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立意与历史的生动

2019-01-20 09:23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高级中学
天津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生动价值观历史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高级中学 王 春

一、一个现象:历史课堂没有“生动”

本来,历史是“生动”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枯燥呆板僵化的历史却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历史教学缺少人的因素是首当其冲的原因。关于这一点,多年来专家或教师都有深刻的认识,并为此困境的突破做出了许多理论上的、实践上的探索,比如有学者认为,要想使历史课堂生动起来,需要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发挥细节的力量使历史“生动”起来,二是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毫无疑问,我们只要做到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将使课堂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有些历史课堂却因此走向极端。

第一,因为“发挥细节的力量”需要大量的描述性、细节性材料,结果是历史课堂成为各式材料的堆砌,教师或成为“幻灯片”的点击人,甚至成为戏说历史的“说书人”,学生在材料轰炸中疲于奔命,或者思绪茫然,不知主题,本是生动的历史却使学生陷入“盲动”,课堂混乱如热闹的菜市场——各人吆喝各人的菜。类似课堂的病根在于缺乏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一个“灵魂”。

第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生”动起来也在某些课堂上走向极端,《人民教育》曾报道了某校的历史课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由课标分解出的几个问题阅读教材,然后由小组派出代表在讲台前回答或书写在分发给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在教师补充、认可后,教学任务即告完成。教师的踪影几乎消失。这样的课堂完全是应试课堂。对于教师来说,它抑制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实质上强化了教师的权威;对于学生来说,只不过把过去教师进行的知识灌输变为高考与教师压力之下的学生自我灌输,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几乎无益。

二、一个方向:价值观立意

确实,在当前形势下,如果能够将生动的历史与历史的生动统一起来,将生动的历史课堂与高考成绩的“生动”统一起来无疑令人兴奋。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为实现上述任务进行了大量的令人向往、感动的尝试。其中,价值观立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这是因为:

第一,它适应了现实的需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的行为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人生的辉煌离不开人们对人生价值内涵的正确理解。当前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人们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尤其是基于私利的市场经济发展使人性趋于物化,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道德堕落。老人摔倒没人敢扶,因为人们恐惧被讹诈;市场上各种“毒”食品不绝,因为私利蒙蔽了生产、销售者的良心;等等。2009年《人民论坛》杂志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四成的受访者认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是中国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它体现了历史的人文性,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当前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其功利性与工具化十分常见,但是人文性体现的不足,对于国民精神的培养委实欠缺,史学教育的功能趋于弱化。事实上,《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功能上纠正了以往“教学大纲”存在的片面化问题,明确指出:要“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使学生“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这些要求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本位”的局限性,彰显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界定历史教育的本质含义: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启迪学生智慧、升华情感、健全人格,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发展,从而提升生命意义,提高国民素质。所以,响应“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的呼喊,更好地以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是一线教师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三、一个案例:责任意识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原则

教学立意应当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价值观立意更应如此。价值观立意的确定归纳起来可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注意价值观的历史性与共识性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同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往往形成一些具有共识性的价值观,比如责任、诚信、法治等等。由于历史的人文性,历史中的“人”基于那个时代特征而形成的价值观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抽象出那个具有统摄性作用的教学立意统领我们的教学。一般来说,从社会核心价值观出发较为合适,并容易实现。比如,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选取;比如依据罗基奇于1973年提出的价值系统理论,从两类价值系统,终极性价值系统和工具性价值系统中选取。

(二)适应教学逻辑的整体性与分层性

一般来说,历史教材的阐述非常注重史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好比撰写一篇说理充分、论证严谨的论文,体现出良好的整体性和分层性。价值观立意的确定首先要适应这些特点,使得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将价值观立意的阐释也体现出整体性特点,比如“责任意识”在本课教学中可以贯彻始终,但在具体教学过程要注意分层:

维度一:由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并期望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经验的习得展望未来。

维度二:宪法的制订,从问题解决的逻辑上来说,恰好遵循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和解决方案的验证等环节。问题解决的思路为本课价值观立意的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户。

经过长期将价值观立意与实现历史课堂的生动统一起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和步骤的逻辑关系,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服从让学生的认知“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认识规律,遵守“凭证据说话”“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基本规则。这不仅是史学的精髓,也是理性思维的起点和最基本特征。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归宿。这正是历史课堂价值观立意的特征和追求。根据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关系,价值观立意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朝着融通性方向努力,即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创设时空情境,通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和理念的加持,遵循史论结合的原则,并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蕴养,实现五位一体。就本课来说,我们将三条叙事线索融合为一体,即以亲历者的足迹为线,从他们开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以华盛顿等人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格魅力。前述“立意的铺陈”“重回现实,升华立意”等环节都体现了核心素养融通性为指向的教学目标设计理念。同时,教学目标设计还要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能脱离实际。这么做也避免了价值观立意统领的课堂走向说教的弊端,通过学习、研读、体悟,自然而然得出历史认识、升华情感,这样的课堂既体现了对历史科学性的尊重,也很好实现了立德树人的任务。

坚持价值观立意的历史课堂将上述三大特征统一起来了。因此,发挥我们历史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坚持价值观立意,是历史与课堂“生”动起来的一个较为可行的途径。

猜你喜欢
生动价值观历史
我的价值观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新历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