安庐陵县人,正史、野史、口碑中皆有记载传诵。他本来是个绸布店的伙计,帮老板催款收款。当时收款可以用盐票抵账,谁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盐票身价大跌,老板不认周扶九收回的盐票,抵扣了他的薪水。周扶九生活没着落,只好回老家摆摊度日。到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清政府复行票法,盐票价逾百倍,他在妻子的针线篓里居然发现了之前视若废纸的25张盐票,而这25张盐票也成为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凭着盐票发家后,周扶九举家迁往扬州,并开办了盐号和钱庄,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了南中国最大的盐商。辛亥革命时,又移家上海,发展成了上海滩地皮大王、上海滩黄金巨子。先后在南昌、武汉、镇江、南通、长沙、常德、徐州、扬州等地开设钱庄、盐号、商店、工厂、公司等足有数十家之多。作为赣商中极少有的资本巨鳄,周扶九晚年告诫子孙,吾等一无累世积蓄,二无官员相护,唯敢闯敢拼而。此一语道尽江西商人之精神。

(二) 诚信为本 以众帮众

从江西商人的社会构成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弃农经商者;一类是弃儒经商者;还有一类就是出身于商贾世家,继承父辈祖业者。不管是哪一类商人,他们大都坚守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这必然是赣商能与徽商、晋商齐名的原因之一。江西商人十分注重商业信誉,讲究职业道德。他们认为要待人以诚,才能做长久生意,打长久交 道。赣商的“诚信”有一个典型事例:临川张世远、张世达兄弟交替往汉口贩卖纸张,一次张世达从汉口卖纸回来,和世远一算纸价,发现货主多给了100两银子,兄弟俩商量后认为,此是非份之财,应该还给货主。下一趟本来由张世远去汉口,但为这种事,仍由世达去。张世达将货主多给的100两银子全买了纸,携往汉口,找到货主钟良佑说明原委,钟又感动又。又如石城吴大栋,父母去世时,留有债务未偿清。十几年后,吴大栋从广东经商回来,稍有积余,就带着财物往寻债主。这时,债主早已去世,借资也无文字凭证,其家人亦不知此事,吴大栋仍然反复说明原委,连本带息还清这笔债务。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江西商人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一旦相互共同出资做生意,就在事实上构成了一种不待明言的契约关系,即对方有什么事找到自己,自己都应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有这么一件事,颇能说明这种现象:江西大余县的刘永庆和易明宇,明崇祯年间同往浙江等地进行贸易,后易明宇生病,病重之时,以妻子相托付,嘱刘永庆多加照顾。易明宇死后,刘永庆为易明宇妻子安置好生活,担负起赡养易妻及其子的责任。后易明宇妻子又去世,刘永庆又为易明宇之子娶妻成家,并将自己的财产和僮仆分给易明宇之子。

赣商讲究“贾德”,注重诚信,这是江西人质朴、做事认真性格的外在反映,也是江西人头脑中传统儒家思想的自然流露。由于江右商帮“挟小本,收微货”经营特性决定了,诚信互助的精神乃为赣商聚为集群组织商业经营的根本保证,唯有诚实守信,方能以众帮众、积少成多。

最能体现江西商人“以众帮众”抱团互助精神的,莫过于矗立在各地城乡,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的万寿宫了。万寿宫是江西贛商为纪念他们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的许真君而修建的,历经许多朝代,宫中香火不断。随着江右商帮行走全国,也在其他地方都纷纷修建起来,最后发展成了外地江西同乡的“江西会馆”。他们在此开展亲善友好、祭祀活动,路过的江西籍商人、官员、文人也可暂住议事。这一建筑是赣商的标志,更是江右商帮财富与实力的象征。在万寿宫许真君面前订立的契约,只需交易双方击掌落定,便可视为合同生效,并受到所有江西商人的认可和维护,因此万寿宫在成为江西会馆的同时也有一定交易所的作用。据统计,共有1500多座万寿宫遍布全国和海外。清光绪时,北京有会馆387所,江西为51所,占12%居各省之首,比当时势力最大的山西会馆(45所)还多。他集聚了同乡会、商会、祠堂,地缘、业缘、血缘等多重功能。一方面是江西商人寻求精神寄托,树立义贾形象,讲究“贾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江西商人是一个乡土性很强的商业集团,他们需要相互联络,抱成一团,以众帮众。

(三) 小富即安 敢任担当

明代曾有人对最善于经营的徽商和江右商作了一番评说:“天下纤啬者,必推新安和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贫者”。“江右多贫者”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江西商人中小富即安的人生理念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南昌有个姓李名善萃的人,自幼聪明过人,见父兄在田里辛勤劳作,发誓要改变这种情况,未及成年便出外经营闯荡,生意做得很大,然而一到家境富裕、吃用不愁时,就不再出门,做了土财主。金溪徐廷辉,从十七岁开始赴云南经商,有赢利就寄回家供养老母,稍有一些钱,便决定不再外出经商了。抚州有个赵雪涛,说来更是离奇,他在云南做生意时,积累了一点资金便每天缩短营业时间,估计获利可供一天的费用,就关起门来看书。在思想深处,江西商人还有着“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观念,他们认为银钱极多并不是件好事。明代万载商人彭顺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天生财必有用,无则取于人,有则与人,乌用作守钱佣为。”从小富即安的人生理念可以看出江西商人,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少了些追求最高利润的抱负,尤其对待财富的态度完全不像晋商徽商那般执着,多了些小农经济的束缚,少了些强烈进取的胸襟。

然而,不管是南昌李善萃,还是金溪徐廷辉,他们在手有余财之后都会做到捐济乡里、帮扶邻人。江右商帮讲究“使予而儒,母氏劬劬;使予而商,身劬母康”的道德准则,赡养父母、扶植亲友、建桥修路、赈灾救荒,在诸多社会“公益事业”中,江西商人总是慷慨解囊。

黄文植是江西商业巨子,中国近代爱国实业家和金融家。他长期任国民政府中央赈济委员会特任委员,为人慷慨,急公好义。鄂、陕水旱灾害频繁,他捐献财物,还在汉口、南京设立两所孤儿院,将灾区大批孤儿接来抚养教育。在家乡南昌县更是捐资修建万舍桥,设置义渡,施粮济贫,给贫病者免费送药施诊;出资20万银元,加修赣江西河堤、广福圩堤,使附近48个村庄、5万余亩农田得以受益;出资10万银元创办南昌县私立文植小学,吸收农家子弟免费入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黄文植劝募救国公债达1000万元之巨。

赣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创造了中华传统商业文化中最活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创业文化。瓷都、药都、铜都、锡都等地名,记载的是江右商帮创造的工商业文明。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地势和和交通格局都发生了巨变。随着京汉、粤汉、津浦等铁路的修通,特别是“五口通商”的发生,水运变陆运、河运变海运,南北交通改走两湖、冀豫及苏皖山东,江西成了陆运和海运的盲区。从而造成在观念上,江西不仅落后于沿海,也落后于中原和南北交通线上的湖广、苏皖等地,江右商人也渐渐失去了曾经的商业领地,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良机。

现代的江西商人,血液中溶入了先辈们的勤劳和节俭、诚信和务实的优秀基因。同时有着比先辈们更开放的思想、更先进的理念、更开阔的眼界、更丰富的知识,更卓越的胆识、更无畏的气概,愿新时代的赣商能够在多年沉寂之后,再度发力,重现记忆中的辉煌。

进入21世纪,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江西正在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赣商的传统商业文化一定能给今天的江西商人许多启示与借鉴。在全民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一定是束缚与禁锢,收获的必然是开放与成功。

猜你喜欢
商帮商人江西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浅谈温州商帮文化特点
商帮沉浮录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金玉良言等
江西是个好地方
商人求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