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2019-01-20 01:32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范彤彤
天津教育 2019年31期
关键词:小棒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 范彤彤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面对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自主发展素养形成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积极尝试。

一、有效预习,使学生悟学

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考进入数学课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采用“情境+问题串”的方式呈现,更利于学生自主进行预习。我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完成预习:首先,粗读教材内容,数一数本节课中有几个问题,大致了解教材要学的内容;其次,从第一个问题看起,遇到有疑问或不会的问题做上标记或记录下来,做标记的地方就是第二天上课要特别认真听的内容;最后,对自己会的问题,想一想如何解答,再看书中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做一做课后的练习题。为了掌握学生预习情况,我们还预先设置了课前学习调查表,让学生填写表内内容,了解课前情况,为学生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通过这样的预习,中低年级的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到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清楚自己学习的目标。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思考和分析关键问题上,目的明确,精力集中。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逐步提高了听课效果。

二、留出时间,使学生思学

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到更多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理解问题情境、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是不能省略或者压缩的。每节课探究新知、新方法的环节,学生需要时间弄清问题,发挥自己的特长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给学生操作活动留时间——做中悟问题,发现规律。

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发给学生很多上衣和下衣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尝试,也许有的学生不注意搭配的顺序,有的学生并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通过摆学具,他们渴望知道怎么才能清楚地找到所有搭配。等看到有同学完整地找到了所有搭配方法后,其他学生会很主动去尝试,这就说明学生喜欢实际操作,并努力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

2.给学生交流争辩留时间——议中辩问题,提出见解。

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一课时,引导学生用做标记的方法找到一家三口各自的休息日和父母共同休息日后,让学生找出父女、母女共同的休息日。这时学生有了不同的答案,认为全家共同休息日不能算作父女、母女共同的休息日,我没有急于公布答案,而是给学生留出交流争辩的时间,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辩论。在学生们交流辩论后我用集合圈进行了演示,最终达成共识:父女、母女共同休息日包含着全家共同休息日。教师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他们才能明确问题,提出疑惑,充分思考,最终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给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留时间——悟中明问题,找到答案。

数学学习的乐趣在于独立思考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使花了些时间,学生心情也非常好。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每2 人为一组,每组有若干根小棒。轮流取1根或2根小棒,最后拿到小棒的同学获胜。游戏开始后,学生们发现,当小棒还剩下3根时,轮到谁谁都会输,因为无论拿走1根还是2根小棒,对方都会拿走剩下的2根或者1根小棒后获胜。接着我问道,剩下4 根小棒和5 根小棒时,谁会赢?剩下6 根时,谁会赢?学生尝试后发现,无论“我”拿走几根小棒,只要对手也知道“逢3必输”,就会在“我”拿走1根小棒后拿走2根,或在我拿走2根后拿走1根,让小棒继续剩下6根。这时学生自然会想到,这个游戏的胜负是不是总和剩下的小棒个数有关呢?于是继续探索思考,发现只要剩下的个数是3的倍数,轮到谁谁都会输。

三、多元评价,使学生品学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在肯定、鼓励、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吸收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通过多种方式的评价,使学生欣赏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品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

当学生说出的想法特别简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发言的同学鼓掌,也可以给发言的学生小奖励。如果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预设的答案,那也不能忽略这个学生的答案,而应该理解他的想法,肯定其思考合理之处。我在执教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时,有学生通过数图形里面的小正方形(单位面积)来计算周长。我没有急于纠错,而是问学生,“一般来说,图形里的小正方形越多,周长就越长,那什么是面积呢?”学生回答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面积。”我再引导学生分别数出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他们才知道原来图形的周长不同于面积。

课堂上,我发觉学生更加关注发言同学的错误,喜欢在一个同学讲完之后马上说“我和他不一样”。后来我和学生“约法三章”,在提出别人问题之前,先找出他可以肯定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因为生生之间的评价温和了,回答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听讲更认真了。

四、生生交流,使学生善学

生生之间互相启发、学习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能思善思,畅所欲言。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同龄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类似,教师培养学生相互倾听、学习,这样就把学生都变成了“小老师”,减轻了教师一个人同时倾听、理解并合理地评价学生发言的压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极回答问题,也要学会倾听他人,要等他人说完了再发言。教师作为合作者,在学生没有问题的时候可以成为“隐形人”,在他们遇到困惑时引导他们找到进行下一步学习的线索和钥匙。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具备独立思考的特点,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在小组交流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学生的思考路径都不同,课堂上学生经常是争先恐后地发言,希望我在实物投影下展示他们的作品。集体讨论中,大家的方法特别多。如“列队表演”一课,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两个12×14 的点子图,他们通过圈点子,发现了以下几个方法:

1.将12 平均分成两份,分别乘14,再把得到的积相加。12×14=6×14×2=84×2=168。

2.将12分成8和4,分别乘14,最后积相加。

3.将12分成10和2,分别乘14,得到的积相加。

4.将14分成10和4,分别乘12,积相加。

5.12和14都拆成10和一个一位数,两两相乘出四个积,再求和。

我将学生的方法一一展示之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找到这些方法的异同,并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在小学中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同时,教师将生活素材融入到教学中,并对学生的思考结果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也更加自信,由此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小棒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谈独立思考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