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矗阁 郭延晨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CT;诊断价值;影像学特征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是高血压引发的脑部出血,其发病急骤,且进展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故术前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对于提高患者预后至关重要Ⅲ。CT作为临床常用无创性诊断技术,医生可根据患者CT影像学结果初步判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以便后续治疗。本研究特深入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CT诊断价值及特征,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所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0例纳入研究,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目相关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时间不超过一天;(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病例完整。排除标准:(1)肾、肝功能障碍者;(2)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者;(3)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所有患者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35~73岁,平均(46.43±3.65)岁;其中头晕、头痛35例,肢体无法自主支配28例,无运动能力25例,语言障碍22例。本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1.2.1CT检查方法。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產的16排螺旋CT于术前头颅CT检查,头颅常规扫描,设置厚层和层距均为8mm,电压130kV,电流200mA,必要时采用减薄扫描5/5mm或3/3mm。通过软组织重建算法,间距5.00mm,注射流率为3.00ml/s,注射后24、75、120s分别将动脉期和静脉期实施常规扫描,此外对患者病变位置、体积、出血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做好统计。
1.2.2出血量计算。采用多田氏公式进行计算,即出血量(mL)=pi/6×血肿长径(cm)×血肿宽径(cm)×血肿层数(cm)。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以(x±s)形式进行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t检验;以n(%)形式进行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秩和检验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经CT检查血肿119个,经术后确诊血肿138个,CT检出率86.23%,漏诊率13.77%。血肿部位及其CT表现为:基底节区圆形或肾形高密度影,边界清,周围可见少许低密度水肿带;丘脑以椭圆形或圆形高密度影为主;小脑不规则影或圆形高密度影;脑桥高密度血肿影为主。CT详细诊断结果及血肿部位、出血量与预后关系分析见表1和表2。
高血压性脑出血即由高血压引发的一种脑出血性疾病,研究指出,大约1/3的高血压患者可并发脑出血,而脑出血患者中约95%为高血压患者,可见脑出血的发生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中老年人是本病高危人群,该病发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既往临床通过MRI检查诊断效果虽好,但其费用较高,给部分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相较而言,CT检查价格低廉、无创、操作便捷、出结果较快,还能有效判定病变部位及程度,刘小顺等证实,CT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检出率高达97.50%。
本结果显示,CT用于改该组患者血肿检出率高达86.23%,漏诊率13.77%;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脑出血,且任何部位的血肿均可破入脑室,进一步影响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引发认知障碍。本文CT结果显示血肿主要分布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其中基底节区出血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圆形或肾形高密度影,边界清,周围可见少许低密度水肿带;丘脑出血以椭圆形或圆形高密度影为主。再者,本研究显示,出血量>50ml者存活率75%,明显低于出血量在30-50ml者和<30ml者,可见出血量越多患者死亡率越高。
综上所述,CT检查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血肿检出率较高,且不同部位脑出血CT影像学表现明显,可在常规扫描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行增强扫描,以准确反映血肿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影像学结果,以便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