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国务院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培育,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人工智能与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结合,促进人工智能与社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一切都表明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已基本成型。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教育行业显示出了明显的滞后性,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目前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还都处于初始阶段,专业建设还未形成规模。从就业角度看,人工智能软件开发和核心算法等高科技需要不断研究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人才,迫切需要在制造和新材料领域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人工智能”一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由马萨诸塞州斯坦福大学的麦卡锡教授、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明斯基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教授和其他学者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研发资金的大量投入,许多技术研发公司已在大数据应用、信息处理、人机交互、机器深度学习等技术上取得快速发展。如苹果、Facebook、IBM、谷歌和微软等公司。目前,人工智能革命可分为四个阶段:互联网智能化、商业智能化、实体世界智能化、自主智能化。每一个人工智能革命的阶段都将以不同方式颠覆不同产业,将人工智能更深层次地推入我们的生活。
其第一阶段是,互联网智能化。互联网智能化早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人工智能正在把现实世界数字化,机器学习辨识我们的面孔,识别物体、语音,理解需求,使用人工智能算法作为推荐引擎,了解、学习、研究我们的个人爱好,从而向我们推送具有专门针对性的内容。比如,当我们打开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它好像知道我们要买什么。
其第二阶段是,商业智能化。商业人工智能是给传统公司数十年来积累的大量专业数据贴上标签,人工智能从这些数据库中挖掘人类往往会忽视的隐性联系。人工智能软件参考以往案例的决策与结果,利用对贴了标签的数据进行训练算法,最终得出超越经验最丰富人类从业者的结论。比如智融集团研发的人工智能应用于评估贷款的风险,它会根据用户的微信钱包里有多少钱,用户输入出生日期的速度、手机电池还剩多少电量以及数以万计的其他看似无关的数据,像这些不是因果关系的数据,是人工智能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最擅长的领域,找出我们人类很难识别的海量数据中隐藏着的关联性,预测贷款违约率低至个位数,推算出让传统银行都叹为观止的数据。
其第三阶段是,实体世界智能化。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阶段,赋予了人工智能最有价值的信息收集途径:视觉和听觉。第三个阶段就是将人工智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将我们的现实世界转化为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与大量传感器和智能设备进行分析和优化的数据。 例如,阿里巴巴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和小米的智能音箱“小爱同学”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多语言的人机对话。播放音乐、讲故事、购物下单、推送产品等,人工智能让一台音箱具备了听觉,通过网络智能搜索向人类呈现虚拟现实的购物世界;Face++的技术和软件则可以把面孔数字化,使用感知数据,经过人脸识别来保护我们的手机或数字钱包。感知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纯粹的O2O(线上到线下)带入到了OMO(线上线下融合Online-Merge-Offline),模糊了线上与线下世界之间的界限,坐在沙发上说一句话就能订好外卖,我们的冰箱自动告诉商店里的购物车家里没有食物了,而这些都不需要我们上线操作,让“上线”这个词变得没有意义。OMO体验也用于创造高度定制的教育体验,改变现行所有学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以相同的速度及相同方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人工智能通过感知、识别与建议能力,可以针对每个学生打造不同的学习流程,也可以让老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这一功能已经让VIPKID之类的教育公司有了超过数十亿美元的估值。
其第四阶段是,自主智能化。自主人工智能是前三个人工智能阶段的全面综合实现,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颠峰,将极其复杂的数据与机器感知相结合,创造出智能机器,不仅可以了解世界,还可以改变世界,比如人尽皆知的自主驾驶的汽车、无人机蜂群智慧技术。
由于人工智能在算法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过去五年人工智能的进步已经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将对劳动力、就业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产生重大影响。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的应用,最受冲击的职业岗位应该是电话销售员。对于重复性较强,简单操作的职业岗位,将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装配工人、常规程序操作员、洗碗工、仓库搬运工、工厂机器操作员,甚至保安、翻译等等,这类岗位的工作特点都是重复性操作、机械化程度较高,很容易被机器人或者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完成这类岗位工作,也就意味着智能机器人将取代这类职业人员,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岗位并不是杞人忧天。但人工智能最不善长的是模仿人类的情感,越是需要人性关怀的职业岗位越处于“安全区”,比如心理医生、感情咨询师等这些需要很强的沟通技巧和共情能力的岗位,养老护理、医疗护理以及其他需要用心关怀、照顾、陪伴和鼓励的岗位,具有因材施教、能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帮助鼓励每位学生发掘自己的理想、培养自学能力的人文关怀型教师岗位等,都需要人文关怀、共情鼓励,这些都是AI在短期内难以胜任的工作。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是既具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型人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进步,同样也为职业岗位带来了冲击,为就业带来了恐慌,但历史的演进轨迹需要人机和谐共处,各司所长,人工智能让我们人类更好的成为“人类”。
2019年高职发展智库通过对目前职业教育中所有专业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推送了撤销专业Top20的名单,其中撤销最多的是汽车营销与服务,其次是应用电子技术、建设工程监理、通信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调整除了不符合市场需求、招生困难等因素之外,同样也受到了人工智能发展引起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因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冲击从而影响到职业教育专业格局。
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将是人工智能时代对学习者重点培养的三个能力,职业教育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国际职业教育研究也曾提出发展未来技能的“6C素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品质教育,沟通技巧,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权力和义务。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调查,也反映出企业更注重责任心、安全生产意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各行各业的岗位及工作内容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职业教育需要及时根据需求调整专业建设格局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确保培养的人才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需求达到平衡。
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有效缓解人工智能对人才就业带来的冲击,应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首要任务。人工智能将淘汰不需要特殊知识技能或机械式操作的职业岗位,如会计、机械加工、厨师、维修工等,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减少这类岗位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加强更需要人性化、人文关怀的专业建设,如养老服务、导游、幼师、律师等。
其次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人工智能软硬件在智慧校园、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使用率,通过以用促改,让更多的老师参与人工智能的学习,在教学中更多的使用虚拟现实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生活中的时间安排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协助教师制定学生个人学习计划,因材施教。同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云平台,建立优秀教师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网络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又有网络最优秀的教师教学,又有现场个体针对性的辅导,实现个性化的智能教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加强与人工智能行业企业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深化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开展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明显存在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不符、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用工需求存在差距、职业院校师资实践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建立满足校、企、生(学生即学徒)需求的网络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标准,师傅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发挥企业能效,有效解决学校教学师资、设备、数字资源问题,快速提升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水平。
四是可以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人工智能教学内容,设置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普及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智能社会。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不仅需要高新技术的研发人员,还需要较之研发人员数量更大的人工智能的推广应用和服务人员。普通高校重点培养技术研发人员,技术应用与推广人员正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可以拓展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专业建设或课程建设,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TensorFlow实践、人工智能应用等专业课程。当然人工智能专业或课程的开发建设也受到师资、教材、设备等教学资源的限制,应因地制宜,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五是要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人工智能岗位需求的工作技能。人工智能使人们摆脱重复的机械工作,并要求从业者不断探索他们自身的潜力,转向更困难、更复杂、更精确、更精细,需要更多思考、分析和创新的工作。智能制造也对员工的创新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也认为,中国制造强国的最大障碍是创新设计。所有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潜能,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以适应未来企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