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清明
【关键词】苯巴比妥;地西泮;咪达唑仑.小儿惊厥
小儿惊厥属于临床中以肢体节律性运动、昏迷等为临床特点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热性惊厥、中毒性脑病、癫痫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导致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制性及阵挛性抽搐,多数患儿还伴随着意识障碍存在等,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苯巴比妥、地西泮及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惊厥的疗效,我院针对收治的小儿惊厥患儿55例进行了分析。
1.1临床资料随机将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小儿惊厥患儿55例分成三组,1组1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7例,年龄分布在6个月至5岁之间,均值为(2.63±0.52)岁;2组1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0:8例,年龄分布在5个月至4岁之间,均值为(2.22±0.55)岁;3组19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8例,年龄分布在6个月至6岁之间,均值为(2.65±0.56)岁。对两组小儿惊厥患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差异小且可比性高。
1.2方法针对1组18例患儿实施苯巴比妥治疗,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患儿10mg/kg的苯巴比妥进行治疗,滴注时间为半小时至1小时,1次/d;针对2组18例患儿实施地西泮治疗,采用静脉推注的方式给予患儿0.5mg/kg的地西泮进行治疗,1次/d;针对3组19例患儿实施咪达唑仑治疗,采用静脉推注的方式给予患儿0.1mg/kg的咪达唑仑进行治疗,后采用持续静脉灌注的方式以1.0ug/(kg·min)的速度给予患儿咪达唑仑进行治疗;三组均在治疗2个月后进行随访。
1.3观察指标针对三组小儿惊厥患儿治疗后的药物起效时间、复发率、治疗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治疗优良标准:治疗后患儿惊厥等症状均在6小时至10小时内消失,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现象。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5.0软件对三组小儿惊厥患儿治疗后的指标进行处理,药物起效时间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复发率、治疗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三组小儿惊厥患儿治疗后的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组小儿惊厥患儿治疗后的药物起效时间为(10.23±2.01)h,2组小儿惊厥患儿治疗后的药物起效时间为(7.14±1.33)h,3组小儿惊厥患儿治疗后的药物起效时间为(10.56±2.69)h,2组明显短于1组及3组(P<0.05);三组小儿惊厥患儿治疗后的复发率、治疗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小儿惊厥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若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不仅会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惊厥性脑损伤现象的出现。严重者会出现脑细胞功能紊乱、大脑神经元过度兴奋、神经元突然大量异常超同步放电,引发骨骼肌运动性发作,对患儿智力产生影响。
因此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苯巴比妥属于临床中较为常用的长效巴比妥类药物之一,对于中枢神经具有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镇静及抗惊厥的作用,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脑组织炎性反应现象。地西泮属于临床中抗焦虑药物之一,一般用于治疗抗惊厥、镇静及抗焦虑等治疗过程中,对患儿大脑边缘系统的r-氨基丁酸释放具有刺激作用,促进突触传递功能,强化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达到显著的抗惊厥效果。咪达唑仑属于临床中一种苯二氮草类药理活性药物,对于大脑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使用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较为轻微目可以忽略不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导致反跳现象的出现。苯巴比妥、地西泮及咪达唑仑等对于小儿惊厥具有较为积极地治疗作用,但各有各的优势,其中苯巴比妥治疗后患儿的复发率较低,咪达唑仑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而地西泮治疗后的药物起效时间较短。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小儿惊厥患儿实施苯巴比妥、地西泮及咪达唑仑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临床中应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综上所述,苯巴比妥、地西泮及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惊厥患儿的治疗效果較为显著,且咪达唑仑的治疗优势较为明显,建议临床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