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瑞,左方霞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241002;2.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246011;3.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安庆246003)
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充分利用内地教育资源和经济发展优势,积极拓展内地民族班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努力丰富和发展民族班办学形式,促进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增进民族间的团结进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积极承担民族班教育任务,并开展大量的调研、方案论证等工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创新育人载体,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展现文化育人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根据教育部2015 年10 月份的统计数据,内地西藏班已办班30年,累计招收初中生4.64 万人、高中生3.45 万人、中职生0.84 万人,为西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内地新疆班已办班15 年,累计招生高中生7.1万人,中职生1.02 万人,为新疆培养输送高校毕业生1.3 万人。[1]
在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发挥文化在影响塑造人的过程中所特有的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内地民族班学生多为维吾尔族、藏族等,其语言、风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与内地有较大差异,在文化适应方面容易产生异文化压力和适应性焦虑。表现在:一是生活环境不适应。在新的环境里,饮食、住宿、气候、水土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不同,再加上时差问题,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极易患肠胃、皮肤、代谢紊乱等疾病。二是学习不适应。民族班多采用普通话教学,对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学习接受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参加岗前技能培训专项多是毕业多年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其适应内地生活和学习也更为困难。三是文化心理不适应。民族班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情感和自尊心,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较弱,易产生悲观厌学等不良情绪。总之,经历文化环境变迁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适应障碍,民族班教学须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高校在民族班教学管理上应高度重视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激烈交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民族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以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在文化方面的渗透。学校在开展民族班教学过程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组织开展政治素质和民族政策的集中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通过系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增强运用中华语言文化的本领,提高传播中华文化的技能和水平。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价值自觉与价值自信。[3]民族班学生通过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在民族班开展文化育人活动,学生们深刻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面对文化环境的中断和阻隔,民族班学生易产生怀旧情绪,滋生极度的孤独感甚至自我封闭。民族班学生到达内地学校后,学校领导和教师通过走访寝室,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拉近彼此间心理上的距离,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学校组织安排帮扶小组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介绍校情校史,消除了学生们的环境陌生感。在民族班教育过程中发挥文化在陶冶人、熏陶人的作用,不断丰富民族班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其个人文明素质提升。
学校根据各族学生的组成情况编制民族常识手册,印发给党政干部和教师开展自学,集中进行民族知识培训,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对参与帮扶的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普及民族文化知识,测评合格的学生才准许参与帮扶活动。各地学校设置专项资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育人环境,根据各学生的民族习惯,对食堂、寝室等进行改造。通过制作班报、班刊,设计班级文化标语,展览学生优秀文化作品,定时开展黑板报评比等多种形式构建学习生活环境。拓展语言学习渠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通过作文比赛、书法展示、主题演讲等形式营造比拼赶超的学习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部分民族班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不强,缺乏时间观念,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等情况,对待这些学生应加强说服教育和日常教育养成珍惜学习机会,遵守校纪校规的习惯,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观念,不断加强班级凝聚力和班级荣誉感。按照"重点抓教育,突出抓安全"的原则,建立了学生日常管理档案、纪律管理台账和班级日志,不断强化安全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熟悉相关规范和各项安全管理要求,并结合实际,就安全用电、用水、防骗、防事故等进行专题教育。建立健全学生考勤、学生请销假、学生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严格落实课前、晚自习、早操、就寝考勤措施;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强化隐患排查,定期检查学生教室、寝室安全管理情况。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以严格的制度为依托,不断增强学生“无规矩不成方圆”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结合学生特点及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内地民族班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日常管理等考核评价体系,依靠制度引导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深入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查找思想和行为的问题。开展辅导员个别谈心谈话,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组织、安排针对性政治理论学习,学生们通过认真反思和自我教育,逐步形成了遵守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班级风气。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落实学生谈心制度,采用集中谈话和分散谈话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家庭遇到的变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思想困惑。通过民族班负责人、辅导员及班主任主动了解和帮助解决学生的困难,为其排忧解难,化解学生心中的苦恼。建立学习结对促学帮扶制度,解决学生在"双语"学习和生活适应中遇到的困难,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增进了其他在校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了解。建立学生生病看望制度,学生生病期间,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前去看望,安排学生陪护照料生病学生,使其切实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凡遇到学生家中问题或学生学习和思想不稳定时,管理人员及时联系学生家长,积极寻求当地政府协助,帮助学生解决家庭问题,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水平有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很难理解,从而难于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4]各地学校应注重以文化人,提高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制订中华文化课程模块,开设中国文学、中华民俗、中国文化概论、中华文化名人、书法基础、地方戏曲文化、国情省情市情校情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课程。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督导,要求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备好课、上好课。以此提高民族班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除传授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外,将“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教育融进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化了思想认识。
严格按照党章团章规定在民族班成立党团组织,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和学习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党团活动。保质保量开展“三会一课”,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知识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学生。结合时事热点和民族团结事例开展民族政策解读,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友爱的认识,提高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道路的坚定决心。
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文艺特长,对学生文化类、体育类、才艺类和专业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行分类指导,发挥团学活动的影响力,在第二课堂上注重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为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球类、棋类、歌咏、舞蹈等文体比赛,促进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增进民族间的感情联系。学校举办"民族一家亲"等为主题的校园艺术活动,提供展现少数民族学生特色的平台,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消解了学生们的思乡之情。在古尔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重大传统节日里,学校精心举办座谈会、歌舞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校领导与民族班学生们一起欢度佳节,民族班学生和在校大学生共同庆祝。
文化考察活动是培养计划中实践考察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考察活动扩充学生们的课外知识,开拓眼界,提高文化素养,实际感受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考察过程中,带队教师讲解中华文化典故和国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课堂延伸到自然景致和风土人情之中。在校学生还带领学生考察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增强他们对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了解。学生通过外出文化考察,深刻体验到了伟大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多数民族班学生喜欢通过网络了解资讯,进行人际交往,而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对辨别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高校应适应信息传播的时代变化,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拓宽民族团结教育平台。通过建立帮扶交流QQ 群,开设微信公众号,从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和健康生活等方面着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展现民族班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育人成果。通过校园网、客户端等新闻媒介平台向全校学生介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普及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展示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音乐舞蹈艺术,营造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