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教师收入调查研究
——对豫、甘、湘三省的实证分析

2019-01-19 05:58:38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师工资教龄方差

王 彬

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在现有标准下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乡村。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教育质量,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助力贫困乡村的孩子成长成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应当把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学校办学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着职业吸引力不强、社会地位不高、补充渠道不畅、优秀教师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贫困地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收入,改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水平,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对于吸引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任教,稳定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促进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贫困地区乡村教育质量提高,助力贫困地区乡村孩子成长成才,实现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不足的现实情况下,要改善乡村教师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外部帮助尤为必要。由于不同特征的教师收入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帮助的程度也有差别,因此,为提高帮扶效果,应实施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实施精准的前提是调查了解不同特征的乡村教师收入水平。

一、文献回顾

学者对乡村教师收入研究可分为三类,一是研究地区、城乡、行业教师工资差异。如汪传艳、雷万鹏研究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的地区差距较大,中部省份教师收入低于东、西部地区,存在中部塌陷现象[1];赖德信利用统计数据研究表明,东部地区人均教师工资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内的教师工资绝对差距逐年加大[2];王嘉毅、田蓉调查发现,甘肃、贵州、宁夏三省教师平均月工资和年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3]。马飞、张旭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旧偏低,不同地区、城乡间教师工资收入相差大,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4]。二是研究造成教师工资水平地区差异的原因。如曾晓东、易文君通过考察教师工资地区差异的理论依据,分析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地区差异的实现机制[5];曾晓东、周惠通过比较英国、美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结构中的地区差异实现机制发现,地区生活成本差异、教师工资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实施工具是造成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6];三是教师工资满意度调查。如罗儒国、王姗姗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7个省份城乡中小学校教师工资收入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偏低,教师对工资收入、工资分配制度不太满意[7]。马飞、张旭对全国11个县的乡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乡村教师无论对目前工资收入还是与五年前工资收入对比,或是与其他学校、其他职业相比,普遍呈不满意态度[8]。已有研究成果多以研究教师收入地区/区域差异、差异原因和教师满意为主,针对贫困地区教师工资收入的调查研究比较少,以精准帮扶为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特征的教师工资差异的研究更少。本研究认为,为了更好的保障教师生活质量、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解决困扰教师专业成长的外在物质因素,在财力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有必要探明不同特征教师的收入状况,以便有针对性、有则重点地提供帮助,以提高帮扶效果。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搜集资料,然后通过统计分析获得教师基本情况、收入情况及其不同个体的差异状况。

(二)研究对象

文本采用目的抽样法,以甘肃、河南、湖南三省贫困地区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64份,回收率为89%,研究对象的基本分布情况如表1。

观察表1可知,教师性别比例不均衡,女性教师数几乎是男性教师的2倍;在年龄分布上,集中在26-45岁年龄段,反映了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在教龄上分布上,3-10年、11-20年、21-30年的教师分别占30.9%、35.3%和20%;在出生地分布上,以本地农村为主,占近70%比例;在婚育状况分布上,已婚已育教师占主体,约占教师总数的81.4%;在任教学段分布上,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教

表1 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

师都有,其中高中教师最少;在职务类别分布上,普通老师占主体,其次是班主任教师;在职称分布上,初级和中级教师占比较大,高级教师比例最少;在学历分布上,本科教师占主体,其次是专科教师,其他学历层次的教师比例很少。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为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共10题,包括性别、年龄、教龄、籍贯、婚育状况、任教学校类型、职务、职称、学历、收入,问卷收集后,利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贫困地区教师收入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2反映了教师年实际收入(不包含社保、公积金等)处于3-3.999万元之间的最多,占34.2%;其次是处于4-4.999万元之间,占25.4%,约有28.1%的教师收入在3万元以下;而收入在5万元及以上者仅占12.3%。对比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开的2016年全国教育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59216元/年),可以说大部分贫困地区农村教师收入远低于全国教育行业就业人员平均收入,说明贫困地区教师收入比较低。

表2 教师收入分布频率统计表

虽然都是贫困地区教师,不同特征的人员也可能存在收入的差距,由于收入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外部因素,清楚了解不同特征人员的收入差异,有助于我们分类帮助不同类别的教师群体。

(一)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分别把收入为2万元以下、2-2.999万元、3-3.999万元、4-4.999万元、5-5.999万元、6万元以上赋值为1、2、3、4、5、6分值,分值越高代表收入越高,可以使独立样本T方法检验教师收入在性别上差异。方差同质性检验的结果为0.085,因此可以认为男、女两组总体方差同质。

表3 男、女教师收入差异分析

表3表明,男、女教师收入存在显著差异,(t=9.782,p=0.000),且男性教师显著高于女性教师收入,男性收入均值落在3-4.999万元区间,而女性收入均值落在2-3.999万元区间。由图1可知,各级学校女性教师的收入都小于男性教师,可见确实存在收入上的性别差异。

图1 教师性别与学校级别对教师收入的均值交互图

(二)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在年龄上的差异分析

经检验,各年龄组(25岁以下、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51岁以上)收入没有通过方差齐性检验(P=0.000),故使用Welch和Brown-forsythe检验。经检验发现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的收入差异(见表4),经Tamhane和Dunnett T3检验法进一步检验发现,收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25岁以下教师收入最低,并与其他各年龄组教师的收入存在显著差异;26-30岁教师收入显著高于25岁以下的教师,而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的教师; 31-35岁、36-40岁、41-45岁年龄组之间在收入上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但是他们与其余各年龄组在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即显著高于比他们年轻的教师,而显著低于比他们年龄大的教师;46-45岁教师与41-45岁、51岁以上教师在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余各组存在显著差异,即显著高于40岁以下的教师;51岁教师与46-50岁教师在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45岁以下的教师。统计结果显示,低龄组青年教师(25岁以下、26-30岁)比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在收入上明显较低,而中年教师(31-35岁、36-40岁、41-50岁)收入差距不大,老年教师(51岁以上)与其余各年龄组教师相比收入明显较高(见图2)。

表4 教师收入在年龄上的差异分析

图2 教师收入-年龄折线图

(三)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

经检验,各教龄组(3年以下、3-10年、11-20年、21-30年、30年以上)收入没有通过方差齐性检验(P=0.000),故使用Welch和Brown-forsythe检验。经检验发现各教龄组之间存在显著的收入差异(见表5),经Tamhane和Dunnett T3方法进一步检验发现,除了10-20年与20-30年教龄段教师之间在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均值图显示(见图3),教师收入随教龄的增加而增加,3年以下教龄组教师收入最低,30年以上教龄组教师收入最高。

表5 教师收入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

图3 教师收入-教龄折线图

(四)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在籍贯上的差异分析

经检验,城市和农村籍贯的教师收入值通过了方差同质性检验(p=0.463),因此可以认为两组总体方差相等,能够进行方差分析。经方差分析发现,农村和城镇出身的教师在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6 教师收入在籍贯上的差异分析

(五)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在婚育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经方差同质性检验,不同婚育状况(未婚、已婚未育、已婚已育且孩子未成年、已婚已育且孩子已成年)收入没有通过方差齐性检验(p=0.007),说明各组方差不同质,故使用Welch和Brown-forsythe检验。经检验发现各教龄组之间存在显著的收入差异(见表7),经Tamhane和Dunnett T3方法进一步检验发现,未婚教师收入最低、已婚已育且孩子已成年的教师收入最高。具体地讲:未婚教师在收入上显著低于已婚已育(包括孩子已成年和未成年两类)教师,与已婚未育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已婚未育教师在收入上显著低于已婚已育且孩子已成年的教师,与其余婚育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已婚已育且孩子未成年的教师在收入上显著低于已婚已育且孩子已成年的教师;已婚已育且孩子已成年的教师收入显著高于其他各类教师。由均值图(见图4)可知,未婚、已婚未育、已婚已育且孩子未成年、已婚已育且孩子已成年的教师在收入上依次提高。

表7 教师收入在婚育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图4 教师收入-婚育状况折线图

(六)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在任教学段上的差异分析

经方差同质性检验,各级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收入综合值没有通过方差齐性检验(p=0.007),说明各组方差不同质,故使用Welch和Brown-forsythe检验。经检验发现,在不同学校类型任教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的收入差异(见表8)。经Tamhane和Dunnett T3方法多重检验发现,幼儿园教师在收入上显著低于其他学校类别的教师;小学教师收入显著高于幼儿园教师,但显著低于高中教师的收入,与初中教师收入差异不显著;初中教师收入显著高于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但与高中教师之间差异不显著。结合图5分析来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收入依次增加,幼儿园教师收入最低。

表8 教师收入在任教学段上的差异分析

图5 教师收入-任教学段折线图

(七)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在职务上的差异分析

经方差同质性检验,不同职务的教师(普通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学校中层领导、学校校领导)收入综合值通过方差齐性检验(p=0.376),说明各组方差同质,可以使用方差分析。如表9所示,不同职务的教师在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F=12.404,p=0.000)。经方差分析事后检验表明,普通教师在收入上显著低于学校中层领导和学校校领导,与其他职务类别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骨干教师(名师)收入显著低于学校中层领导,与其他职务类别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班主任教师在收入上显著低于学校中层领导和学校校领导,与其他职务类别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教研组长在收入上显著低于学校中层领导存,与其他职务类别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学校中层领导与学校校领导之间不存在显著统计差异。可见学校中层领导收入明显高于其他非领导职务的教师。收入均值图6显示,学校中层领导收入均值最高,其次是学校校领导,班主任收入最低。

表9 教师收入在职务上的差异分析

图6 教师收入-职务折线图

(八)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在职称上的差异分析

经方差同质性检验,不同职称(未评职称、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收入综合值没有通过方差齐性检验(p=0.000),说明各组方差不同质,故使用Welch和Brown-forsythe检验。经检验发现在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的收入差异(见表10)。Tamhane和Dunnett T3方法多重检验表明,除了初级与中级职称教师在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类职称的教师之间均在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均值图显示(见图7),未评职称、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收入上依次提高。

表10 教师收入在职称上的差异分析

图7 教师收入-职称折线图

(九)贫困地区教师收入在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经方差同质性检验,不同学历(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教师收入综合值没有通过方差齐性检验(p=0.000),说明各组方差不同质,故使用Welch和Brown-forsythe检验。经检验发现在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的收入差异(见表11)。Tamhane和Dunnett T3方法多重检验表明,除了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收入上明显高于大专学历的教师外,其余各类学历教师之间在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看,学历对教师收入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由于在贫困地区学校中,大专教师和本科教师占大多数(合计占94.3%),所以二者差异仍需引起重视。结合图8所示,可以发现教师收入随学历的提高而提高。

表11 教师收入在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图8 教师收入-学历折线图

(十)教师收入在地区上差异分析

经方差同质性检验,不同地区(洛阳、开封、临夏、庆阳、株洲)的教师收入综合值没有通过方差齐性检验(p=0.000),说明各组方差不同质,故使用Welch和Brown-forsythe检验。经检验发现在不同区域教师之间存在显著的收入差异(见表12)。经Tamhane和Dunnett T3方法多重检验表明,各区域教师收入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地讲,西部地区(临夏、庆阳)教师收入显著高于中部地区(洛阳、开封、株洲)。由图9可知,在各级教育中,临夏教师收入都是最高,其次是庆阳,然后依次是株洲、开封和洛阳。结合东部地区教师的收入往往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一事实,这个结果则验证了“中部塌陷”现象。

表12 教师收入在地区上的差异分析

图9 地域与学校级别对教师收入的交互均值图

四、建议

为了增强贫困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愿下乡、留下来”,提高贫困乡村教师质量,进而提高贫困乡村教育质量,本文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政策。调查发现,乡村教师收入整体不高,这严重影响乡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社会地位和幸福体验,进而影响到乡村教师队伍的吸引力、乡村教师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为了提高地位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各级政府应完善乡村教师支持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中央教育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倾斜,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2.定向施策,精准帮扶。研究发现,不同特征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收入水平不同,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和生存境遇也有差异。比如,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年轻教师、女性教师、教龄少的教师、未婚教师、已婚未育教师在贫困地区教师群体中收入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群体教师,但是这些教师往往面临着住房、结婚、生子、养育父母等多种生活压力,也面临着课业重、进修学习等工作压力,且他们专业发展潜力很大,所以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教师群体,支持政策应该向这部分教师群体倾斜;再如普通教师和班主任教师是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人员,课业任务或班级管理任务往往非常重、工作非常辛苦,但是他们的收入却是最低的,较低的收入明显与这种付出不符,因而应在支持政策上向普通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倾斜。以前,外部支持更多地向西部倾斜,由调查结果可知,现在中部地区的教师收入反而最低,所以,当前应该给予中部贫困地区教师更多帮扶。

[注释]

① “其他”类别的教师由于人数较少,统计分析意义不大,在此省略。

猜你喜欢
教师工资教龄方差
方差怎么算
概率与统计(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读天下(2020年21期)2020-09-22 18:36:17
河间教体局回应“拖欠教师工资”
科教新报(2020年17期)2020-06-08 21:24:50
计算方差用哪个公式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教育家(2018年41期)2018-11-20 11:49:54
公立初中生均工资成本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考试周刊(2017年87期)2018-01-31 17:40:41
大学本科院校教师薪酬绩效管理研究
科教导刊(2017年22期)2017-12-25 11:18:13
方差生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