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第一小学 王雁春
“小学语文教学本土资源”,即可供教育者或被教育者利用的,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本土化的资源,包括我们生活生长地区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名胜古迹,语言文化,历史变迁等,也包括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学生特长等。“小学语文教学本土资源库”是指以实现国家课程教育目标为前提,挖掘盘点有可能进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土资源,并对其进行梳理、分类,筛选出与国家课程相得益彰、相互契合的部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的集合体。“本土特色”“生活特色”是“小学语文教学本土资源库”区别于其他教学资源库的特质所在。“小学语文教学本土资源库”形式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图像文本资源,包括本土文本、视频和各种网络微文,如本土景观、报纸杂志、书画、歌曲及各种纪录片等;第二类为实物资源,包括农具、服饰、乐器等;第三类是基地资源,即与当地企业、街道或农户建立常态联系,成立实践基地;第四类是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地方文化专家资源。
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在建库前,应该对本地实际进行充分的调查,做到准确把握。我所在区域为山区农村,自然风光优美,峰峦叠翠,有浙西最美的女人河“柳溪江”,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独特的高山气候、土壤条件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本身就是生动的活教材;家乡特产茶叶、笋干、山核桃,白果、猕猴桃,这些家乡人引以为自豪的绿色产业都是培植乡土情结的极好素材;作为一座古县城,它还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如马啸“滚灯”,湍口“索面”,昌西“篾器”等,这些素材都具有教育教学价值。
案例分享:“家乡的民俗风情”背景分析
昌化地区人杰地灵,民族风情文化源远流长,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我们的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并不深,对家乡的发展和变化缺乏理性的关注与思考,更缺乏一种主动参与的意识。指导学生走入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艺术之美,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树立对家乡的责任感。小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求知欲相当旺盛。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可以形成初步认识。他们希望自己去尝试,去体验,换一种视角去关注生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能力,展示才华。
根据充分调研掌握的实际,构建一个资源库的大致模型。有了宏观的构想或模型,在后续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建库所需的地方文化资源蕴藏于昌化地区,地理面积有上千平方公里,这需要教师根据建库要求,明确建库原则,选取其中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统整资源,为学校语文课程开发奠定基础。地方文化资源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大的,而且最后收集来的东西需要进行甄别取舍,以保证资源的真实性。只有这样经过充分挖掘,梳理优化后的资源才可入库。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如何筛选其中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内容,如何对所收集的地方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统整,是建库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我的研究过程中,经过课题组研讨,决定分组按主题内容收集整理、优化资源。组员里面既有教师,也有学生,还有单位、部门及热心的社会人士。
教师:不仅指参与建库的课题组成员,也包括学校内其他的学科教师。各学科教师相互渗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例如引入当地民歌的学习;开展“画家乡”活动等。这些都需要各科教师的相互沟通与合作,避免了教育者的局限性,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科教师的才能。
学生:昌化地域较广,建设“资源库”需要许多内容,一部分学生是陌生的,另一部分学生却就在那里土生土长,耳濡目染,他就有机会成为“资源库”的建设者,可以像老师一样走上讲台,为同学们介绍。
家长:在课题研究实施之初,课题组就向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的特长和熟知的资源,征求家长参与建库的意见,收集了很多家长资源,并根据各组主题内容进行归类,列为家长志愿者。在资源库的使用过程中,让家长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授课。
对梳理优化后的资源,按照先前构思的库模类型分类存放。对同主题内容的资源,又可按图像文本资源、实物资源、基地资源、教育者资源四种形式依次归档入库。资源库的存在形式除了物化、电子化,还有环境化。我校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致力于打造出浓缩的昌化文化环境,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主要包括:
教室文化:在班级教室内开展了与相应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教室文化建设。尽心选取了本年级语文课程里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配以图文和学习主题,制作成画框,张贴在教室墙上,供学生课余学习交流。
围墙文化:教室文化展现了局部的资源内容。学校围墙成了整体展现本土资源的场所。课题组组织成员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内容,撰写了最想表达的文化精华介绍,分十三个版块,图文展现了资源库的学习内容,让围墙成了师生和来校家长、客人了解昌化文化特色的重要场所。
展览文化:学校充分利用校门内的一条长斜坡,将其作为展示昌化文化的主阵地。斜坡右侧是六个可以旋转的滚筒,名为“昌化转转转”,转桶上展示了代表昌化乡土文化的丰富的图片。斜坡的左侧则是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玻璃柜,里面展示了学生在寻访活动中收集的体现家乡特色的各类日常生活物品,有算盘、米升、烘篮等,它们都是昌化文化的“名片”,是昌化人民日常生活日新月异变化的见证者。
主要包括:适合学生对象、课时计划、设备要求、教材、教学策略等内容。
案例分享:五年级特色课程《武隆遗梦》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学校高年级学生,我校设置在五年级开设。
2.课时计划:每周一次的校本课程中开设,每次校内活动为40 分钟。设备要求:多媒体教室、课外实践活动可能会用的学生接送车。
3.校本教材:《武隆遗梦》特色课程教材、电子资源库、自编教学用书。
4.教学策略:注意课程实施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比如教学《双塔对峙》一课时,理解南屏塔的腰檐、平座、斗等知识,文字是无法让小学生理解的,可以通过电子资源库中事先收集的图片资料,形象地加以展现,效果就一目了然。
注意课程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来自昌化各地,其中有熟知相关课题知识的人,教师要多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可以让“小老师”互学互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仅仅简单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学。注意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融合。仅仅学习昌化古建筑还不属于课程,校本课程是开放的、综合的,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研究性学习,多设计体验性、交流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知识面,体验成就感,感悟昌化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成为热爱家乡,能积极宣传家乡建筑文化的“昌化小主人”。
综上所述,德育不能外在于未成年人生活,而应与学生的经验、实践等融为一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发挥乡土资源的作用,建设乡土德育资源库是“生活德育”“体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有益尝试,“库”的建成及发挥作用,将有力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创德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