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程中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19-01-20 08:44:00李忆华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实务应用型基地

李忆华,马 洁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开展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师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程中,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带动创新创业,促进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南华大学、湖南工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等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实地走访部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调查对象涵盖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校外实践教学的性质、数量、规模、时间安排、效果、专业契合度,等等,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程中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建议,期望对地方本科院校推进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转型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面临的发展瓶颈

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的建设渠道较多,常见的是借助校友资源,合作对象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校主导型,即以高校为主,合作单位配合,共建基地;二是合作对象主导型,即以合作单位为主,高校配合,分工合作,建设基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在基地建设上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面临诸多的问题与困难。

(一)地位与功能:有所虚化

目前,转型进程中的地方本科院校,无论是实习教学计划安排还是实习基地建设,都还不能完全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双一流”建设的浪潮中,绝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把学校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抓项目与课题甚于抓教学;教学管理部门及其部分师生重视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实务性课程开设不足,技能训练流于形式等现象依然存在。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逐步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但是这些投入与不断上涨的物价、实际教学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校外实践教学必需的师生差旅费、教学耗材费、合作单位的设备使用和维护费(场地使用费)、合作单位实践教师讲课费等明显不足,因经费不足,一些学校往往降低校外实践教学标准,改为就近参观见习或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一些学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挂牌、轻建设,校地、校企合作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缺乏一定的深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等方面的功能被弱化。

(二)数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需求相应增大。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制度的约束,出于经济效益、生产安全、对外保密等多种因素的考虑,一些企事业单位不乐意接收本科生短期实习。很多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够稳定,几乎经常有数量波动。较多的企业即便接待了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任务,也会附加很多限制性条件,学生很难接触图纸资料、先进的设备、复杂的生产工艺等,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受地域局限,地方本科院校一些与地方行业联系不怎么密切的专业,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度非常大。以吉首大学为例,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目前在校非师范生人数达600多人,目前只有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地域产业结构限制和专业的特殊性,与电子专业相关的地方厂矿企业等行业实习单位少,单个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的能力相当有限。[1]数量不足使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举步维艰。

(三)师资:薄弱断层

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对实践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双师型”教师。为节约办学成本,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没有设置专职的实践教学教师岗位,一般采取专业教师或实验教师兼任的方式。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大多长于理论教学,没有工程实践或实务工作的背景,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也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新教师招聘主要看学历,非博士不进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入门条件,但是,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都是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教学的经历,不熟悉职业、行业的情况,缺少实务经验。有的学校基层院(系)实践教学缺乏专人管理,对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培训、对校外实践教学缺少合理的统筹谋划、监督与评价,专业教师的企业、行业实践之路困难重重。

(四)效果:差强人意

国家、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多个文件,推动校地校企合作、鼓励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定位、职责、利益补偿等缺乏制度性的规定。校地、校企合作的利益补偿不到位,校地、校企互惠共赢机制的不成熟,校地、校企合作的协调、监督、考核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偏低。

从学校层面看,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应用之间存在一些脱节现象。学校一般按照专业、集中式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教学,因为时间短、学生多,实践活动仅仅局限于参观见习,或者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很难深入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线岗位进行锻炼,学生大多充当“打杂”的角色,很难培养有用的实践技能。还有,学生管理制度松散,有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请假、不服从安排乃至擅自脱岗,有的教师照常给学生学分,既挫伤了企事业单位接受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热情,又有损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

欧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长,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企业主导、学校为辅。其典型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即实践教学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企业为首要的教学主体。企业在投资教育的同时,获得人力资源的收益。二是学校主导、企业支持。例如,美国的“学工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加拿大合作教育、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等,通过学校、企业的合作教育,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教学轮替进行,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在“做”中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职业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一)政策与制度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护航

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重视通过国家和地方立法,推动校企合作,对经费有困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例如,德国政府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劳动促进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要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企业的义务;同时,实施经济补贴政策,对企业实现纳税优惠,降低企业成本需求,从政府政策、制度层面推动企业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欧美发达国家还把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通过设立各类基金项目,设置专门机构,推动校企合作。例如,美国创办“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英国成立“培训与企业委员会”(TFC)、法国成立“教育—企业工作线”和“教育—经济高级基金会”等,[2]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关系,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校外实践教学。

(二)校企关系密切,产教优势互补

欧美发达国应用型高校与工商界关系密切。很多企业建立了专业的培训机构,在开展在职职员和其他企业委托的员工培训的同时,为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提供校外实践教学场所;同时,应用型高校始终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提供企业需要却不能做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产教优势互补。以德国为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与工商界结成血脉相连的共同体,为此被誉为德国工程师的摇篮。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企业建立了大量的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企业对此持欢迎态度并提供实习补助来吸引学生。应用技术大学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开展应用型研究,把科研做到生产车间、融入到产品中,60%-70%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完成,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变革,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英国企业界很看重与应用型高校的联系,很多企业与应用型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互动机制,积极配合高校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甚至带薪“参加工作”。许多大型工业企业还为研究项目或优秀学生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3]

(三)管理规范严密

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对学生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严密。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例如,法国大学技术学院的两年学制中包含60个教学周,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共计1620-1800小时,其中包括平均每周至少5小时的计划指导和至少10周的实习。总体而言,基础课占总学时的20%,指导课占35%,实践课占45%。学生第二学年必须到企业实习6-8周,有些学院还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到企业实习。[4]二是建立严格的约束激励机制。例如,美国著名的应用型高校凯特林大学,要求每个学生入学都须签署“合作教育学生责任书”,对学生参加实习工作应聘和实习工作提出了详细要求,如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实习工作经验、每天写工作日记、每周向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提交个人总结等。学校设立了优秀毕业论文奖及多项奖学金,许多实习单位也为实习学生设立了专门奖励。[5]三是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实践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例如,德国逐步建立起应用技术大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主要有书面考试、面试、技能考试等形式,均由第三方行业协会组织。[6]这种教考分离的评价机制,保证了考试的客观、公正,增强了学生重视和加强技能训练的积极主动性。

(四)师资多元,实务经验丰富

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十分重视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对“双师型”教师的选聘,既强调较高的学历,又强调丰富的实务经验;二是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以拥有实务经验的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三是重视教师的在职提高培训,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开展专业进修,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美国社区学院对师资队伍把关严格,专职教师必须取得州政府颁发的教师证书,入职前必须有职业教育的实践经历,而兼职教师则普遍需要来自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等。过硬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育质量,学生学以致用,超过70%的毕业生都能找到满意工作。[7]英国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的熟练技术人员、工程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数量,所占教师比达63%。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主要由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承担。[8]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程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涉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多个主体。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先进经验,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的放矢地寻求问题解决之道。

(一)提升地位,增加实践教学的投入

地方本科院校应克服“实践教学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认知误区,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迁徙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中的作用,明确实践教学在综合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主导地位;像重视科研工作一样重视教学工作,把校外实践教学工作落在实处。针对校外实践环节经费支出成本不断上涨,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的情况,高校在争取政府财政主渠道投入的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使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占学校办学总经费投入的比例稳定在较高水平上,并确保逐年增长。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校、地共建校外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既是高校的责任,又是企事业单位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要积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宏观激励政策与制度建设,明确企事业单位承担、接纳高校开展实践教育的职责,并在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应消弭校企双方各自坚持自身利益的认识误区,本着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原则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既要建设好综合型校外实践基地,供多专业学生实习,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又要针对地方产业结构的局限性与专业的特殊性,建好小微校外实践基地,解决小专业实践基地匮乏的瓶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优化配置资源,统筹规划同一类型实践基地,立足校际联盟,共建开放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克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各自为营”、随意性大的现象。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创建国家、省级示范性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契机,带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整体发展。

(三)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完善“双导师”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加强“双导师”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规划统领“双导师”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发展。要坚持定期派出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交流挂职、实践培训活动,了解、掌握与专业实践相关的行业发展情况与实务操作规程、先进设备与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流程等,丰富实务工作履历,改善实践教学能力;选聘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实务型人才来校任教或做兼职教师,扩大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吸引、鼓励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工作;搭建区域内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学习、交流、培训平台,及时发布技术实务培训信息,通过远程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提升实务能力创造条件。

(四)立足转型发展,改革和创新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教学。地方本科院校要与企事业单位构建战略伙伴关系,以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共同制定实施校外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全程参与校外实践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学生实践内容安排要与实践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相匹配,毕业设计(论文)尽可能结合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研实践,鼓励学生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拟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要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构建校、地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校地“产学研”合作一体化,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成学生就业创业、教师实践素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功能开放创新平台,并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应用型科技成果推广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扩大学校办学声誉。

猜你喜欢
实务应用型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中国外汇(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36
我的基地我的连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O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9
F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8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