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中心小学 孙晓燕
发展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的侧重点,也是关系学生数学学习目标实现效果的关键性要素。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数学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点所在。在当前深化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虽然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设定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解决问题,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问题思维培养策略,导致学生的问题思维培育效果欠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基于此,有必要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寻求更加科学的问题思维培育策略,促进学生问题思维的稳步发展。
问题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以特定的问题为导向,利用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学习思想。对学生进行问题思维培育,可以促使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深层次内涵和适用范围,从而强化对知识科学性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公式时,在问题思维的引导下,对公式的内涵、特点和应用场景等进行系统性思考与梳理,而在这种动态化的过程中,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数学课程教学除了注重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数学信心。由于学生对数学学习认识不够深刻,其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来自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行培育,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愿意积极地学习数学课程。
学以致用是数学课程教学中重点遵循的规则,学生如果不能熟练地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其学习就会失去意义。对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问题的深层次内容和思路,并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形成一种稳定的理性思维习惯。
鉴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以及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现实情况,为弱化学生问题思维培育的阻力,教师要适当地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更为直接地感知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解“位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位置关系的摆放和调整为学生创造对“上”“下”“前”“后”概念的理解,避免学生因为空间思维偏弱而对这些位置概念理解不到位。
问题思维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内容,除了发现问题以外,还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解决。如果学生遇到的问题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就会遭遇较多的难题和挫折,学习的动力和效果也不会太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选择那些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内容作为素材,增强学生学习的熟悉度。例如,在讲授运算规律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假设“如果你有100 元钱,一斤苹果的价格是5 元,一斤香蕉的价格是7 元,一斤梨的价格是4 元,一斤橘子的价格是3元,那么你手中的钱能买多少斤水果?”这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以具体化的人民币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更为直接的感知,并对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不同的答案,从而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在当前开放式教学中,学生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可能会提出不同问题,并且由于这些问题的深度不同,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为使学生能够提出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问题思维培育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以“你提出的问题很好,有没有其他更有深度的问题呢”等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问题思考。同样,在开展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此类语言的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新的问题解决思路的构想。例如,“你的这种解决方法很有意义,但是老师发现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你能想到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会在由浅至深的训练过程中得以深化,最终形成一种成熟的思维习惯。
针对当前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特点,教师在对学生问题思维进行培育过程中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尽可能结合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借助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生活化教学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使其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形成稳定的问题思维方式和习惯,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