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文 蒋 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入一个快车道。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出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在湾区建设中的作用,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总体变化规律以及湾区内部地级市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常用方法,只需少量易取得的数据,即可作出客观评价。本文运用该方法,对湾区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研究时段为1990-2016年,数据来源为《广东统计年鉴》,将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地级市的数据加总,以全国作为标准区域,计算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1990年以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份额分量一直为正,且总体呈上升态势,由最初的160.1亿元攀升至2015-2016年的4928亿元,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奠定了基础。
第二,从产业结构看,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与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1990年湾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20:44.52:37.28,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变为1.78:42.15:56.07,产业结构演化历程与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大致吻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湾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尚存。以美国、英国、德国为例,三国分别在1960年、1975年、1991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过湾区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湾区产业结构总体向好的态势不容否定,但与发达国家仍具有较大差距,具有国际水准的产业结构体系尚需进一步优化。
第三,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大致呈现U形的演化轨迹。从1990年到2006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国际竞争力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湾区产业发展沿袭了亚洲四小龙的模式,在人口红利的驱动下,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服装、玩具、家电等轻型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由1990年的2.56提升至2006年的2.89,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从2007年到2012年,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削弱。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在劳动力供给不足、资源约束趋紧、土地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湾区轻型制造业的发展遭遇用工荒、电荒,削弱了湾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家的湾区处在全球生产经营链条的底端,产业“大而不强”的弊病逐渐显现,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被长三角取代。
从2013年至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国际竞争力又呈强化态势。为激发湾区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湾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延伸完善产业链,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将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的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双向驱动,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定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湾区技术创新实力提升,人力资本供给增加,产业融资渠道拓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又迎来新的春天。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细化,圈定了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点行动,以增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湾区规划纲要提出将湾区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十三五”规划相呼应,共同助力在2020年基本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在此背景下,湾区产业竞争力分量将进一步增加,国际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表1: 199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水平总体分析单位:亿元
总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但域内地级市间差距明显,延缓了湾区的产业发展进程。湾区虽然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各地级市获得的制度创新进入权不尽相同。处于湾区轴心地带的广州、深圳成长最为迅速,成为湾区经济要素的集聚中心,占该区域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0年的47.22%增加至2016年的57.55%,为广深产业结构优化、国际竞争力强化提供更坚实的资金、技术与人力基础。但是,广深与湾区两翼地级市的差距却不断扩大,对优质的人才、资金、技术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地级市间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差距更加明显,长此以往,将影响湾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基于这一现实,对粤港澳大湾区九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K平均值聚类与系统聚类分析,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无论是两分法还是三分法,广州和深圳均属于湾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位于湾区两翼的地市相对欠发达,说明区域发展不协调不仅存在于三大地带、四大板块之间,在较小的空间尺度内同样存在。
表2:199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九地级市聚类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协调根源于产业发展的内生差距,为说明这一点,基于分析结果,选取深圳与惠州为研究对象,将湾区作为标准区域,核算两地级市非农产业份额分量、结构分量与竞争分量的差值,如图1、图2所示:
图1 1990-2016年深圳、惠州第二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水平对比(单位:亿元)
由图1可知,深圳与惠州第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著。(1)20世纪80-90年代,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产业、资本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产业构成深圳产业体系的主体,除极少数年份外,第二产业份额分量与竞争力分量均高于惠州。(2)21世纪以来,凭借已有基础,深圳第二产业绝对水平依然较高,增加值是惠州的4倍多,份额分量保持为正。但是,随着深圳经济转型提速,第二产业外溢效应显著,与其一江之隔的惠州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在承接纺织服装等轻型制造业转移的同时,惠州还大力发展以石油化工为代表的重型制造业,第二产业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变,轻重相济,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结构分量与竞争力分量超过了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深圳,符合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从惠州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优化制造业布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点工作,也是未来湾区发展的东西两翼产业发展的重点。要充分发挥产业链齐全的优势,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与创新研发能力强和服务业发达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实现产业对接。
图2 1990-2016年深圳、惠州第三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水平对比(单位:亿元)
由图2可知,与惠州相比,深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国际竞争力的优势突出。作为综合性经济特区,深圳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形成了现代金融与现代物流两大战略服务业,商贸流通、旅游、文化创意、餐饮、房地产五大主导服务业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产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因此,深圳与惠州第三产业份额分量的差值始终为正,表明其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高于肇庆。深圳与惠州结构分量与竞争力分量的差值在大多数年份为正,仅在少数年份为负,且负数绝对值低于正值。2016年深圳“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纲要将科技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商贸会展业、旅游服务业划定为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为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化提供制度保障,三个分量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处于领先地位。要让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和旧金山湾区相匹敌的创新实力,知识密集型的新兴第三产业是关键。湾区规划纲要充分意识到深圳具有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是金融开放创新的突破口、保险创新发展的试验田、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排头兵。伴随“十三五”规划与湾区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深圳基础科研短板将逐渐补齐,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增强。由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最强大、最持久,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深圳仍然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领跑者,产业国际竞争力强于外围地级市,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在短期内无法根除,阻滞了湾区产业总体实力的强化。
本文围绕199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演化历程展开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总体发展态势向好,虽然出现过产业国际竞争力滑坡的现象,但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综合实力重新步入上升轨道;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发展不协调,处于轴心地带的广州、深圳的第三产业在内部结构、国际竞争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处在南北两翼的地级市第二产业的优势更为突出,湾区产业呈现出梯度发展格局。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建设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由“湾区制造”向“湾区创造”的迈进。
近十年来,一系列旨在增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并付诸实践,但产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为此,一方面,要通过资源共享、业务合作等方式,提振湾区已有的1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建设一批以新型装备制造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金融、软件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集群,形成集纽约湾区的金融中心角色、东京湾区的制造业水准、旧金山湾区的创新能力于一体的产业协作体系,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将粤港澳联合创新区与科技产业园建设向纵深推进,提升产业体系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速高端产品进驻国际市场的步伐,移步至微笑曲线两端。
第二,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加大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由于我国产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公共财政依然是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为扶持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及的新兴产业,政府可采用纳税扣除、盈亏相抵、延期纳税、加速折旧等方式,降低产业运行成本,刺激产业成长。考虑到湾区轴心与南北两翼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在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特区财政扶持的同时,引导实力较强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与南翼的江门、北翼的惠州建立财政结对帮扶机制,实现湾区各地级市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加大政府对湾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不意味着政府能够直接经营产业,目标管理、健全法律等间接调控手段才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第三,建立区域间企业生产要素的共享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市间发展差距拉大不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实力的增强。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轴心引领湾区建设,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促进湾区全域优质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区壁垒,让湾区内相对欠发达的地级市与广州、深圳享有使用优质生产要素的同等机会。另一方面,根据湾区规划纲要对各地市的发展定位,错位建立主导产业,实现原有制造业高级化,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背景下,企业在利用生产要素时能做到各有侧重,实现有限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还能避免湾区因实体经济比重过低而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保证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