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班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19 06:08唐国新
职业·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唐国新

摘 要:本文介绍了如何结合无锡市行知技工学校实际,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与印刷加工专业等三个重点专业实行招生即招工,学校、企业与学生签订了学徒培养协议,形成“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优势。重在探索校企联合、协同育人、共同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校企双制 工学一体 工学交替 协同育人 长效机制

中国式的现代学徒制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与可行方式,但更需要符合现代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试点专业的遴选很重要,并不是所有的中技专业都适合开展。不同专业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具有技工院校教育特点的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法。

一、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背景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技工学校育人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本世纪逐步进入“理论、实践一体”工学结合阶段。三十多年间,技工教育由理论为主转向实训为主,进而向理实一体方向发展。然而,社会却认为:“技工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其他类型院校毕业生强,但其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仍跟不上企业发展要求,理实教育、工学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矛盾必须找到最佳结合点,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实施“校企双制”办学,是新形势下技工教育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有益尝试和重要工作。实施“校企双制”办学,不仅有利于促进技工院校自身深化教育教学各方面改革,而且对于引领全省技工院校加快实现从注重扩大规模向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这一关键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意义。

“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班的实践与探索”这一问题的研究工作,在以往就有職业教育同仁在进行研究,也做过很好的尝试。而在此时此刻,也有很多的相关课题正在研究中,特别是广东省在“校企双制、工学结合”的实践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广东省下发了关于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意见的通知,为全省技工院校开展校企深度融合、走内涵发展办学之路提供了政策依据。江苏省作为制造大省,技工教育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深化校企融合中落后于广东省,是因为很多技工院校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地,很多院校继续沿用原先的订单班、冠名班模式,形式上也在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但在内涵上没有突破校企合作深层次内容。

笔者学校为什么还要涉足这一领域呢?这与笔者学校的性质有关。笔者学校是一所企业办技工学校,有着多年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经验,以半工半读形式的培养模式已开展多年,这与校企双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培养的毕业生在企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很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技能大师和优秀管理人员,这就为我们研究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校企双制”和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

二、校企双制的内涵与实质

在学校-企业双制中,学校与企业做到了“八共”:共组师资力量;共商专业计划;共议课程教学大纲;共建实习实训环境;共搭双方管理平台;共享教学管理资源;共建工学一体体制;共评学员学习能力。特别是在共组师资力量方面,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分管教学的校长主抓全面工作,小组由学校内相关教师与企业的工程师(或领域专家)共同组成,共同执行教学任务,同时专任教师全程跟踪,既要在知识技术上教授学生,又要在生活等方面进行照顾,并且做与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的作用。企业提供教师顶岗实践培训工作条件。近几年来全校相关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率96%,而且大部分下企业实践时间每年不少于35天。

三、工学一体、多元教学组织

校企共建“校企双制冠名班”。如机电一体化专业“行知-南京金美达冠名班”、药物制剂专业“行知-无锡山禾健康参药公司冠名班”、印刷加工专业“行知-无锡百得包装有限公司冠名班”开展校企双制合作培养,探索出一套适合笔者学校和江苏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校企双制运行模式,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案、新措施、新效果,最终实现学校、学员和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

1.形成一套校企双制合作的规章制度

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融合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2.开发一套校企双制班的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按照“八个共同”的原则,量身打造校企双制班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3.搭建教师和企业专技人员的交流平台

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动力,为企业的员工队伍技能和素质提升提供服务。

通过校企双制,加快培养与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能队伍,培养更多更符合产业所需的技术强、素质硬的技能型人才。

四、具体实施情况

我们通过学习必须弄清楚课题研究“做什么” ——研究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怎么做”——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研究方法步骤的选择;“做得怎么样”——目标达成状况的了解、研究结果的认定。我们经过讨论确定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形成切实可行的校企双制的合作章程,探索校企双制的人才培养规律;短期目标是制订首期校企双制班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校企双制班的工作流程,提高校企双制班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制订了具体的方案确定“怎么做”:校企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制班学员参观企业,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加入企业团队的信心和决心;校企双方共派教师参与授课,使学生预先了解优秀的企业文化,掌握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业知识;开展工学结合,由企业开展师徒结对,并对工作加以考核;对优秀的学员予以表彰并颁发奖学金;在学校大活动中凸显校企双制班。经过大半年来的探索研究,我们通过效果监测、企业反馈、实时监测、跟踪教师的反映、台账的记录翻阅,校企双制班的学员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在制定较完备的常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更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修改学校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一步细化《学校教科研管理细则》,为深入开展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提供政策保障,完善学校《校企合作控制方案》,结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文件精神引入新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些都会对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我们定期召开课题研究小组会议,每学期末给相关教师核算工作量。每学期末,相关人员一起总结工作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五、规范开展教学,严格过程管理

1.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

由于校企双制班有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参与授课,他们对教学管理的要求不甚清楚,学校在开班前统一对这些专家开展业务培训,把江苏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的有关条例加以讲解并做出要求。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检查,所有授课教师都能按规范开展课堂教学,做到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从学生最终的考核情况看,校企雙制班的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学习热情更高涨,学习效果更好。

2.严格过程管理

由于校企双制班学生比同龄学生提前落实了实习单位和岗位,有可能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为加强对双制班学生的过程管理,学校在各方面重点关注他们的动态。在学校他们身穿单位的服装,而其他所有在校学生都统一穿校服,因此他们就显得很特别。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全体师生的关注。在单位工学交替期间,学校定期派专人去公司部门、车间巡查,发现苗头及时纠正,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校的要求,同时学校派专人每天住在公司宿舍进行业余时间的管理,把学校准军事化管理的要求延伸到单位企业。

六、效果

通过大半年的运作启动,我们把校企双制班的学员和同级普通班的学生进行多角度对比。从他们的学习态度、思想表现、技能训练、适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加以比较发现,双制班学员在各方面的表现均优于普通班学员,他们在企业的认可度和稳定性更高。

七、存在问题

尽管本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整个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例如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周期上存在分歧,单位的短期需求与教学要求人才培养规律还有一定差距,校企双方相互融合还需时日;校企双方在经费承担上存在分歧,利益的最大化与教学的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冲突较明显;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存在差异,短期内融合较难,共育人才方案全面做到位,还需进一步研讨。

实践证明,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体制,为校企如何一体化育人共同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同时,笔者学校在已开展的三个校企双制班的基础上,横向扩展,引导其他班级进行;纵向可以探索在其他专业领域推行。随着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逐步探索与实践,更加坚信培养有创新精神、有专业能力、意志坚定的大国工匠是能够实行的。

参考文献:

[1]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

[2]吴堂林,李加林,马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中德比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3(01).

[3]鹿胜玉.“教学工厂”在校企双制中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8(36).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校企合作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无锡市行知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产学合作教育项目的构建、实施与评价研究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