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振,王雪姣
(1.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师范学院 附属小学,河北 唐山 063000)
马丁·路德·金说:“智力加品格,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学校不仅担负着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责任,还担负着促进学生品格发展(Character Development)的责任。学校可以影响一个儿童的自我概念、社交能力(特别是同伴间社交能力)、价值观、道德推理的发展、亲社会倾向和行为、道德感等等[1]。过去十几年中,国外教育者提出了许多品格教育方案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良好品格的发展。
研究指出,高质量的品格教育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品格的发展,帮助儿童青少年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社交能力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有更满意的生活;还有助于预防一系列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包括:攻击和反社会行为、药物滥用、早恋、犯罪、辍学等[2]。良好品格在解释儿童学业成就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接受过高质量品格教育的儿童青少年在成人后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4]。品格的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儿童青少年期的学校教育过程在其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5]。
本文简要综述国外品格教育的内涵,现已实施的、有实证研究证明的有效品格教育项目的种类及实施原则,并说明其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品格涉及个体的态度、行为、动机和技能等多个方面。具有良好品格的个体会表现出努力、关心他人的态度,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的能力,诚实、有担当、有正义感的行为,与他人能友好相处的社会技能。
而关于品格教育的定义,不同研究者和机构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品格教育协会(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认为,品格教育为学校、地区和国家培养学生形成社会的核心道德价值,包括:关心他人、诚实、公正、有责任感、尊重自己及他人[6]。管理和课程发展协会(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认为,品格教育是教给儿童基本的人类价值,包括:诚实、善良、慷慨、勇敢、自由、平等和尊重,以使儿童成为有责任、自律的个体[1]。品格教育国家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Character Education)认为,品格教育是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儿童青少年变得更有爱心、有原则和责任感[7]。
品格教育的主要倡导者Lickona 提出,品格教育是努力培养儿童青少年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好品格,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个体[8]。Battistich认为,品格教育就是运用学校中所有资源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形成最佳品格发展的过程[9]。Berkowitz 和Bier 提出了一个品格教育的概念模型,模型中假定:品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即有效品格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上;品格教育的目标是儿童一系列心理特质的发展,这些心理特质影响着儿童对待社会和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品格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它以对儿童心理特质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社会、教育和情境因素为基础[7]。
尽管不同机构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概括来说,品格教育就是要培养儿童青少年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是使其成为人格健全者。
为了有效实施和评价品格教育,研究者们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品格教育实施的构成要素作了归纳总结。
Kidder 将有效实施的品格教育概括为七个“E”,分别是:权利性(Emprowered)、有效性(Effecitve)、扩展到社区(Extend into the community)、渗透性(Embedded)、参与性(Engaged)、认识性(Epistemological)以及评价(Evaluative)[10]。
Berkowitz 等人归纳了有效品格教育的八大要素:学生得到尊重和关怀的对待,学校存在积极的角色榜样,有自律和发挥影响力的机会,提供反思、争论和合作的机会,学校有明确的品格教育的目标和标准,提供社会技巧的训练,提供实施道德实践的机会,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有一个支持达到品格教育标准的大环境[7]。
Lickona 为品格教育的实施和评价提出了11条原则[11,12]:(1)提升作为理想品格基础的核心道德价值观(core ethical values)和支持性绩效价值(supportive performance values);(2)须从思维、情感、行为三方面来定义“品格”;(3)学校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品格教育,不能坐等时机。要运用学校教育的所有资源;(4)创建一个有关怀的学校共同体;(5)为学生提供进行道德行为的机会;(6)包含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尊重所有儿童的学术课程,以促进他们品格的良好发展;(7)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8)全员教育参与,共同指导学生的教育;(9)争取领导的长期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10)父母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原则;(11)有效品格教育必须进行质化和量化方法的评价,即综合评价原则。
基于以上研究者提出的原则,品格教育协会提出了高质量品格教育的标准,认为高质量的品格教育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念、全校范围内的实施、积极营造和谐关系、全面定义品格、父母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实证研究的支持[6]。
由上可知,尽管研究者提出的品格教育实施和评价的要素描述不同,但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首先,强调多主体性,即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多主体的参与;其次,强调渗透性,即将品格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再次,强调主动性,即多元主体在品格教育实施过程中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发挥其效用;最后,强调实证性,即用实证研究来评价品格教育的有效实施。
Berkowitz 和Bier 关注幼儿园到12年级的儿童青少年(K-12)的品格教育,认为品格教育既要包含促进儿童品格发展的项目,也要包含把儿童品格作为一个结果变量进行测量的项目。根据这一界定,并依据上面论述的品格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他们共选出54 个品格教育项目,进一步选择出符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标准的品格教育项目,共选出39 个项目。最后,进一步选择出33 个精细设计、有实证研究证明其能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品格发展的品格教育项目[13]。
这 33 个项目中有 9 个是针对小学(elementary school)的品格教育项目,如儿童发展项目(Child Development Project)、提高可选择性思维策略课程(Promoting Altern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PATHS)、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有4 个针对中学(middle school)的品格教育项目,如:积极青少年发展项目(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提升青少年社会胜任力项目(Social Competence Promotion Program for Young Adolescents);有1 个针对高中(high school)的品格教育项目,如公平社区项目(Just Communities);其余19 个项目适用于多个学习阶段,如生活技能训练(Life Skills Training)、第二步(Second Step),适用于小学和中学,通过全人教育提高积极行为(Positive Action Through Holistic Education)、青少年外展(Teen Outreach),适用于中学和高中,道德两难讨论(Moral Dilemma Discussion)、提升健康儿童(Raising Healthy Children)、积极行动(Positive Action),适用于小学、初中和高中。
有效的品格教育能产生多种不同结果,总体包括:头脑(head)、心(heart)和手(hand)三个方面,“头脑”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思维方面,“心”主要体现在情感和动机方面,“手”主要体现在行为和技能方面[14]。具体来看,品格教育涉及儿童发展的多个方面,共包括四大类,每大类中又具体包括几个亚类。第一类:风险行为(Risk behavior),亚类包括关于风险的知识和信念、药物和酒精使用、性行为、保护技能和不当行为(侵犯或攻击);第二类:亲社会能力(Prosocial competencies),亚类包括社会道德认知、个体道德感、亲社会行为和态度、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第三类:基于学校的结果(School-based outcomes),亚类包括学校行为、对学校的依恋、对学校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学业目标与动机、学业成绩;第四类:一般社会情感功能(General social-emotional functioning),亚类包括自我概念、独立、问题解决技能和情感能力。
之前列举的33 个品格教育项目涉及四大类中的多个亚类,并且这33 个品格教育项目的效果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研究表明,PATHS 课程有效提高了小学中的普通儿童、特殊需要儿童(包括聋哑学生、行为障碍学生、学习障碍学生和超常学生)自我控制、情感意识和理解、社会问题解决三个方面能力[15,16];提升健康儿童项目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社会胜任能力的提高[17]。另外,研究表明,这些项目有持续的效应,在小学实施儿童发展项目和积极行动项目之后,儿童进入初中、高中阶段依然有显著的效果[18]。
结合已有文献发现,美国品格教育之所以能大量制定并有效实施,主要是因为:第一,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资助、表彰、奖励等形式开展青少年品格教育,不断建立各种品格教育组织;第二,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Lickona提出好的品格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并以三维构架品格的内涵,以此为基础确定学生应当掌握的核心价值观为品格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三,强调品格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作用,将品格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庭和社会行动中以促进学生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培养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情感[19]。
文中所述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建立的,国内还没有系统有效的品格教育方案。西方品格教育方案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启示呢?
我国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国内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幼儿和成人,对中小学生积极品格的发展与培养还未有系统的研究,仅在一些发达地区有尝试,例如,香港学者研究了品格教育对中学生社交能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品格教育有效地促进了中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参与程度高和社交能力初始水平低的班级促进作用更加显著[20]。而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不仅能改善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而且还能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品格的发展。在今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品格教育一般是在学校内完成的,而品格教育的实施主要是由班级教师完成的,但大部分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必须对其进行持续的专业化训练,使其掌握相应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进行品格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保证品格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使得品格教育项目更加专业化。
在西方长期的品格教育中一直倡导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因为在中小学阶段教师一直是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降到最小,可以有效避免儿童受到消极影响,进而为儿童提供好的榜样,以培养学生品格的发展。
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的关注于教育儿童青少年道德感、有的关注于价值观等等。明确的主题是品格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方向,使得活动方案更有针对性,更有的放矢。这要求学校开设品格教育课程,并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计划中,在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儿童能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境。
另外,把品格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传授主题明确的品格教育内容,能更好地确保品格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西方品格教育中多注重提高儿童的社会-情感技能和能力,分为个体的技能训练和个体间技能训练,如自我管理、冲突解决等能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性问题中,加强儿童的社会-情感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儿童积极应对成长中普通遇到的问题,如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及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但无论哪种内容同伴交往都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有效的品格教育项目应包含同伴交往策略,如在品格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中增加班级内或组内的角色扮演或合作学习内容,以有效促进积极的同伴交往模式的形成,以达到儿童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目标。
尽管品格教育主要实施的场所是学校,但品格教育项目中应包含有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社会成员和机构。有的项目把父母作为培养对象,有的项目让父母和社会成员直接参与品格教育的设计和实施。这有利于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三者密切结合的教育网络,以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儿童积极品格的发展。
家庭与社会的参与势必会改变现有教育模式。改变现有只强调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使其拓展到生活心理以及儿童未来的职业心理教育中,扩展儿童心理成长的环境;强调儿童的主体性,更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师主体作用;既要重视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也要关注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最终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有效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