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炜炜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政策背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它推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教育模式,为职校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学历层次打通了有利通道,对改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难题,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较为深远的影响。2014 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备案,泰州学院作为牵头院校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启动了泰州地区中职生直接上本科的全新尝试。
生源背景。“3+4”分段培养学生大多来自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或是具有良好社会背景和一定社会关系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培养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娇生惯养的问题,入学后表现为个性张扬,甚至我行我素,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愿受约束,自制力差等,综合素质表现良莠不齐。
入学背景。“3+4”分段培养本科招考流程,由初中生填报志愿,参加泰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泰州市考试院和招生办公室组织录取。数据表明,“3+4”招考录取的学生成绩和普招学生的成绩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另外,即使是一起入学的该项目的学生,学业水平差异也很大。
参与“3+4”项目的学生,他们的教育阶段和基本情况,都与普招的学生有较大的不同;前3年在职业学校学习,之后通过转段考试,升入泰州学院相关专业继续4年本科学习,整个7年的培养计划,由中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制定——打通7年的课程体系,基础课重心下移,学位课和重点的实践环节在本科阶段得到强化。然而,上述工作仅仅是从形式上解决了“3+4”项目学生的过程培养,要较好地完成这个项目学生的培养,还要在很多工作和细节上下功夫:深入了解该项目学生的特点,分析某些特点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最终使其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本文以某专业“3+4”分段培养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行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行为习惯规范性不强。部分学生无纪律意识,自制力差。无规划、无目标,处事无分辨是非的能力,不管正确与否,人做我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极个别的学生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2)学习习惯规范性不强。听课效率低,课堂互动少。在课堂上,听课的认真程度普遍不高,不愿参与课堂活动,能够主动融入并参与互动的始终是固定的少数几个学生,约占总数的13%。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学习兴趣淡漠,对自身的专业缺乏钻研精神,出现上课人在心不在、作业马虎了事等现象。
(3)思想活跃,活动积极。该项目的学生虽然在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对社会活动却有着比普招学生更高的热情,一旦有活动,参与度高,思想积极且主意多。所以他们相对更关注学校社团活动、社会活动和体育赛事。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特点,使其成为规范“3+4”学生管理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综上“3+4”学生的行为特点归纳如下:意志品质不高,自控能力不强,学习习惯和基础较差,但热爱生活,社会活动积极性高。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腐朽现象频频出现,譬如:唯利是图、权钱交易、诚信缺失种种现象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部分大学生舍弃对崇高精神的追求,过于追逐经济目标,形成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传媒时代,手段现代化、范围全球化、形态多样化且速度迅捷的新媒体传播的多元文化,为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提供了渠道,为他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拓宽大学生眼界,丰富其业余生活的同时,为大学生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但是现今传媒文化中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阶段,且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因此辨别是非、调控自我的能力相对薄弱。社会多元文化中的许多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及行为模式带来消极的影响[1]。这些问题对“3+4”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初等、中等教育阶段德育不完善。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处于应试教育模式,在中考、高考的重压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和实施难免不到位。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必然带来学生行为模式的不完善[2]。
高等教育阶段道德教育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存在着理论实践结合不紧密,育人育心结合不紧密,课堂课外结合不紧密的弊端。学校的道德教育体系内容陈旧,工艺粗糙,不利于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发展,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大学生行为的有效引导和约束。
“3+4”分段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健全[3]。目前的分段培养管理模式只是笼统地将“3+4”各项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普通本科生的教学和思政管理工作中,并没有针对分段教育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更谈不上“量体裁衣”,制定一套专门的分段教育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因此对“3+4”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也缺少有针对性的保障。
家庭结构的影响。“3+4”分段教育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独生子女,大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家里的独苗,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出现任性骄横,自私自利的倾向;而在自立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却又偏弱。另外,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这也是影响大学生行为不可忽视的因素。父亲和母亲正常的家庭关系,才能营造孩子正常的成长环境,而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使孩子的成长处于一种平衡之中,才能使孩子的正常教育成为可能,任意一方教育的缺失都会带来孩子心理、行为成长的隐患。同时,很多单亲家庭的父母因为本身缺少另一半的支持和关心,所以自身也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复而加重对孩子的影响。再加上教育方法的匮乏,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呈现敏感、多疑、自卑、缺乏安全感等特质。
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个性的养成有深刻持久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必然导致大学生不同的行为特点。在“3+4”分段培养的学生中,家庭教育良好的学生表现得阳光健康,有上进心,真诚善良,助人为乐。而部分学生因家庭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形成负面、逆反、脆弱,暴躁等不佳心理状态,表现出缺乏修养、不适应集体生活等不良行为。
(1)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总结“3+4”分段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误区。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理论课的内容,应该全面渗透到日常教育以及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什中学》一书中说:“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2]学校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泰州学院的校风是:惟精惟诚,知行合一;学风:且学且思,笃志敏行;教风:尚实尚严,以身先之。这三者奠定了泰院文化的基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以计算机专业“3+4”学生为例,我们以丰富生动的入学教育为契机致力于校园氛围的营造和校园文化的宣传:对新生开展爱国爱校、安全、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增强新生对学校、院系和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同时对新生开展以专业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院层面教育,帮助新生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观念。对于“3+4”学生,应从教学、管理、学生自身等各个层面考虑他们从中职到本科的过渡衔接,应制定“3+4”专项规章制度,如“3+4”学生奖惩办法、“3+4”素质拓展方案、“3+4”就业指导方案等,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引导他们展望未来,长远规划个人的发展[4]。
良好育人氛围的建设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在“3+4”学生行为管理中,管理者要胸怀“三心”——爱心、耐心、责任心,主动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要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增强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同时注重“家校沟通”,作为教师,应真正尊重每一位家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主动征询他们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强化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管理的辅助功能。
良好的育人氛围的构建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应积极为“3+4”学生组织各种活动,如文体竞赛、报告讲座、社会公益、企业实践等,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同时让他们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以及企业用人需求,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其行为的改善和规范。
如前所述,“3+4”学生有思想活跃,活动积极的行为特点,针对计算机专业的“3+4”学生,我们依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开设了相应的社团。以“文化素质社团”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秩序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开展游戏式教学(三个人一组,一个人在纸上画一副图案或写一段文字后密封,给下一个人,此人用语言描述纸上的内容,第三个人依据描述,复原纸上内容),经过几轮的训练,相关的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
(3)融入情感教育巩固管理成效。“3+4”学生正处于情感世界丰富、情感体验敏感的青年阶段,学校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在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利用情感因素,开展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和谐稳定发展[4]。
情感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求教育者自身具有良好的精神境界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用春风化雨、细致入微的方式对学生渗透人文主义关怀,尊重学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使他们在行为发展中乐于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指导。
情感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注重个体的差异,重视教育的技巧。“3+4”学生情感状态较不稳定,对待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情感教育措施:对先进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并不断激励其奋发上进,对后进的学生要及时提醒,敦促鼓励;对敏感、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要温和委婉,对于顽皮、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加强督促管理。
借用新媒体,以活跃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渗透情感教育。可通过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他人,丰富和增强其情感体验。实践过程中教师给以恰当的引导,并有效运用新媒体,例如用微信、QQ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微博、朋友圈、QQ空间等渠道将正能量的情感体验分享给学生,可以优化情感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通过一切可行的手段,最终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合格的人才。
由于“3+4”分段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对该项目学生的培养,应注重情景
教学,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活动、实践或特殊的教学场景中,增加他们的现实感,效果较好。同时,针对他们的某些特点,应开展相应的讲座,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最后,针对该项目的学生,教师们要投入更多的关心、爱心和情感,以确保本科阶段的培养质量,实现“3+4”分段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