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云丽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干预;效果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与足部神经、血管发生病变有一定关系。患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分为尚未感染和伴随感染两种情况,如果患者存在感染,足部组织很可能会发生坏死或坏疽,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截肢。因此,糖尿病足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为了有效降低该疾病对患者的影响,除了接受正规、有效的治疗以外,还需要护理干预进行配合。本次研究旨在比较糖尿病足患者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详见下文。
1.1一般资料从在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中选取58例,以随机抽签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男12例,女17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27±2.41)岁,病程5~9年,平均病程(7.05±0.67)年;观察组29例,男11例,女18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60.38±2.53)岁,病程5~8年,平均病程(6.85±0.5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具体措施为:(1心理健康教育:就糖尿病足疾病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进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消除不必要的困惑和顾虑;同时通过交流了解患者心理变化,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摆脱负面情绪,稳定情绪状态,从而配合医护人员内的工作。(2)足部护理: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病足情况,定期检查患者足部皮肤,在修剪指甲时注意避开伤口,以免造成患者再次感染;指导患者选择适宜的鞋袜;护理人员注意做好患者病足的保暖护理,必要时可采用药水进行泡脚,并进行按摩。(3)血糖干预: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控制血糖对治疗糖尿病足的意义,其次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血糖自测的正确方法,定期自测血糖。(4)饮食护理: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日常饮食中对糖分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控制蛋白质、脂肪等食物的比例,确保食物总热量适宜;饮食定时定量进行。
1_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其中,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分问卷(GQOLI-74)进行评估,该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经SPSS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并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并采用t检验,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1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条件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是受糖尿病血管或神经病变以及感染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足部组织病变。该疾病以疼痛、皮肤溃烂为主要症状表现,有些患者会表现出足部感染、神经病变以及缺血。此外,糖尿病足阶段、病情不同,疾病症状、体征表现也会存在—定的差异。通常来讲,该疾病早期表现为袜套佯感觉,疾病发展到后期则会出现感染、溃疡等。鉴于此需要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一定的护理干预。
对糖尿病足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病程,因而患者除了配合治疗控制病情以外,有效的护理干预也不容忽视。本次研究中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足部护理、血糖控制以及饮食护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纠正错误认知,正确认识疾病,从而消除焦虑等负面情绪,稳定自我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通过足部护理与血糖帮助患者减少足部的不适感,提高对血糖的控制力度从而实现对糖尿病足的控制;通过饮食护理能为患者提供机体所需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为身体恢复提供保障。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了相较于常规护理,给予糖尿病足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更为显著,这与综合护理的各方面措施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与现有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总之,综合护理是一种有效的糖尿病足患者护理模式。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效果隹,有必要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