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行政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途径
——以深圳龙华区为例

2019-01-20 14:34:31黄立敏张雄化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龙华湾区粤港澳

黄立敏 张雄化 谢 煜

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日前也正式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当前,深圳拥有10个主体行政区,各行政区应如何更好融入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行政区为单元,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和看待粤港澳大湾区,是发展大湾区、融入大湾区的最佳选择。本文以深圳龙华区为例,试图探讨行政区较科学准确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具体途径。

一、行政区的主要特点分析

(一)实体经济和外贸优势相对明显

实体经济具有相对比较优势。2017年,龙华经济总量全市排名第六,增速排名第四;第二产业增加值排名第四,增速排名第三。经济总量增速湾区内与深圳齐平,①考察的湾区样本为珠三角9市6区,包括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佛山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珠海市和深圳市的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罗湖区、龙岗区、龙华区。由于统计口径差异和数据可得性原因,如未特殊说明暂不比较我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仅次于珠海。同时,制造业外贸优势相对明显。2017年,龙华区进出口总额全市排名第四、湾区内仅次于广州和东莞;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湾区内排名第一;总外贸依存度全市排名第二,先进制造业外贸依存度湾区内排名第一。

(二)产业结构和区划布置相对合理

产业结构分布恰到好处。一是拥有湾区共同产业主线。例如,龙华拥有计算机、通信等湾区各市均有的电子信息产业。二是产业特点相对独特。不同于广州、惠州等地重工业占主导,也不同于其他市以轻工业为主,龙华主导产业介于重和轻之间,属于偏中型、偏制造、偏通用、偏清洁的产业。三是受益于产业区划明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莞深港“一小时生活圈”、深圳“中轴提升”等跨区域规划,利于龙华成为产业创新供需的汇聚点和链接带。

(三)科技创新能力和大环境相对较好

创新环境和发展势头较好。2017年龙华专利申请量1.77万件,仅低于南山和宝安,约占深圳的1/10、广州的1/7;全社会研究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略低于深圳平均水平4.13%,与湾区其他市的(除广州外)水平相当。高技术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较大(40.23%),仅低于南山和龙岗,湾区内仅低于佛山。

(四)湾区“五位一体”大环境利于龙华跨越式发展

浸润在较优越的经济环境提挈之中。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总产值1.6万亿美元,占中国经济总量11.8%,人均GDP2.3万美元,属于人均高收入发达地区,形成了以香港为龙头、深圳为龙腰、广州为龙尾的强势发展格局。龙华总产值、人均产值、地均产值分别约为深圳的10%、76.5%、106.4%,依托湾区经济仍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处于外部社会环境助推内部社会环境向好的大势之中。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6967万,广东省为全国人口及人才净流入的最大区域。尤其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促使人员、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流动。而龙华人口多(约300万人)、流动人口多(占86.6%)、学历层次低(70%-80%为大专以下文化水平),严重制约社会创新发展。籍此,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能较好带动龙华弥合自身创新要素吸聚不足的缺陷。

处于整体生态环境协同改善的大环境之中。深圳各区和湾区各市的生态环境趋同性较明显。从单位能耗、水耗和空气优良天数率而言,市内各区数值较为接近;湾区各市的单位能耗、水耗和空气优良天数率均值分别为802.28千瓦时/万元、35.72立方米/万元、87.07%。由此,龙华整体生态水平居中,电耗强度高于深圳样本区但低于湾区其他城市,水耗强度处于所有样本中间位置,空气优良率相比所有样本略显落后。

浸染于生机勃勃的文化环境发展之中。贸易文化传承、创意文化产业发轫、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是湾区文化共同特点。湾区的“文化+”发展模式极为成功。例如,近年来广州省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增速为16.67%;2017年深圳“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等产业创新创造增加值达2150亿元,龙华创意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3.41亿元,分别约占自身总产值10%。

(五)辩证理性看待龙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区位优势明显,区域经济地位待提升。区位优势与区域地位不相匹配。龙华位于深圳的地理中心,处于市内外交通枢纽位置;随着经济特区范围突破传统“二线关”,享受经济特区优惠政策;超过70%已建成面积为违建区域,城市更新的腾挪空间依然较大;同时,三面环山、依山傍水,天然生态优势定格明显。但是龙华在湾区样本中经济地位排名靠后(15名),经济地位与区位优势尚不相称。

实体产业根基较稳,内引外联优势待深挖。龙华实体经济根基依然稳固。富士康及苹果生产线等制造加工的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外贸需求依然旺盛;而以“六大重点片区”规划的商贸、金融、企业总部、科技、文化、时尚等产业与深圳四大支柱产业的趋同性和依附性较强,故产业应以主动衔接深圳内部产业为主。同时,特色产业为服装时尚设计、人工智能、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其他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故应主动与各市携手构建对应产业生态网络,形成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

城市品质提速加快,社会结构性矛盾待疏解。一方面,龙华地铁四号线、六号线等建设,为沿线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力;区拆违查违力度加大,为城市贡献新增量空间;区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稳居各区前列,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村居公司化改造及租赁趋势,为城中村旧改换新颜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土地、房租和工资上涨趋势明显,低端产业转移及人口失业,高端产业转换尚未完成及高端要素加速流入,社会流动性加大、职住矛盾加剧、产业工人与新市民矛盾冲突日益凸显。

二、行政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体经济增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变数增大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复苏阶段,中美两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双方贸易战及结局是两败俱伤和拉低全球经济福利。一方面,全球市场相比金融危机之前大幅萎缩,发达国家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使中国外贸及市场份额受到较大钳制。2017年龙华外贸经济贡献率约30%,如外贸环境进一步恶化将对龙华实体经济稳定性造成较大打击。另一方面,“芯片事件”中兴被美国制裁,华为亦受制于台积电,不久前华为迁入东莞松山湖,这些事件引发我们对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担忧,如果龙华的富士康搬了,外贸少了,龙华何去何从?

(二)科技创新生态的大环境尚未发育成熟

产业科技创新链条雏形初现,部分环节仍显薄弱。表现在:一是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增加和研发及服务企业下降并存。2017年龙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3834家,同比增长19.2%;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企业为873家,同比下降23.8%。二是嵌入式创新能力打造和创新合力形成存在时滞效应。例如,2017年龙华新引进5个省市级创新团队、6名院士、7名“千人计划”、141名市以上高层次人才等。这些创新实力发挥时效尚需时日。另外,由于缺乏高校资源以及研究机构,创新产业生态链中的“官产”处于优势、“学研”相对处于弱势。

(三)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竞争力仍然“跟跑、并跑”

产业核心科技竞争力存在风险隐患,主导产业仍“跟跑、并跑”。以龙华生命医药、电子信息、时尚创意为例,华润三九在中医药领域属于龙头企业,其药与西药治愈病种效果相当,因而只能属于医药行业并行者。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仍然以腾讯、华为等公司及衍生的服务公司为主,上游核心网络服务器、芯片等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故该领域本质上属于跟跑者。时尚业发展经历大浪服装产业基地、大浪时尚创意城、大浪时尚小镇三个时期,完成“三来一补”贸易、自营和内外贸跟随模范生产、自主品牌研发设计创新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实现行业引领国际时尚潮流的领跑者尚需努力。

(四)高技术产业区域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不强

高技术企业多而不强,产业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偏弱。产品固有的特性束缚自身发展。如商品化率低、产品生命周期短、易超出现有理论及法律框架范畴,使企业存在高风险、高竞争力、高区域分布不对称性。同时,企业结构分布不尽合理。一是行业前向关联度较强,表现为新增企业多为下游技术服务型公司且短期内获利较丰;二是行业后向关联度较弱,表现为新增企业上游基础研发型企业较少且实力较弱。例如,2017年龙华高技术企业数量排名市内第三,但因经济体量及技术结构相对低端,尚未达到凭一区科技之力显著影响和带动湾区其他城市的能力。

(五)需进一步完善对接湾区经济的方案

系统性研究融入湾区的提案欠缺。一是湾区规划纲要已正式颁布,地方政府需解读和制定配套措施。二是湾区规划纲要重大意义。在“一带一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莞深港“一小时生活圈”、深港产学研基地、前海——蛇口自贸区等一系列区域优惠政策下,尚不排除政府对湾区规划与之差异的认知疏忽,需明确湾区规划属于珠三角城市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2018年,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莞深港)中轴提升战略论坛上,达成龙华区以中轴提升战略响应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主基调极其正确。未来龙华应该兼顾考虑如何全盘融入湾区(包括东西岸)。

三、行政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综上,龙华定位应该是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产业科技创新为切入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一)维持龙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稳步发展为先。一是扎实用好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利用公共预算支出、市财政资金、民间资本等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和化解社会矛盾。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营商环境。减少企业各项行政性审批程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三是稳外贸和扩内需保障市场份额的可持续性。积极开拓外贸市场,拓展内销渠道,提高回款效率。四是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继续降低企业税率、费率、用地用房价格。五是搭建新兴产业生态链提高其创造增加值。找准新兴企业集聚和发育中的短板环节,完善产业生态链条,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和高新尖及高附加值的产品。

(二)培育龙华“双创”特色氛围,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优良环境

筑优创新环境。一是确保创新主体的多样化。继续保质保量引进高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府、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创新主体。二是构建和搭建创新要素流动的机制和纽带。完善对创新资金、技术、人才和平台的引进及利用的制度;建议利用交通优势,搭建宝安机场与龙华科技文化产业片区、东莞与龙华的无缝接驳地铁线。三是发挥文创产业的双重身份特性带动创新文化形成气候。不建议单独建立文产园,文化产业既是一种产业,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将创意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耦合共生,有利于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文化氛围。

(三)做足做实龙华核心技术,为产业科技竞争力领跑打下良好基础

完善创新体系。一是提高产业科技创新意识。定位龙华为连接湾区南北东西的产业创新中心,增强产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意识,目标是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尖兵。二是制定保障产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定发明专利保护政策、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政策、外观设计专利政策。三是对企业科技创新行为治理。规定企业最低研发资金比例、最低研究人员数量,完善成果鉴定机制和市场化应用机制。四是对企业产业科技升级进行补贴。对电子信息、医药和服装等企业的产品升级、工艺升级、流程升级、功能升级、互联网+改造、物联网+改造、人工智能改造进行财税激励。五是研发原创技术。组织专家、人才和团队攻克人有我无的核心技术;以凝心聚气久久为功的精神,潜心钻研人无我有的原创技术。

(四)增强龙华高技术企业含金量,为产业科技区域影响力提升奠定牢固基础

聚焦高技术创新。一是对科技企业领域进行“双提升”。以引进电子信息计算机、生物医药医疗、通用仪器设备、创意设计、汽车制造等行业高技术企业为主,注重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二是对高技术产业结构链条进行优化。避免高技术企业寡头市场,即避免某一领域高技术企业市场的集中度过高、且过于依赖于一至二家企业,推崇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避免高技术企业过于服务化,即避免某一领域销售和服务企业过多、研发和生产企业过少,形成上中下游企业分布合理的产业价值链。三是对高技术企业进行全球结对“干中学”。与深圳科技园、北京中关村、美国硅谷等地和企业结对构成学习网络,为产业科技奇点爆发做足功课准备。

(五)加快龙华方案和政策制定,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增强制度创新。一是制定区级层面行动方案。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内容,制定《龙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方案。二是与湾区其他城市建立战略合作。发挥东莞承接本区产业转移优势、引进广东高校人力资本优势、吸收香港金融优势、挖掘其他城市特色产业优势为本区产业服务。三是筹办湾区论坛为龙华发展建言献策。定期举办高规格的湾区论坛,提高龙华在湾区的话语权,为湾区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四是发挥龙华经济制度优势贡献龙华智慧。加快发掘和总结龙华实体经济和产业科技的先进制度,为湾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经验。五是发挥龙华交通政治优势践行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政策。龙华地铁四号线抵近香港,较早形成一条联通海陆和不同制度的交通串联线,以龙华为聚点推行国家层面的湾区体制建设拥有较好基础。

猜你喜欢
龙华湾区粤港澳
Multifunctional light-field modulation based on hybrid nonlinear metasurfaces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房地产导刊(2021年8期)2021-10-13 07:35:10
点燃自己
编读往来
通过JCI、HIMSS7后,龙华医院有话说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6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02: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