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浩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所作的首次重大调整。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于以“四个伟大”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新局面,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思想武器。我们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一是用理论的清醒保证政治的坚定。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在“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根本,是打头的、管总的。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清醒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清醒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守共产党员“精神家园”,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去把握形势、分析问题、谋划工作。
二是把学习的过程作为看齐的过程。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赢得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有一个团结统一、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必须有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作为领导核心。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主动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认真学习党章准则条例,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
三是以思想的精髓指导工作的实践。坚持读原文、悟原理,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修正案和宪法修正案,准确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特别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八个方面要求,注重从政治视角、政治站位、政治立场去发现具体问题,用政治标准、政治尺度、政治效果去检验工作成效,不断增强学以致用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切实做到“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获得感是衡量政策好坏的重要标尺[3]。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要切实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
二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永远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做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1],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强化底线思维,做到精准发力,围绕公共安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重点领域,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4]要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质量变革。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5]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时代质量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运用系统化思维,加快质量发展理念、治理方式、监管模式、评价体系、政策体系、推进机制等变革,在成功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二是推动效率变革。推动效率变革,是经济内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优质要素向新产业配置集聚的必由之路。效率变革的核心要求是提升技术效率。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重新审视社会资源再组合、再分配等现实问题,把最有效资源配置到最有效岗位上,推动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使市场主体的活力加速迸发,以高生产率行业替代低生产率行业,实现整体经济效率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打下高效率和高竞争力的稳固基础。
三是推动动力变革。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动力变革不是在现有的旧结构下寻找稳增长的“药方”,而是要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新结构下寻找新动能、新增长的源泉。人才是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也是动力变革的核心要素。只有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积极推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城乡二元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以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是切实健全治理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构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体制,推动社会治理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促进治理方式由政府部门的单向管理转向多元主体的交互共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及时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诉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基层治理,汇聚社会力量,牢固树立固本强基思想,突出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投,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三是切实提升治理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建立数据共享标准、共享条例、共享通道,集成整合各类数据,打破部门屏障与壁垒,破除部门条块分割,推进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做好放权的“减法”和监管的“加法”。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突出重点领域、突出重点对象,以公开促监督、促规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贯穿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改革发展每个环节,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一切,为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供“定海神针”和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