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浸联动”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
——以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联盟为研究对象

2019-01-20 07:20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园区职业院校育人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在天津市教委、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简称园区)的领导和支持下,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学院)利用区位优势、职教优势、时空优势,成为10所园区职业院校思政联盟牵头单位,主要职责:协同创新育人,加大思政课改力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思政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园区每年设立园区职业院校思政联盟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理论学习、师德建设、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充分发挥的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高职思政课教改已成为加强和改革新形势下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当务之急。

一、“进浸联动”教学方法之“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一)园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推进“三进”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始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园区各校党委和领导班子统筹推进扎实有序,深入挖掘课程德育内涵,推动教师承担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体责任,做好对新时代“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架构和顶层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做好课程育人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经费、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保障到位,创新专业课程“思政话语”体系,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专业“课程思政”目的。以思政课主渠道主课堂为核心引领课程思政教育,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规范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塑造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品牌。通过对课程育人体系的内容框架、实施路径、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的系统设计和经费投入、场地、设备保障措施有力到位,整体推进的思政工作载体与机制,使思政课质量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创新园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推进“三进”的“七位一体”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专题讲堂、情景展演、体验教学、激情现场、访谈交流、实训实操。园区的很多教师正在尝试改造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他们正成为“课程思政”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教师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理化作自己内心的感悟,入情入理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课堂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用活的案例、活的方法,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园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三进”

园区管委会投资坐落在园区思政联盟牵头单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5000平米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简称基地)专项经费2000万,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遵循一条主线、四个主题为脉络,突出推进“三进”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特色。

一条主线,即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法治教育为保障、工匠精神教育为目标。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及工匠精神教育融合起来,使高职学生首先在思想政治上过关,然后学做一名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最后通过工匠精神的熏陶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技能型人才;四个主题,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红色历史;法治教育;工匠精神教育。

以海河教育园思政联盟为依托,以基地为核心,不断拓展园区思政资源共享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创新共享机制,发挥园区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优势,共建思政教育优质生态圈。改革思政课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多角度覆盖。通过基地建设创建园区思政教学优质资源共享开放机制,整合园区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搭建数字共享平台,包括:在线教学、微课、慕课、网络虚拟场馆、课件多媒体、教学数据分享等,为园区职业院校提供思政教育教学的场地和设备资源,还通过多媒体展示、VR互动体验,多媒体放映厅,宣誓台、阅读亭等辅助设施,使学生摆脱只听不动的局面,使其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把思政教育形象化、现代化,强化学习动机,增强思政教育“三进”效果。

(三)园区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三进”

研究制订教师队伍建设专项文件,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轮训。为进一步加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联盟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加强教师思政,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断提升思政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研究,增强思政教师的理论创新能力,促进园区思政教师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每年开展园区思政教育课题申报工作,申报课题者可在课题指南范围内自选自定题目,也可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最新思政动态、思政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自拟题目。“进浸联动”教学方法的实践已经有十几项教改课题成果。

制定“思政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党务干部、工匠名师一体化思政育人师资团队”培养方案,形成园区思政优秀教师资源库,组织园区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组织思政教师到上海陆家嘴社区等进行实践调研,去延安、井冈山等红色基地现场培训和交流,将其调研报告、交流总结等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二、“进浸联动”教学方法之“浸”——创新思政课“情浸式”教学改革

(一)打造园区思政课“情浸式”教学实践课堂、品牌课堂

为了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在天津市教委、园区的支持下,创新思政课“情浸式”教学改革,打造学生喜爱度高、参与度高、认可度高的思政课“情景剧”品牌活动,成为思政教学实践课堂、品牌课堂。

自2011年,园区思政联盟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总结形成了实效性、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情浸式”教学改革——思政课“情景剧”。有效解决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说服力不强、亲和力不足、感染力不够等问题,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充分体现了双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情感”的浸入,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教育中体验,通过学生对思政课“情景剧”内容自选主题,亲自诠释,出演出境实操全过程,主动升华的“浸入血液,融入思想”的学习活动过程,提升了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价值认同,增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思政课的自觉意识,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作为园区思政联盟牵头单位已连续5年举办“思政课情景剧”大赛,今年主题“新时代·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们在活动中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以贴近实际思想政治工作、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的表现手段,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景”“情境”式的教学模式中主动参与,亲自践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浸入”到学生心中,获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思政课情景剧”成为具有较好影响力和辐射力,更受学生欢迎的品牌育人的“实践课堂”和“品牌课堂”,增强了思政课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吸引力,使其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采用“情浸式”教学形成园区思政向数字化媒体化教学延伸

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推动园区职业院校思政课以问题导向、案例分析、情景展演等活动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依托学生社团、品牌学生活动、实践基地等载体,通过微电影、微视频、移动终端、论坛、微信等方法和手段,实现思政课的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和方法创新。协调高职院校整理相关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建立教学案例和视频资源库;成立思政课微课研究团队,开发系列微课,建立微课教学资源库。

在思政教学“情浸”过程中,以“思考、分享、行动”为思政教学实践理念,利用新媒体形成以思政手机报、思政讲堂沙龙、初心学社等为交流核心;以微博、微信、QQ为终端使用主战场,与学生及时开展互动,答疑解惑,探索网络工具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教育教学方法;借助网络平台加强思政教师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整合网络思政教学资源,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等。教师们通过App签到、计时答题、分组演绎、调查采访等创新形式吸引着学生作更多思考。打造了园区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媒体化数字化品牌。

三、“进浸联动”教学方法之“联动”——园区思政课教学改革“四联动”

(一)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主课堂与二课堂品牌双向联动

形成了园区思政课“情景剧”品牌;开发了“凝聚最美中国梦,践行核心价值观”“专家名人大讲堂”“弘扬爱国主义”等系列教学资源;示范了一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百门精品课;打造了“思政专任教师、党务工作者、专业教师、工匠名家”为一体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行同向的教师育人团队,坚持立德树人,培育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的思政课教师。以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形成了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思政课师资队伍;增强了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课品牌的影响力。

(二)深入教学研究,形成教师授课与理论研究双向联动

制定了思政课教改和理论研究奖励机制,在《天津市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开辟思政教学理论研究专栏,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宣传思政教学研究成果,鼓励思政教师围绕园区思政课程建设,开展协同合作研究,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与学术支持。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构建了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双向联动

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某炮兵师、社区街道、西双塘、先进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觉悟社、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等,拓展思政课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向社会服务延伸。以园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为基础,加强对实践育人机制进行有效探索,育人、互动、共享、实践、评价为一体,创新实践育人方式。同时,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素质提升延伸。

(四)推广信息化教学,形成思政课线上+线下双向联动。

开通中心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实时把各项政策传播出去,宣传展示思政课教学成果,扩大影响力。学校还将思政课教学内容或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动漫、H5小游戏或功能性小程序等新媒体产品予以表现,让思政课“活”起来,增强传播的趣味性。创建一批贴近青年学生的品牌形象,如学生观察、微观校园、校园公益、人物志等系列品牌栏目。

总之,基于园区思政联盟机制和职业院校思政课特点,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铸魂育人,创新思政课“进浸联动”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相衔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园区职业院校育人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