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01.廖婵娥在议会大厦发表就职演说。全场掌声雷动。
作为澳大利亚第一个华人女议员,人们无不为廖婵娥的励志人生所感动。廖婵娥的父母原是中国潮州农民,1960年代他们移民香港。廖婵娥出生于香港,家中兄弟姐妹其6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她懂得生活的不易,主动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六年级的暑假,她就开始打工,赚钱贴补家庭,为父母减少一些经济压力。
虽然从小懂事,但命运不公。十几岁时,廖婵娥的左耳完全失聪,因羞于告诉他人,她被同学认为“势利”和“粗鲁”,受到委屈,自己只是默默忍受。
尽管有听觉障碍,廖婵娥还是在学校学习了音乐,并成为香港青年交响乐团的一员。1985年,她获得香港政府奖学金,到墨尔本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学习语言病理学。
初到澳大利亚,廖婵娥感觉非常不适应。彼时她远离家人朋友,远离熟悉的社交圈,好比一株植物被带离了扎根的土壤,挪到陌生的土地上,回想起那段岁月,她连用了三个“非常”来形容那时的困难。“那时非常非常困难,非常,当时头十天,每天都在问自己,我到底是不是真的要留在这边,每天都哭。”
廖婵娥并没有允许自己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中太久,她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重新出发。“那时墨尔本已经有很多留学生了,我看在眼里,就想,那么多留学生他们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我都应该做得到的,那我就留下来了。”
这一留就留到了今天。依靠奖学金和在中餐馆打工的微薄收入,廖婵娥最终从拉筹伯大学语言病理专业毕业。她先进入维多利亚州教育部语言治疗部工作,其后开办了维州首家中英双语的“语言治疗”诊所,一路成长为墨尔本最知名的语言治疗师之一。
和许多华裔移民一样,廖婵娥过着平凡的生活。她开讲座,告诉身边人,成功之后应该回馈社会,从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她的观点引起澳大利亚两大党自由党和工党的注意。她认为,自由党推崇勤奋工作、发展经济的理念与华人十分相近,于是选择加入自由党。
廖婵娥发现,澳大利亚主流政党内居然有很多事情是华人社区完全不懂的,一直在思考要如何为澳大利亚华裔族群做出更大贡献的廖婵娥当时产生想法,希望把所学所知跟广大华人分享。于是,她一面积极参加党内各项活动,一面将党内生活写成文章发表到中文报纸,供华人阅读。
2007年,廖婵娥召集成立了一个专为华人而设的澳大利亚自由党华人会,并当选创会主席。在成立会上她说,希望协助提高华人对澳大利亚政治的认识和政党对华裔的重视,希望可以培养多个华人议员。
廖婵娥逐渐在自由党内获得名气,难怪当时在野的维多利亚州自由党领袖百鲁(Ted Baillieu)会邀请她做助理。2010年,百鲁当选州长,她进入州长办公室工作。廖婵娥说,进入州长办公室时,人们很奇怪,觉得一名言语治疗师能做什么。
在廖婵娥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百鲁不仅参加华社举办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在多家中文报纸上开设州长专栏,基本上每周都及时向华人通告州政府的施政情况,而且,百鲁的继任者亦坚持这个与华人沟通的好方法。
從自由党华人会创会主席,到维州州长办公室华人事务主任;从自由党多元文化支部创会会长,到成为墨尔本齐泽姆(Chisholm)联邦选区自由党候选人,在从政道路上,廖婵娥一步一个脚印。
在2006、2010及2014年,廖婵娥连续三次被提名为议员候选人。2019年,澳大利亚举行联邦选举,在墨尔本齐泽姆选区,自由党派出廖婵娥与工党候选人杨千慧对垒。当地华文媒体热烈关注此事,因为不论谁胜选,澳大利亚都将诞生首位华人议员。
有分析指出,之所以在齐泽姆选区由两位华人竞选,是因为根据最新人口普查,该选区有19.7%的居民在中国出生,其中一半有澳大利亚国籍,即拥有投票权。据介绍,澳大利亚华人已有大约110万,成为第一大少数民族。
作为少数族裔和参政度很低的华人社群,即使在党内,廖婵娥也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从2018年10月底开始竞选,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投票当天,她从早上8点投票站开放,一直站到下午6点投票结束。跟多少选民握过手,说过多少从政理念的话,她记不清。但是,选民看到了她的努力。她笑言,“我的每一张选票都是握手握来的。”
让廖婵娥感到高兴的是,华人投票率在提高。“我觉得还是做实事,真正的用行动来做一些事情。让所有人觉得选一个华裔澳大利亚人出来是为了整体国家利益,不是单单为了华人利益的。”廖婵娥说,“这样别人才愿意选你做议员。”
另一位候选人杨千慧也不是素人,她曾是曼宁汉姆市(Manningham)的市长。两人曾用普通话展开唇枪舌战,其中对“玻璃天花板(指限制女性升职的一种无形障碍)”和“竹子天花板(限制亚裔升职的一种无形障碍)”的辩论最为激烈。
当地华人吴敏文专门撰文评价这两位女将,认为廖婵娥的演讲能力更强,善于使用华人常用的微信与选民沟通,从政经历丰富且行动力强,综合优势明显。
最终,廖婵娥创造了历史。
7月23日下午,廖婵娥在澳大利亚首都议会大厦发表了就职演说。廖婵娥的演说感人肺腑,概述了她克服羞耻、打破沉默、战胜自我,从一名外国留学生成长为第一位入选众议院的华裔女议员的故事。
演说中,廖婵娥透露她一只耳朵失聪,默默忍受别人给她的“势利、不合作或者粗鲁的标签。她说,“许多人在残疾问题上默默忍受,直到最近几年,我意识到在澳大利亚的环境里,你不必感到羞耻,不必默默忍受。”
谈到多年前她曾向家人隐瞒了和伴侣分开的事实,作为单身母亲将一儿一女抚养成人,廖婵娥热泪盈眶:“在过去的20年里,我自己的经历激励我帮助那些在沉默中受苦的人。他们不那么幸运,只需要帮助。”
她说,“自由党有许多价值观,包括对勤奋,个人责任,教育和商业成就,家庭价值观和对社会规则的尊重。我将继续捍卫这些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基础是让澳大利亚家庭有机会像我的家庭一样蓬勃发展。”
演讲最后,这位女议员还用普通话、英语、粤语和潮汕话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她说,“作为澳大利亚第一位华裔女众议院议员,我非常明白这个历史性的意义,我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聆听此次演说的华人华侨来自澳大利亚多地,上至九旬老翁,下至几岁孩童,约两百人将议会一侧的座位全部占满。讲演过后,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前来祝贺,全场掌声雷动。事后,莫里森还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祝贺感言。
现在,廖婵娥议员的工作已经开始。她表示,将促进施行更加公平的税收计划。在具体工作上,廖婵娥将争取更新照明设施,甚至提到要对当地网球俱乐部进行升级改造。齐泽姆是廖婵娥生活了30年的社区,她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相信自己有能力为这个社区服务。
廖婵娥的故事鼓舞人心,而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各国政坛上频频出现的华裔面孔,更有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发展趋势。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华裔市议员梁侨汉和吴学儒分别就任蒙特利公园市市长、副市长,华裔张曼君和卢紫微也将分别担任共和党委员会亚太裔工作小组的媒体与动员主任。人们见证了海外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积极从政并争取族裔公平的不懈奋斗与努力。但同时,人们还需要辩证看待族裔“标签”。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第三代华裔移民朱嫦娥在竞选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杰斐逊县县长一职时表示,自己参选并非仅为亚裔发声,且目前该县面临的主要问题需团结各族裔才能解决,“我希望赢得所有族裔的认可,因为族裔多元化对社区发展很重要。”据环球网报道,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指出,太过关注“华人”特色,有利亦有弊,只有积极为当地各族裔选民平等地谋福利,才能得到理解与接受。美国华人领袖蔡文耀也认为,态度要控制有度,避免让当地居民产生“压迫感”。海外华人参政应当本着一颗“积极的平常心”,切忌站在族裔的立场上过分解读。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表示。海外华人首先是以当地国民的角色参政。所代表的是所在国的利益,必然要为所代表的选区或政党发声。蔡文耀也表示,“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多一些华侨华人的面孔出现在当地社会中,但要避免产生误解。我们不能‘是华人就什么都支持,关键要看其政见是否能为当地人做贡献,言论与行为是否有利于改善和维护所在国同中国的关系。”正如廖婵娥所说:“我看起来有点不一样,我也有口音,但与此同时,我不希望人们只把我当作一名华裔国会议员,我准备为齐泽姆选区所有人发声。”
02.廖婵娥与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合影。
03.廖蟬娥与竞选对手杨千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