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之“行”简考

2019-01-20 15:21韩蓓蓓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西吉秦简步法

韩蓓蓓

(天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行”简是关于出行的简,出行通常指人们离开住所去外地,即离开自己的熟悉之地去一个陌生之地。先秦秦汉时期,人们于出行前,通常择日或举行仪式来择吉避凶。学术界关于“行”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秦汉简帛上,如:刘乐贤在《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往亡”与“归忌”》[1]一文中,分析了睡虎地秦简中的行忌日,在《简帛数术文献探论》一书中,对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出行占》作了细致的研究,[2]85-96并将睡虎地秦简《日书》和《出行占》作了对比分析,认为二者对行忌之日的记载是一致的。此外,台湾学者刘增贵在《秦简〈日书〉中的出行礼俗与信仰》一文中指出,《出行占》和《日书》的出行忌日为何以西行之亥未日、东行之丑巳日为忌日,可能与五行三合局有关,等等。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的简牍中,无论是甲种《日书》和还是乙种《日书》,皆有“行”简。现将其作一分类,试析如下:

一、甲种日书之“行”简

1.禹须臾行日

禹须臾行日

甲四二壹

人月一日,旦西吉,日中北吉,昏东吉,南吉 甲四三壹

人月二日,旦西吉,日中北吉,昏东吉,中夜南吉 甲四四壹

人月三日,旦西吉,日中北吉,昏东吉,中夜南吉 甲四五壹

人月四日,旦西吉,日中南吉,昏北吉,中夜东吉 甲四六壹

人月五日,旦南吉,日中西吉,昏北吉,中夜东吉 甲四七壹

人月六日,旦南吉,日中西吉,昏北吉,中夜东吉 甲四八壹

人月七日,旦南吉,日中西吉,昏北吉,中夜南吉 甲四九壹

人月八日,旦南吉,日中西吉,昏北吉,中夜南吉 甲五〇壹

人月九日,旦南吉,日中西吉,昏北吉,中夜南吉 甲五一壹

人月十日,旦南吉,日中西吉,昏北吉,中夜南吉 甲五二壹

人月十一日,旦东吉,日中南吉,昏北吉,中夜北吉 甲五三壹

人月十二日,旦东吉,日中南吉,昏西吉,中夜北吉 甲五四壹

人月十三日,旦东吉,日中南吉,昏西吉,中夜北吉 甲五五壹

人月十四日,旦东吉,日中南吉,昏西吉,中夜北吉 甲五六壹

人月十五日,旦东吉,日中南吉,昏西吉,中夜北吉 甲五七壹

人月十六日,旦东吉,日中南吉,昏西吉,中夜北吉 甲五八壹

人月十七日,旦东吉,日中南吉,昏西吉,中夜北吉 甲五九壹

人月十八日,旦东吉,日中南吉,昏西吉,中夜北吉 甲六〇壹

人月十九日,旦北吉,日中东吉,昏南吉,中夜西吉 甲六一壹

人月廿日,旦北吉,日中东吉,昏东吉,中夜西吉 甲六二壹

人月廿一日,旦北吉,日中东吉,昏南吉,中夜西吉 甲六三壹

人月廿二日,旦北吉,日中东吉,昏南吉,中夜西吉 甲六四壹

人月廿三日,旦北吉,日中东吉,昏南吉,中夜西吉 甲六五壹

人月廿四日,旦北吉,日中东吉,昏南吉,中夜西吉 甲六六壹

人月廿五日,旦北吉,日中东吉,昏南吉,中夜西吉 甲六七壹

人月廿六日,旦西吉,日中北吉,昏东吉,中夜南吉 甲六八壹

人月廿七日,旦西吉,日中北吉,昏东吉,中夜南吉 甲六九壹

人月廿八日,旦西吉,日中北吉,昏东吉,中夜南吉 甲七〇壹

人月廿九日,旦西吉,日中北吉,昏东吉,中夜南吉 甲七一壹

人月卅日,旦西吉,日中北吉,昏东吉,中夜南吉 甲七二壹

上引简文按日序排列,篇首“禹须臾行日”是本篇标题。该篇将一日至卅日的每日旦、日中、昏、中夜四个时段宜于出行的方向进行了详细说明,为出行者选择出行时间指明了方向,故将其归为“行”简。乙种“禹须臾行日”篇与甲种相同,故以甲种为例来阐释。

据孙占宇研究,该篇首句之“‘人月’为‘入月’之误。‘入月某日’是古人以序数纪日的句式。”[3]83因为,睡虎地秦简:“入正月七日,入二月四日,入三月廿一日……以此日以归,死;行,亡。”即可佐证。

“须臾”当为方术家的方术之一。据《后汉书》:“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4]2703注云:“须臾,阴阳吉凶立成之法也。今书《七志》有《武王须臾》一卷。”从篇名“禹须臾行日”的内容来看,这相当于一个能够快速查阅出行之日的表格,表格中对每日旦、日、昏、中夜四个时段的吉方记载详尽。使用者若要出远门,只要确定某一日出行方位,就可以立刻查出该日该方向宜出行的时段。反之,亦然。

2.禹须臾行不得择日

禹须臾行不得择日:出邑门,禹步三,乡北斗,质画 甲六六贰

地,视之曰:禹有直五横,今利行,行毋咎,为禹前除道 甲六七贰

上引二枚简是针对出行者由于出行紧急,在出行前来不及择日择时而言的。乙种“禹须臾行不得择日”与甲种相同,现以甲种为例来阐释。

简文中的“乡”,通“向”,意即向着北斗星的方向。“毋”,通“无”。“咎”,指灾祸或不幸。“直五横”,据胡文辉考证其与后世方术文献《增广玉匣记》中“出行紧急用四纵五横法”有关。“禹步”“为禹前除道”于后文详述,故不赘述。

二、乙种日书之“行”简

1.行忌

行忌:春三月己丑不可 乙一二三贰

夏三月戊辰不可南行 乙一二四贰

秋三月己未不可以西行 乙一二五贰

冬三月戊戌不可北行。百里大凶,

二百里外必死 乙一二六贰

上引四枚简分别规定了春、夏、秋、冬四季中不宜出行的日期及方向。最后一枚简还预测了若不遵守而触犯禁忌的后果。出行者走出百里之外会有凶险,走出二百里外甚至会遇难。

这四枚简与五行说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四季应五行配四向。例如,春属木,配东方;夏属火,配南方;秋属金,配西方;冬属水,配北方。从上述简文来看,春夏秋冬(五行属木火金水)之出行忌日的日干分别为戊和己,戊己的五行属土。日支分别为丑、辰、未、戌。其中,丑属金,与木相克。辰属水,与火相克。未属木,与金相克。戌属火,与水相克。这与该季所旺五行并不相生,而是相克,因此,不可行。

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择吉避凶之法主要依据阴阳五行学说,如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之数、五行阴阳相冲、五行阴阳穷绝,且通过五行配四方、五行配四季等理论来择吉避凶。放马滩秦简日书为阴阳五行之学提供了佐证,例如“行”简就为阴阳五行之学提供了论据。“行忌”字样位于文首,是该篇的标题。除了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中也有类似的简文,照录如下:

“凡春三月己丑不可东;夏三月戊辰不可南;秋三月己未不可西;冬三月戊戌不可北。百中大凶,二百里外必死。”

2.天干行忌

甲乙毋东行 乙九五贰

丙丁毋南行 乙九六贰

戊己毋作土攻 乙九七贰

庚辛毋西行 乙九八贰

壬癸毋北行 乙九九贰

上引五枚简,均抄写于中栏。简文按天干顺序排列,列举了十日中不宜出行的方向。

该篇体现了五行学说。例如,在五行学说中,甲乙属木,木代表东方,由于木旺于东方,就不能往东行,即简文“甲、乙毋东行”;丙丁属火,火代表南方,由于火旺于南方,出行者就不能往南行,即简文“丙、丁毋南行”;戊己属土,土代表中央,故“戊、己毋作土攻”;庚辛属金,金代表西方,由于金旺于西方,出行者就不能往西行,即简文“庚、辛毋西行”;壬癸属水,水代表北方,由于水旺于北方,出行者便不得向北行,即简文“壬、癸毋北行”。

3.地支行忌

(1)子,西凶,北得,东吉,南凶 乙一〇一贰

(2)丑,西凶,东、北吉,南得 乙一〇二贰

(3)寅,西凶,北得,东、南逢言 乙一〇三贰

(4)卯,西、东吉,南得,北凶 乙九四叁

(5)辰,西毋行,北凶,南得,东吉 乙九五叁

(6)巳,西凶,南吉,北得,东见疾人

乙九六叁

(7)午,西见,南凶,北得,东毋行

乙九七叁

(8)未,西、南吉,东得,北凶 乙九八叁

(9)申,西吉,东、北得,南凶 乙九九叁

(10)酉,西吉,北凶,东凶,西、南逢言

乙一〇〇叁

(11)戌,西、北见,东得,南凶 乙一〇一叁

(12)亥,西见祠者,东、北吉,南凶

乙一〇二叁

上引12枚简分别抄写在乙种三枚简中栏(前3枚)及乙种九枚简下栏(后9枚),有学者认为,“全文以地支为序占卜方位吉凶,可能与出行有关”,[3]143故拟题为“地支行忌”。该观点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因为单从每枚简的内容来看,每枚简都指明了东南西北之吉凶,有的简文指明“东毋行”之类的出行禁忌,有的简文中却没有提及。这就说明,该篇除了有关出行吉凶的简外,还包括其他内容的简,如简(12)“西见祠者”。

4.远行凶

远乙一〇八下贰 行凶 乙一〇九贰

正月壬子死亡 乙一〇三叁

二月丑(疾)丧 乙一〇四贰

三月甲寅死亡 乙一〇五贰

四月乙卯死亡 乙一〇六贰

五月辰疾丧 乙一〇七贰

六月丁巳死亡 乙一〇八贰

七月戊午死亡 乙一〇九贰

八月未疾丧 乙一一〇贰

九月庚申死亡 乙一一一贰

十月辛酉死亡 乙一一二贰

十一月戌疾丧 乙一一四贰

十二月癸亥死亡 乙一一三

上引简文均记载于乙种下栏,整齐有序,分别记载了月份、干支和疾亡,告诫人们莫在每月的禁忌日出行,否则非疾即死。

三、出行仪式

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利。古人出门办事时,面对各种未知的突发事件,难免心生恐惧。正如英国学者弗雷泽所言:“原始未开化人踏上陌生国土时,感到自己正走进魔地,(需要)采取步骤防卫来往魔鬼及当地居民实行魔术的侵害。”[5]297这种心理对中国先民来说很是正常。先民把无论远近的出行看作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因为离开自己熟悉的故土而去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地方,怎不会遇到危险?而且,这些危险是不能预料的,是未知的,先民解决困难的能力又是低下的。所以,为了出行的平安,古人不但要在出门前祭祀神灵以求庇佑外,还要择个吉日来出行,使用压胜之法来化解路途中的危险。放马滩秦简为我们提供了相关资料,略析如下:

1.施“禹步”

“禹步”为一种巫师施法时的步法,在简牍资料未出土时,因其屡见于道教文献,故学者们将其归为道家法术,[6]280随着1975年睡虎地秦简和1986年放马滩秦简等简牍资料的面世,学界对该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7]饶宗颐在考证睡虎地云梦秦简“出邦门”篇时言:“此种禹步动作,一向以为道教兴起以后才有之,今观日书所记,渊源已肇于战国。”[8]419

何为“禹步”?据《尸子·君治》载:“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9]从文献记载来看,现存最早的对“禹步”作明确记载的是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内篇》之《仙药》篇:“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后有九迹。”

《抱朴子内篇》之《登涉》篇:“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两篇所述步法,不尽相同,相较之下,《登涉》篇较详。

后世学者对“禹步”看法不一。例如,闻一多认为:“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10]27赵国华认为:“‘禹步’者,也恰恰是‘晰蝎步’。这种舞蹈,当是夏人先民以晰蝎象征男根时,在祈求生殖繁盛的祭祀上,模拟晰蝎动作的舞蹈。”[11]288周冰认为:“此鸟禁咒形式的舞蹈,可能有模拟鸟行走和飞翔的动作,禹便将其模仿下来,经过加工再创造,就是司马贞所说的今巫犹称禹步的了。”[12]84胡新生则认为,“禹步的首创者是那些腿脚有残疾的巫师,因禹得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与脚有残疾巫师的步法相似,故称禹步。”[13]刘宗迪认为:“禹步为巫步,而巫源于舞,巫师之法术伎俩源于原始舞蹈之举手投足,禹步亦不例外,它实在不过是一种舞蹈步态,仅此而已,别无深义。”[14]同时,他进一步言到禹步舞也就是古典的商羊舞。

综合各家之说,可知“禹步”的产生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禹步”是巫师对大禹“步不相过”的步法模仿,因称“禹步”。第二种说法则认为,“禹步”是大禹模仿神鸟而创的步法。笔者认为,禹步并非一定是典籍中的商羊舞,但禹步是一种为出行者祈祷出行平安,以通神致灵的步法,这种步法是一种巫术步法,又是有章法的舞步。

2.行前除道

行前除道是指出行者在出门前举行的除道仪式,以确保路途的平安。简文中的“为禹前除道”,是古人在出行前举行的仪式,为行前除道仪式。为什么要以大禹之称呢?陈梦家认为:“禹与中国早期的其他君主一样,既是政治领袖,又是群巫之长。”[15]王晖认为,战国秦汉以来,夏禹不仅被人们看作夏代的开国君主,而且还是山川之神主、巫师之宗主,大禹在平治水土过程中曾“主名山川”,[16]那么夏禹之名可以压倒战胜一切妖魔。故而,古人为出行而举行的除道仪式中,用禹命名的禹步自然可以庇佑出行之人的顺利平安。

四、结 语

出行本是人们离开自己的熟悉之地去一个陌生之地,在旅途中,由于时间空间的变化,会经常性地遇到未知的危险而陷入困境。为此,出行者试图通过对出行禁忌的遵守、举行仪式,以祈求出行之人的平安顺利。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为我们展现了有关出行的禁忌类简文资料,这些“行归”“行忌”简,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不可信的,是应当加以批判的,但从秦人日常生活与民俗信仰的角度来看,却是秦人应对自然灾害、敬畏自然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秦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以及秦人面对灾难时的迷茫与困惑。秦人在出行前所举行的仪式,对于满足秦人消弭灾难的功利性诉求,以及树立起对抗灾难的信心和勇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西吉秦简步法
精准扶贫·海归先行——江苏省欧美同学会与西吉硝河乡的故事
六步法创建有效的企业合规管理体系
虹鳟鱼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宁夏西吉 山色撩人
秦朝已有九九乘数表
秦简“识劫 案”发微
送你一片风景
化繁为简,费斯托工具2步法抛光工艺
省时、省力、高效的2步法抛光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