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威,姜晓曦,邵 燕
公共图书馆肩负着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的重要责任,在文化扶贫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文化扶贫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公共图书馆能够消除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公平,从而保障公民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贫困人口众多、层次复杂、原因多样,迫切需要落实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文化扶贫策略及扶贫方式。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以下简称“推广工程”)开展的数字文化帮扶工作是以十九大报告精神和《公共图书馆法》的要求为指导,将“输血”变为“造血”,推动扶贫工作更加科学、现代和可持续发展。推广工程的数字文化帮扶工作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投放、精准实施,多渠道高效率满足贫困地区的信息及文化需求,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贫困县图书馆及当地公共数字文化发展,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文化发展基本方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扶贫不仅是物质资源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自身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扶贫是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精神层面和文化上给贫困居民以帮助,从而提高贫困居民的素质,改变落后的面貌,提高贫困居民自主脱贫的能力。文化在扶贫工作中的贡献在国际上早已达成共识。2010-2013年,联合国连续发布三份关于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议,均强调“文化是对抗贫困的重要领域”,充分认可文化在扶贫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于1993年成立国家文化扶贫委员会,标志着文化扶贫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标志着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再到“树人”的重要转折。我国高度重视文化扶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扶贫的方针政策。2015年底颁布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文化精准扶贫覆盖范围是22个省份839个贫困县,对“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原则、目标和任务等做了全面部署,为贫困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和公共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5月,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八项主要建设任务,明确到2020年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发展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的“扶志”“扶智”作用充分体现。2017年陆续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以及2018年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均提到要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服务力度;开展数字图书馆精准帮扶专项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向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广泛推广数字文化资源。这些政策和法规的落地,充分彰显了国家对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
自大规模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公共图书馆对文化帮扶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就未曾间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4-2005年图书馆文化帮扶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有送书下乡、捐赠物品等,“输血式”特征鲜明;2006-2012年文化帮扶进一步扩大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等;从2016年开始与国家大政策相呼应,很多公共图书馆开始探讨文化精准帮扶路径、策略[1]。但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帮扶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帮扶举措多以输血式为主,忽略了图书馆通过文化教育手段改变贫困人口的理念,提高自我脱贫致富能力,以及文化元素在帮扶中的推动作用;缺少对帮扶需求和帮扶内容、帮扶手段以及帮扶路径的系统梳理和相应的对策研究;缺乏依托新技术开展帮扶工作。
需求精准识别是图书馆开展文化帮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文化帮扶目标的重要保障,能确保文化帮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扶贫对象的针对性,达到文化帮扶领域的“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目前贫困群体识别欠精准,不同文化贫困人群受当地经济、生活水平以及自身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所需要的文化内容、类型、获取途径等均存在很大差异。一些群众前期对文化和数字文化不够了解和重视,没能充分利用数字文化资源脱贫,对这些群众应该开展信息素养普及培训,逐步让他们了解到数字文化对脱贫的重要性。还有一些群众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哪些类型和内容的数字资源,所以应该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数字资源与服务。以往“普惠式”帮扶是一种“一刀切”做法,对文化帮扶对象不加区分,对文化需求不加明确,导致文化帮扶方式不够有效,文化帮扶效果不明显。
笔者团队在2016年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调研了贫困县图书馆现状。广大贫困县图书馆建设受限于当地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等,存在很多困境,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尤其艰难[2]。比如,电子阅览室电脑少且陈旧,难以利用;既没有经费购买电子资源,也没有条件自建数字资源;贫困县图书馆不具备服务器等软硬件设备,或者即使有设备也没有运行和维护的经费。在人才队伍方面,基层图书馆的编制较少,缺乏图情专业人才,业务知识的掌握基本靠自学和传帮带。在职员工对数字图书馆了解不够,对计算机、数字资源建设等专业技能的提升需求较为迫切。据笔者团队了解,目前大部分贫困县图书馆开展的书刊借阅之外的活动还局限于流动书车的“送书下乡”,个别图书馆会与学校联合开展针对小学生的阅读推广活动,而培训、讲座、展览等活动尚未普及。此外,各省市的贫困县图书馆因为所在地理位置、文化发展等不同,建设水平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
文化帮扶不是图书馆独立完成的工作,需要相关文化机构和部门联合起来,形成管理机制,各司其职,合作完成。目前文化帮扶工作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哪些部门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工作,帮扶后如何进行信息跟踪,如何检验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等问题都是后续需要解决与研究的。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帮扶工作,要综合考虑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建议适当地借助扶贫办、关工委、教育部门等力量以及前期工作基础,共同开展文化帮扶。在帮扶过程中,要增强贫困地区群众在文化帮扶工作中的角色地位,将群众的文化需求纳入决策机制,完善群众意见收集和监督评价制度。要逐步树立帮扶典型,按照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类,探索每类贫困点的帮扶模式,做到有的放矢,将文化帮扶与本地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保障帮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底,七部委联合下发的《纲要》要求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第一时间组成帮扶团队,学习《纲要》内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围绕基层图书馆的实际困境和需求,多次讨论数字文化帮扶工作的方案,从经费支持、数字文化建设、组织模式等方面提出对策。
自启动文化帮扶工作后,推广工程积极向中央财政争取文化帮扶工作的经费支持。国家图书馆在本级经费中专门拨出一部分用于贫困地区文化精准帮扶工作,为贫困县图书馆搭建基层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采购和整合数字资源以及开展服务推广活动等。在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经费中,新增设基层图书馆互联互通项目,每个省按照一定比例拨付若干家县级图书馆定量经费,用于网络联接,同时要保证贫困县图书馆优先联通网络。服务推广经费也有所上调,其中新增经费要求用于开展面向基层图书馆的文化帮扶活动,结合本区域乡土文化特色和贫困群众实际需求,由省级图书馆带动市级图书馆,向贫困地区配送数字文化资源,策划群众阅读活动。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他首次论述“互联网+扶贫”。2017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文化”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推广工程前期开展的调研表明,贫困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占有和利用上,文化帮扶实质上表现为信息帮扶和知识帮扶,要从根本上解决落后地区群众因数字鸿沟所形成的信息贫困、知识贫困及“数字边缘化”等问题。因此,推广工程认为数字文化建设是文化帮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划借助移动端等新媒体手段,为贫困县图书馆制作一系列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精品资源,拓展基层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推广工程在前期立项和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将健全机制、完善保障等作为推进推广工程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边建设、边总结,逐步形成一系列推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积极规划,制定本地区推广工程建设规划及管理办法,统筹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逐步形成全国上下联动、逐级保障的局面。目前推广工程已经完善了由国家图书馆、省级、市级和县级图书馆为实施主体的四级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借助四级运行保障机制,推广工程在开展数字文化帮扶工作时,要充分带动和引导各级公共图书馆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坚持“多方参与、合力推进”,分解落实各项扶贫工作。
2016年起,推广工程正式启动基层图书馆数字文化帮扶工作。为了保证试点帮扶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特色化,前期派出调研组到中部、西部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随后通过问卷调研和面对面座谈等方式,充分了解贫困县基本情况、贫困根源、前期扶贫工作情况及经验、贫困地群众文化需求、服务现状等内容,为开展试点帮扶工作奠定基础。经过与省级图书馆调研和商议,最终确定宁夏海原、河北平山和围场、陕西富平和丹凤、四川剑阁、阿坝、汶川和茂县、江西兴国县等11地为帮扶的第一批试点,通过网络连通、推送资源、搭建平台、人才培训等方式逐步开展数字文化帮扶工作。
国家图书馆向财政部申请,从2016年起,在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经费中新增设基层图书馆互联互通项目,每个省按照一定比例拨付若干家县级图书馆定量经费,用于网络联接,同时要保证贫困县图书馆优先联通网络。通过搭建专用的网络通道,贫困县图书馆可以迅速借助推广工程海量资源扩大本地数字图书馆服务供给,使试点贫困县当地用户能够直接利用推广工程全国共享的145TB优质资源。推广工程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完成县级图书馆接入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以及移动服务网络设施建设工作,打通推广工程资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推广工程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为贫困县图书馆提供“菜单式”服务,由贫困县民众“点菜”,图书馆“配菜买单”。因此,推广工程为贫困县图书馆搭建了集成各类数字资源、文化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基层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3]。推广工程为充分节省贫困县软硬件投入,将基层数字图书馆网站的服务器设置在国家图书馆,软件系统也部署在国家图书馆服务器上,基层用户只需要远程访问国家图书馆的服务器即可。推广工程负责系统的更新与维护。
资源建设方面,结合贫困地区用户实际需求,推广工程有针对性地采购了一批图书、期刊、视频等数字资源。资源内容除了满足当地群众日常文化生活基本要求,还针对各类群体的学习、技能提升以及致富理财等方面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比如,为少儿提供英语学习资源,为农民提供农林牧渔资源,为创业者提供电商类相关资源,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提供知识和信息支持,这些数字资源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可。
推广工程为贫困地区搭建的基层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充分整合了上述商购数字资源和本地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构建统一的专题服务页面,提供智能、便捷的一站式信息浏览与检索服务。贫困县群众借助手机、电脑或者图书馆的触屏都能够免费获取丰富的数字资源。基层数字图书馆的搭建既提升了当地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又为群众提供了“菜单式”的服务,增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度。
2017年起,推广工程联合省级公共图书馆面向第一批11家试点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帮扶活动,策划进校园、进村入户、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等阅读推广活动,普及数字图书馆理念,推广基层数字图书馆平台,使公共数字文化深入人心;根据当地群众需求,开展面向读者的培训、展览等活动,提高群众图书馆及数字资源使用技能。笔者团队手把手教基层图书馆员如何策划活动、组织哪种类型的活动,提升贫困地区馆员对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认知和为公众服务的水平。推广工程在赴各地开展服务推广活动期间,在每个县都组织了面向乡镇、村文化站点基层干部的培训,有近500位贫困地区基层文化干部成为“数字文化火炬手”。这些人员培训后回到岗位,将所学内容传递给其他基层文化工作者,加快提升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从业队伍素质,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工程针对贫困地区图书馆人才队伍现状,策划了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培训。借助“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班”,设置关于图书馆基础业务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课程内容,使贫困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全方位了解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业务流程。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网络培训优势,通过“网络书香讲坛”“推广工程在线培训平台”等远程培训平台,让基层数字图书馆从业人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开展远程自学。举办了首期研修班,邀请第一批试点图书馆馆长和工作人员到北京参加培训和实践,学习国家图书馆在基础业务方面的先进经验。此外,还与省级图书馆合作,借助每年的中央转移地方支付经费来举办1-2次面向县级图书馆馆员的培训。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到2020年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发展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的“扶志”“扶智”作用充分体现。推广工程将围绕国家政策法规,在以往数字文化帮扶工作基础上,联合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中坚力量,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群众需求的精准识别,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目标,在不断丰富资源与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加快创建“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进一步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提供按需点单的优质数字资源服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基层群众获取信息的便捷性,逐步发挥“扶志”“扶智”作用,助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