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丽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第二实验小学,山东 威海 264400)
估算又称估计或预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中常用四舍五入、进一法、去尾法、数量单位估计法等进行估算,使学生形成数感。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关键时期,也是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情都充满好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该特点,教他们如何猜测、判断和推理出一些数量巨大数字,进而培养其数感。
例如,教师在讲授“万以内数的认识”时,说道:“同学们,学校这周要组织我们年级一起去北京游玩,大家能够计算出一共多少人吗?”学生道:“一共五个班级,只要知道各班级人数就可以计算出来。”教师道:“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假如我们一起去看升国旗,大家能够计算出天安门广场上有多少人吗?”学生惊呼:“那么多人,我们数不过来啊!”教师道:“对,在能够数清楚时,我们只要通过数数或者计算就能得出某一具体数字,但是当数字过大时,可以采用估算法对数量进行估计,就如天安门广场可以容纳多少人,一个体育场可以容纳几万人、一个剧院可以容下多少人等。”学生张大嘴巴说道:“几万人!”教师道:“大家知道一万有多少吗?”学生道:“很多很多!”教师道:“那具体是多少呢?如果所有班级都有50 人,多少个班级能够达到1 万人呢?”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教师随即展开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估算,能够使学生形成数感,对相对较大的数字产生基础认知,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学习估算法,能够认识一些数字,还能够在估算的同时形成数学思维。
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数学教师常常在教学中运用“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两种方法,将复杂和抽象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抽象和形象思维以及数感。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以知识为基础,在学习数字时也是建立在家长在日常中教授或他们对世界认知客观事物上。
例如,教师在讲授“毫米、分米和千米”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孙悟空将定海神针由小变大的过程”后问道:“小朋友们,孙悟空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同时也能够将定海神针由一毫米变成一分米、一米、甚至一百米、一千米,大家知道一毫米、一分米、一米、一百米、一千米有多长吗?”学生摇头,教师道:“那小朋友们,你们有多高呢?”一学生道:“妈妈给我量身高为60 分米。”教师道:“我们现场帮他测量一下,观察一下和他妈妈测量的高度是否一致。”教师随即拿出把尺子进行身高测量,然后将测量长度在黑板上画出并标记上数字,然后说道:“接下来我们量一下铅笔有多长。”学生立即产生兴趣,将铅笔递给教师。教师测量后将长度同样画在黑板上,并标记上20 厘米后又问道:“一元钱硬币有多厚呢?”学生道:“很薄。”教师拿出硬币进行测量并将1毫米标记在黑板上,问道:“同学们仔细看一下这些长度,会观察到分米大于厘米,厘米大于毫米,数学教师通过画图使学生对数字产生初步认知,培养其数感。
俗语说:“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生活同样离不开数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生活化教学成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实现课堂生活化,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和实际中探究知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实现数学课堂生活化,需要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思想,使其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和养成解决问题能力,进而体验数学乐趣。
例如,教师在将讲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说道:“下学期学校要给同学们重新做一批校服,大家喜欢什么颜色呢?”有人说红色、有人说绿色,有人说蓝色。教师说道:“学校最终会选择喜欢人数最多的颜色作为校服颜色,怎么才能知道哪种颜色最受欢迎呢?”学生道:“让喜欢哪种颜色的人站在一起数一数就可以了。”也有学生提出疑问:“学校那么多人,站在哪里合适呢?”也有学生道:“可以一个班一个班去调查,然后将喜欢同一颜色的人数加起来就可以了。”教师道:“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刚才有人说道调查和统计,要计算出最受欢迎的颜色需要收集各班对几种颜色的喜欢人数,然后再计算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进行收集与整理数据。”数学教师通过引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使学生讨论和统计他们喜欢的校服颜色,既能够使其建立数感,还能够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是教学重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依托原有知识基础,建立新知识概念,还要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强化数感和养成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抽象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更不用说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其课堂参与度,使他们跟随课堂教学思路,增强数学兴趣,进而强化数感,达到解题的目的。
例如,教师一上课便播放了“啄木鸟、喜鹊在森林中捉虫”视频,问:“同学们,通过视频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有学生道:“森林里有几种动物在捉虫?”有学生道:“啄木鸟一共捉了几只虫子?”另一学生道:“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教师随即将这些问题在黑板上一一列出来后说道:“大家能够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道:“森林有喜鹊和啄木鸟一共有18 只,啄木鸟一共捉了48只虫子,喜鹊抓了60只,它们一共捉了108 只虫子。”教师道:“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哪位同学可以说出具体计算过程呢?”学生纷纷举手参与,教师随即叫一人进行回答。数学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数学场景,让学生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其计算能力,同时强化数感。
数感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排在首位,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追求目标。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载体,可分为抽象和直观,也可分为文字、符号、图形,具有抽象性、简洁性和严谨性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体验数学意义。
例如,教师在讲授“图形与拼组”时,说道:“同学们,为了让所有人爱护花草,不随意践踏草坪,学校打算制作一批长方形牌子插在草坪上,大家快来帮忙想想办法吧!”学生产生疑惑,问道:“什么叫做长方形呢?长方形有哪些特点呢?”另一学生撕了一张长方形纸说道:“这就是长方形。”教师问道:“你怎样判断这是长方形呢?”学生摇头,教师随即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说道:“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全部为直角的四边形叫做长方形。现在大家测量一下这个长方形四个角和边长,判断老师描述得是否正确。”学生随即拿起直尺和三角尺进行测量。小学数学教师通过使用数学语言将长方形概念介绍给学生,使其通过测量进行验证,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认知,同时又培养了数感。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重视估算、注重方法,进而形成数感,用图像和画图理解数字,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数感,同时用数学语言培养他们的数感,进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