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民生 刘 洋
(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572022)
海洋强国战略是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海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战略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以毛泽东反封锁、反霸权、防御为主要特征的第一阶段;以邓小平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开放性海洋政策为重要标志的第二阶段;以江泽民实现海洋综合安全、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为核心内容的第三阶段;以胡锦涛建设和谐海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重要内涵的第四阶段;以习近平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的阶段。
经过长期艰难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大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建国伊始,国内百废待兴,尚未完全解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防御性海洋发展战略,“向海图存”①贾宇:“法治护航行稳致远——新中国海洋法制建设70年”,《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10月12日第5版。,这也是国际上美苏争霸和国内台湾问题两大因素双重影响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高度重视海防发展与海军建设,并将其视为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的重要保障。1958年《关于领海的声明》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这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同大陆及其沿海岛屿隔有公海的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我国宣布“任何外国船舶在中国领海航行,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有关法令”②史春林:“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4期。。这些规定明确了我国领海线范围及属地管理,初步体现了我国海权独立思想。1958年聂荣臻建议中央启动研制可携带导弹的核潜艇工程,在苏联政府及专家团队拒绝帮助中国研发的艰难情况下,毛泽东高瞻远瞩,毅然坚持核潜艇的研制,并制定“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目标。在众多科学家、工程师的努力之下,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于1970年12月成功下水并随后入列,这是我国海防战略维护国家海洋主权迈出的重要一步。1974年1月,南越政府派军队频繁入侵西沙群岛,毛泽东决定反击南越挑衅,实施“西沙自卫反击战”,恢复被侵占的国土,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成功击退敌舰、收复岛礁主权的海战③王建柱:“西沙群岛保卫战”,《世纪行》,2012年第9期,第41-43页。。
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上再次声明:“我们所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划。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6页。。
当时国际紧张局势相对缓和,台湾局势相对稳定,国共两党均表示愿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时,我国内地全面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等重要思想⑤马建离、刘秀庭:“关于毛泽东和平解放台湾设想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开创了中国海军事业,奠定了海军的重要战略地位。毛泽东将海军定位为“战略军种”,这确立了海军在我国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我国海军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海军部队战斗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重要基础。
(2)把建设一支防御性强大的海军作为发展海军的主要方向。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布:“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页。。1953年12月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保证海道运输的安全,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部国土,为了准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侵略,我们必须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根据工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在建立完整的海军航空兵部队、潜艇部队、海岸导弹部队、海军陆战队等综合性的现代化海军的过程中,我国加强研制具有“核动力”“核武器”性能的战略核潜艇,使得我国海军真正地迈入“战略军种”的重要地位,也为推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军事保障⑦竹繁:“战略核潜艇在行动”,《科技潮》,1996年第7期,第37-39页。。
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主要是从军事角度来思考海洋、海军和海防问题,大大改变了中国近代无海防、无海权的历史,从主权独立、建设强大海军队伍的角度来规划当时的海洋战略,奠定了一个以“独立的海洋主权”为一体、以“强大的人民海军”和“强大的海洋经济”为两翼的战略格局,为我国后续海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亟需改革开放,邓小平作为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角度思考海洋问题,提出了经略海洋的相关政策和思路。
(1)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环境逐渐和缓,我国重点发展经济建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科学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开创了新途径①李桂英:“略论邓小平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思想”,《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78-80页。。香港、澳门、台湾一直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顺应民意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实施“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解决海洋争端。“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③同②,第49页。。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各国在海洋领域开展活动日趋频繁,不断加大对海洋的军事控制,海洋争端逐步加剧。我国部分海洋岛屿被其他国家侵占、分割,大量的海洋资源被掠夺。邓小平针对南沙群岛等海洋争端问题,提出了努力将这些岛屿收回来和将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两种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共同开发是有原则的,不能够损害我国的国家主权,实现共同开发、共同得利。
(3)以“精干”“顶用”为目标的海军建设思想。1981年9月19日,邓小平在演习阅兵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军部队发出了“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5页。的伟大号召,这是邓小平海军建设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邓小平指出,“连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都还有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任务,可见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的任务还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因此,第三世界要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奋斗”⑤同②,第289页。。
(1)积极开发沿海经济特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邓小平提出“发展海洋事业,振兴国家经济”。1979年开始,中国先后建立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全面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科技,向深海、极地领域进军。我国海洋事业开始跨出周边近海,在两极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1985年2月,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成。1989年1月,我国科学家在东南极大陆建立中山站。邓小平实施的开发海洋政策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奠定了基础。随后,中国的科考船多次穿越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还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考站。这一时期海洋的基础研究、深海调查、综合开发和科考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邓小平不仅提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同时也揭示出我国人民海军“精干、顶用”建设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稳定的海上安全环境。同时,在改革开放时期,沿海经济发展思想的提出,对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宏伟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主张,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建设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在1995年视察海军时讲到:“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主张。包括海洋渔业、航运及制造业、海洋科技、海洋环保等海洋领域的重点开发与保护,成为本时期海洋经济新的突破点,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树立起开发和发展经营海洋国土的观念,进而振兴我国海洋经济”①杨金森、刘容子:“2020年中国海洋开发战略前瞻”,《海洋开发与管理》,1999年第4期,第7-11页。。海洋国土历来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地,海洋资源更是国家资源的重要载体,开发海洋也给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和平统一进程
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发展,充分论证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理论和实践,同时也为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江泽民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大力发展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共同繁荣,共同发扬和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早日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0-423页。。
海上安全维系着国家重大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海湾战争”后,我国必须把海军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由于受到国家经济与科技实力的制约,当时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水平与美国等海洋强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海军发展形势非常严峻。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正在深入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牵动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求不断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着力构建适应高技术战争要求的现代作战体系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163页。。我国要维护海洋权益,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与国家利益的发展相适应,以确保我国海上方向的安全。
《海关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法律环境。《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的制定为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可持续发展利用等指明了科学管理海洋事务的方向④潘抱存:“新《海关法》与对外开放”,《法学杂志》,1988年第6期,第6-7页。。
江泽民时期以海洋安全为重点,全面开发建设海洋,既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也是世界各国在求同存异中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建设和谐海洋”。从21世纪初至中共十八大召开,我国进入建设和谐海洋阶段。
2010年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胡锦涛指出,“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4页。。这一时期,我国海洋科技、海洋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取得明显进展。我国科考工作实现了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内陆扩展的历史性跨越,北极科考也刷新了中国航海史上的新纪录。海洋经济是我国海上力量的重要物质基础,海洋经济实力的提升关系到我国海洋大国事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实力的提升又主要依靠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支撑,现代海洋产业已呈现出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综合性一体化的趋势。胡锦涛提出,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提高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能力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使中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增强中国海洋能力拓展,支撑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保护和利用海洋②《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06页。。
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争取海洋主动性。国家通过制定以海洋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兴海”政策,实现海洋产业的合理调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立足于自主技术创新,形成比较完整的海洋技术发展体系③陈建东、孟浩、陈颖健:“争取海洋主动性是我国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6期。。
这些思想和政策表明,我国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正从理论建构步入到具体实践阶段。
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海洋发展,海洋在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中的战略地位逐步提升。而海洋争端关系到我国主权与安全,愈演愈烈的海洋争端成为困扰我国走向海洋的一大障碍。2008年5月8日,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国将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96页。。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中,胡锦涛指出: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
强大的人民海军,是与我国的国家地位相称、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海军队伍,首先要具备远洋作战的能力,其次要具备有效的海上控制能力。2008年4月9日,胡锦涛指出:“海军是一个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⑤汤国光:“把握新时期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五大着力点”,《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4期,第38-41页。;海军要以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不断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胡锦涛要求海军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而努力奋斗。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海军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胡锦涛关于海洋发展的论述是中国新时期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海洋目标的提出,为中国发展海洋事业搭建了和平友好的外交环境,将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的和谐理念推向了全球,为下一阶段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这是对于我们党长期以来海洋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在崛起和壮大进程中,稳定现有成绩的同时深化改革是最大的内驱力。我国明确了经济发展路线和海洋发展战略,厘清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定位和路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全面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①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华网,2013年7月3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31/c_116762285.htm。。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我国应当以陆海统筹来加强海洋强国的建设,逐步构建起现代海洋经济体系。2010—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年均增速3.8%,2017年达到129.8,比上年增长4.5%,总体表现稳中向好;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达8.3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发展水平指数为127.4,发展成效指数为123.3,发展潜力指数为139.6,分别比上年增长5.6%、1.8%、5.4%②《2018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2018年11月22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陆海统筹要基于生态系统,有效打通陆地以及海洋,逐步建立起陆海一体化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在海洋强国的建设进程中,现代化的海洋经济是其重要支撑。要大力改变海洋经济粗放发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大海洋开发力度,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与此同时,还要调整近岸海域国土的空间布局,积极扩展蓝色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海洋经济逐步从近岸海域向深海、远洋、极地延伸,逐步提升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国家能源、食物、水资源、环境等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条件和保障。③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发展海洋经济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工作情况的报告——2018年12月24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中国人大网,2018年12 月 24 日,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8-12/24/content_2067818.htm。
2018年6月,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调研过程中,习近平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国强国战略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而智慧海洋、科技用海,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高科技产业正是基于这一大的战略背景下的具体措施。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④黄金阳:“青岛市海洋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研究”,《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年第44期,第13-14页。。“蛟龙”、“深海勇士”探海、“雪龙”探极、“蓝鲸 1号”南海试采可燃冰、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等,一批涉海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拓展了我国开发利用海洋的空间疆域。海洋科技创新在海洋强国进程中核心和支柱作用逐步显现。从海洋经济、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既立足本国,为国内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又面向全球,力求在人类面临的安全、能源、健康、气候变化、海洋灾害等共同问题上取得进展。积极打造多层次、多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高地,加强联合研发平台和国际标准制定。海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我国积极构建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海洋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软、硬环境,发挥海洋研究院所、海洋高校资源的平台优势,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强化海洋前沿科学研究与技术难题的研发和攻关,注重汇聚国际一流的涉海科教资源,做好海洋高端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不断壮大海洋科教力量。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日渐重视海洋发展,这使得海洋逐步成为各国家之间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海洋生态环境也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当前海洋问题和海洋争端日益凸显,海水污染,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趋势。要全面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迫切需要加强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共同参与的海洋治理结构。努力构建国家之间平等协商、互联互通、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新模式,有效提升对海洋危机和风险管控的能力,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的重要策略之一①李干杰:“坚持陆海统筹,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11年第10期,第24页。。
2013年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培养全民生态环保海洋观意识,从发展的高度和全民族的广度认识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②李东屿:“加强综合执法,推进我省依法治海”,《今日海南》,2014年第11期,第15页。。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明确强调了海洋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在海洋生态环保过程中,着重考虑海洋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生态阈值,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中,切实推进各项海洋综合治理工作,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向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
(1)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健全法律监管体制。海洋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全面树立法治执法思维,全面推进依法治海是保证海洋法实施的重要举措。目前,针对相关海洋法体系滞后且不完善,我国正加快构建和完善现行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实现海洋领域科学决策,不断推进依法治海的进程。
(2)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重点规范了国家主张海洋权利,国家使用海洋权利,以及国家解决海洋争议等方面的内容。中国是现代国际法律体系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在现有国际海洋法律基本原则和制度上,我国不断增强在国际海洋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逐步形成国内规范的海洋法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版,第53页。。
军民融合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基于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全局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长期探索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是指引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实践基础,更是未来不断建设强大海军的创新依据。习近平在2018年4月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④“习近平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8 年 4 月 12 日,http://www.xinhuanet.com/mil/2018-04/12/c_129849403.htm。。
2013年10月,习近平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我国同沿海各国和地区全方位深入合作,共同推动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进我国与沿海国家和人民的海洋福祉。中国军队与其他各国军队一道,为促进海洋的发展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洋治理和维权能力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海洋主权、利益以及安全,通过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提升维护海上安全能力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可以有效实现国家维权能力与综合实力相匹配、相协调,进而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建设。
我国从长远发展和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思考、设计、实施海洋权益维护工作,特别是在极地、深海等新领域,积极作为、把握主动,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我国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始终坚持通过同直接当事国友好协商谈判、和平解决海洋主权争议,同各个国家一起努力,将海洋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共赢之海。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参加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活动时,首次提到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加强国际海洋合作是走合作共赢道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必由之路。海洋社会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加强和创新海洋社会治理,以进一步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推动海洋文化交流,促进蓝色经济发展。只有通过海洋综合管理方式的创新,才能有效调动和提高沿海国家人民了解海洋、关心海洋、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参与海洋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意识;健全和完善联合国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新型世界海洋治理组织制度,实现全球海洋的长久和平、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美国政府将我国列为“长期战略竞争对手”,近年来不断调整对华战略。“重返亚太”“印太战略”、两国贸易战的持久性和多变性以及美国海洋战略的新一轮转型,从南海、东海争端问题扩展到更广泛的“印太”、北极地区,再到围堵和制约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程,以及发展海洋科技、推进海洋创新、重建海军的举措,都是加剧中美海洋争端的潜在威胁因素,对我国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构成高强度对抗、激烈竞争或者“极限施压”的态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构建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民间交流与合作是根基。我国积极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环印度洋联盟等多边机制下的平台作用,以现有的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中国—印度海洋气候中心等国家海洋中心为基础,推动海洋文化、海洋科技的多层次、多领域交流①张远鹏、张莉:“陆海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2期,第63-70页。。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使我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海洋外交战略体系,从而达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升我国整体外交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目的。
7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秉承互利共赢原则,在与美国为首的西方海洋强国推行的海洋霸权主义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在持久的围堵、打压、海洋主权争端的逆流中坚决捍卫国家海洋主权,推动海洋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合理及可持续发展,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注入正能量,带来新希望、打开新局面、引领新潮流。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历年的海洋思想战略,一贯主张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①“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网,2014年 6月 30日,http://theory.people.com.cn /n /2014 /0630 /c386416-25219350-6.html。。这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综合治理的重要路径。
从推进经济发展,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维度出发,坚持共通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在我国“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加大陆海统筹力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同海上邻国的经济合作往来,壮大海洋经济,共享海洋空间和资源利益。
从文化互通,传承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出发,加强科普宣教、海洋资源共享,通过厚植海洋文化、强化海洋环保意识,提升国家海洋文化软实力,加大海洋环保力度,为海洋文化和海洋环保事业发展凝聚精神力量;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不断提高中华海洋文化的影响力,构建和谐、开放、互鉴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良好环境。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的维度出发,我国坚定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按阶段分步骤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为我国处理复杂国际关系,应对海洋事业新挑战提供了理论指导。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我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内涵和外延,逐渐形成了将建设海洋强国与中国经济的崛起、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安全建设有机融合的全面系统性战略构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域和深刻变革,为建立世界海洋新秩序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历届党的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中,告别过去“望洋兴叹”的屈辱历史,紧跟世界海洋强国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树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雄心壮志,矢志不渝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强国,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富有中国特色科学内涵的海洋强国战略思想体系,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海洋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也展现了在推进海洋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担当。我国希望采取多维合作的方式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实现各涉海国家或地区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管理、共同获益、共同进步的目标。这些既是新时期中国应对全球新变化、新形势做出的全面性战略选择,也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海洋问题的新认识、新判断、新要求,必将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