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教材在哪里

2019-01-20 14:44岳晓燕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戏安塞例子

语文训练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出,作为语文教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却依然是困难重重,盲目性随意性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语文教材从哪里来,如何系统的进行语文训练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摸索,发现语文课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例子,而且也是作文教学的很好教材,仅结合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略作探讨。

一、背景

如今,语文训练的重要性终于再次被专家提出。2008年第1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钱梦龙老师提到了曾经提出的 “三主”的观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而且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不太重视“训练的弊病,竭力呼吁:请在语文课程“新体系”中给“训练”留个位置。同期刊物中史绍典老师也提出“训练存在于整个教学(学习)活动中”,并特别指出“那种以为训练就是作业,训练就是练习的看法,是狭隘的认识。”可见我们现在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是极需要完善的。对于学生“知识学得”与“能力习得”的有机结合是极需要进行研究的,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主要就是阅读有机训练与作文有机训练的研究。

二、困惑

单就作文教学而言,因为没有统一的作文教材,所以课堂的随意性也就成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而作文教学“少、慢、差、费”,也是一直困惑着许许多多语文老师的一个大问题。传统的“审题、立意、构思”“凤头、猪肚、豹尾”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大面积的提高学生写作质量却也是犹如老八股了,学生能将这些技巧说得头头是道,能写出像样的文章的也只是少数;对于中考、高考奇文的仿写也在作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作文毕竟强调“个性”,独创的可贵又岂是刻意模仿出来的;语言片段训练(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有不少语文老师尝试运用过,学生在局部描写方面略有起色,写作也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

三、探索

作文课决不应该是无为无功的,应该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倘若如此,系统的作文教材从何而来?拿到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之后,读过第一单元的篇目,我有了一点想法:教材就是个例子,是阅读教学的例子,也是作文教学的例子。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以下篇目:《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看戏》《口技》。这些课文的开头结尾都是耐人寻味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也是极具有代表性的:正侧面结合(《口技》《社戏》),虚实结合(《安塞腰鼓》),从各种感官多角度描画景物(《社戏》),运用排比比喻等各种修辞《安塞腰鼓》,运用天气巧妙的或者铺垫或者反衬(《竹影》《看戏》)。

名家名篇,这些不都是学生习作最好的典例吗?

四、实践

学习了《社戏》之后,我和我的学生练习了从各种感官多角度描画夏末秋初的景象,结果很多学生写的文章也都有了立体感,读来景物历历如在眼前;学习了《口技》之后,我和我的学生又练习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所观看的一项艺术,学生写的一些魔术表演、杂技表演从场上演员写到场下观众,不僅很好地烘托了火热闹或紧张的气氛,而且凸现了主题;在学习了《观舞记》以后,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都集中观看了杨丽萍的《雀之灵》,然后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观舞记》。结果是班里出现了很多“听话的好孩子”或者用各种修辞描摹杨丽萍的舞姿,或者是仿写冰心《观舞记》的开头,还有的同学模仿了《安塞腰鼓》的开头以及语言造型,更可喜的是有的同学不仅写舞蹈,而且写出了舞者的精神。

五、总结

当然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学生却真正实现了知识学得到能力习得的飞跃,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为铺垫,以练习为提升从而转化为能力的手段,在原有生活的基础上先“学”后“习”再“改”,学生真的是做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踏破铁鞋无觅处”,我终于发现语文课本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例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例子,还是很好的作文教学的例子。

作者简介:岳晓燕,1978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执教于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担任语文教师一职

猜你喜欢
社戏安塞例子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drum dance in ansai 安塞腰肢舞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商界求生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社戏》的结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