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现于山光水色中的家国情怀*
——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暨中国江南电影学术讨论会综述

2019-01-19 01:43王兵兵
文化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派江南美学

王兵兵

(北京电影学院 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088)

与会专家合影

2018年10月26日上午,“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暨中国江南电影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电影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承办。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位国内电影学界的知名学者,以及来自艺术界的著名导演、编剧和演员等,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为期两天,第一天影片观摩,第二天学术讨论,各位学者和艺术家进行了紧张、热烈的学术讨论和交流。

一、“中国江南电影美学”的确立

江南,一个被世世代代中国人魂牵梦萦的诗意之地,它寄予着华夏儿女不尽的乡愁与无数的梦想。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音乐领域,江南是一个吟咏不绝、讲述不尽、抒发不完的主题。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研究员指出,江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并不单是一个区域性自然名称,而是一个寄予着诸多家国情怀与审美想象的人文胜地。当电影这个在现代机械文明的母体上诞生的影像艺术,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之后,江南的山水与历史自然进入到中国电影的影像图谱里,它构成了中国电影早期的活动影像的序列,此后便深深地嵌入到中国人关于电影的历史记忆之中。

中国江南电影的研究重点不在于它是地域电影,而在于江南精神气质的诗意表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特聘研究员周星教授指出,《小城之春》具有别样的南国味道:人物哀怨不语、心事重重却不与人争辩、猜忌和揣测的朦胧感。中国电影已经失去了好多传统文化的滋养,幸好江南电影回归到传统的文人气质和柔蜜情感。江南电影更多保持的地域文化、诗意文化、东方气息,在当下具有独特价值,体现在:第一,让电影从喧嚣与骚动,回到心灵的宁静和安详;第二,把电影精神复归到心性的多样化;第三,对电影的文化和文人气质的关注,成为电影精神的本质。

中国江南电影美学具有独特的现实逻辑、艺术逻辑和情感逻辑,其核心是不断挖掘江南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而在电影中表现出江南的文化、故事、人物、风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特聘研究员张燕教授指出,江南电影的定义并不局限于地域文化,而是一种以“江南影像”为特点的电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院制作部主任黄望莉教授指出,江南电影作为区域电影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在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体系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她以电影《岁岁清明》《又是一春梨花白》为例,分析了江南电影的女性主义问题,认为这两部电影反映了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探索了江南电影新的语言形式。

中国江南电影蕴藏着中国古典的江南诗意,它们深深地浸淫在优雅的、典型的文人情怀之中。《又是一春梨花白》的导演兼编剧姜丽芬探讨了对中国江南电影美学的理解。她分析了《小城之春》的江南之美,认为影片在情感表达、审美思维上,展现了江南文化的诗情画意。她诠释了江南这片热土的丰满、细腻、精雅、随意、浪漫、纯真,讲述了将江南的建筑之美、景致之美、音乐之美、人情之美、色彩之美深刻在她的电影中的创作过程。她表达了对江南电影美学的敬意,其影片致力于勾勒出江南文化的精致与优雅,如破旧的城墙、山川、菜篮子、旗袍、药包、绣花鞋、小桥、桃花、竹竿、铃铛、黑瓦白墙、花厅、花架子、瓷瓶子、花窗、香炉、炭火盆、盆景、字画、条案、书桌,等等。

二、“中国江南电影美学”的历史渊源

江南电影在发展历程中,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时代的洗礼,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格,尤其是现当代江南电影,呈现出了多元化的面貌。北京电影学院倪震教授分析了江南小镇电影的发展历程,指出了江南影像独特的美学风格。他讲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一代电影人为了发展江南电影付出的努力,强调了江南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重要地位。他表示研究江南电影并非画地为牢,而是要在分析江南电影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电影的表现形式,使得江南电影作品更具传播价值。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陈犀禾教授,则分析了江南电影的言情传统,指出其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小城之春》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它能够穿透历史时空、穿透人心,在中国电影史上永远会占有一席之地。

江南电影应该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分支,但更是其重要的代表、象征、标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王庆文教授指出,电影研究是传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全球视野的宏大命题。浙江大学地处江南高校的重镇杭州,应当为推进中国江南电影研究、拓展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贡献力量。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田中初教授认为,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是海内外较早以江南命名的研究机构。它的研究领域是跨学科的,涉及江南文化与江南电影、江南城市与江南社会等方向。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的核心任务是推动江南影视文化研究,促进中国电影学派的体系建设。

当下,中国电影学派建构与传承江南电影的美学精神,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电影处处长斯民娅,分析了江南美学在中国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她认为电影《小城之春》作为江南美学的代表,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主义美学在电影中的一次高峰。现在,电影《又是一春梨花白》融入了江南美学,融入了江南的山水和人,融入了江南的感悟和情谊。江南电影在中国文化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肩负重要的任务与使命。浙江传媒学院项仲平教授指出,中国电影学派的概念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学术精神。他对电影《岁岁清明》《又是一春梨花白》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两部电影真正具有江南文化的品格。两部电影小成本大制作,创作团队的江南电影情怀令人敬佩。

三、“中国江南电影美学”的建构路径

“中国江南电影美学”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中国江南电影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周星教授指出,“中国江南电影美学”概念对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南电影勾起了中国电影逝去的文化的传统、具有独特人情世故和独特文人气息的影像。电影《小城之春》《舞台姐妹》《枯木逢春》《早春二月》《林家铺子》《西施眼》《楠溪江》《岁岁清明》《又是一春梨花白》《那山那人那狗》《边城》的人物情感和外形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味道,所呈现的江南地域文化、东方气息,在当下具有重大价值。

将中国江南电影美学的建构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结合在一起,说明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体系建构发展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阶段。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黄钟军副教授,探讨了江南文化和江南电影的关系,他分析了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丝绸、油纸伞,这些可以说是江南的空间符号和物质符号,或者说都是江南的物质意象。同时,他指出江南电影与戏曲的关系源远流长,新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展现出浓厚的江南地域色彩。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余韬副教授提出了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中关于江南电影的三个思考:第一,如何界定“江南电影”?第二,如何探索“江南影像”的艺术品格?第三,如何运用文化地理学探索江南影像和江南文化的关系?

中国江南电影创作理论作为中国电影学派创作理论的代表性分支,对于推动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从创作的角度,分析了影片《岁岁清明》《又是一春梨花白》中的江南文化风情,强调电影应具有“文化性”和“地域性”的丰富内涵。这几部电影与电影史、文学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与商业电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为我们反思当下中国电影普遍存在的诗性、文学性的缺失,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让中国电影重新回到现代文学、民国文学、古典文学的宝藏中,并继续挖掘。

四、“中国江南电影美学”的方法论

中国电影学派借鉴“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江南电影美学的建立。贾磊磊研究员分析了从地缘的角度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可行性。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这使得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具有多重空间和不同特质。因此运用地缘政治来研究中国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他对江南电影在商业化的背景下,独树一帜,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文化价值给予了肯定。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林玮博士将“江南”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其进行了概念史的梳理。在前工业的中国社会中,“江南”是中国人生活美学的一个概念。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展开,“江南美学”归属于文人雅趣。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江南”又开始以碎片化的特征融入社会。

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在建构的过程中,加强江南电影美学研究,有助于提升江南电影的商业化和学理化。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奇佳教授分析了江南电影中的地域美学,提出地域文化的“约束力”。江南电影的方言和地域文化富有独特的艺术气息,它让懂得江南方言的人回味无穷,不懂江南方言的人却难以接受。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文学院张阿利教授指出,中国电影学派要走江南,去岭南,赴西北,赴西南等,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学派在行走中建构。他分析了中国电影学派与中国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及复杂性,认为中国电影学派应该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叙事母题、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等的研究,总结出中国电影学派在地域化影像叙事中的独特性、国际性、体系性。

与会专家观摩影片

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上,分为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杨海燕副教授探讨了中国哲学视域下的江南电影文化。她认为《岁岁清明》《又是一春梨花白》从叙事的空间和影像风格上,强调道家的天人合一。在远离纷争的江南古镇和雨水之乡,人物生活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乌衣巷、乌篷船及绵绵细雨构成的场景中。从电影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分析,两部电影又体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影片表达了宗法社会的纲常礼教与人性自由的矛盾、家国情怀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克己复礼与儿女情长之间的矛盾,是伦理的江南,文化的江南,内敛含蓄的江南。

五、“中国江南电影美学”的本土立场

此次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请来了老、中、青三代电影艺术家,追溯、总结和讨论中国江南电影的历史渊源、美学特质、精神内涵。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军研究员认为,中国电影正处在由大转强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学派应该提出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国文化逻辑构建的理论体系。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提出的核心任务是:总结出中国经典电影的优秀品质、内在核心、文化传统。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江南电影的优秀传统。

电影《岁岁清明》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思维窠臼,平静地展示了真实的江南社会生活,深沉地展示了普通人激越的家国情怀,彰显出他们崇高的民族气节。《岁岁清明》的导演肖风作为第五代电影人,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江南文化的深厚情感。他讲述了抗战时期杭州人用自己的方式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故事,分析了电影《岁岁清明》怎样把个人的小爱升华为大爱情怀的过程。他认为电影《岁岁清明》是一部讲爱的电影,一部讲情的电影,一部动心的电影。编剧程晓玲分析了影片中小人物的独特魅力,他们看似柔弱,却是外柔内刚;当平静美好的家园被毁灭时,他们会用生命去抗争。

电影《楠溪江》是一部散点式的电影。影片追求一种意象化、情绪化、片段式的回忆,这种影像语言赢得了观众对电影的喜爱。导演花清表达了他对江南影像的陶醉和热爱,回溯了电影《楠溪江》的艰苦创作经历与在大学生电影节中所取得的热烈反响。贾磊磊研究员认为,花清导演的《楠溪江》像中国乡村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尽管,“文革”在叙事流程中是一个渐渐远去的影子。但是,在那个阴霾尚未散去的时代,楠溪江畔生活的乡村少年,依然在压抑的空间中、在窥视着他者的故事中成长。

电影《又是一春梨花白》所呈现的一间房、一叶窗、一片瓦、一段路、一汪水都充满了诗意,展现了江南的建筑之美与文化之美。导演兼编剧姜丽芬指出,影片的长镜头像一句完整的昆曲唱腔,行云流水,意蕴悠长,能够特别好地展开导演心中独特的空间、时间的美感。《又是一春梨花白》的女主角饰演者乔乔在电影拍摄前就已开始学习刺绣,将自己的这种切身感受融入到角色中。她讲述了自己对江南女性的感悟,将心目中更真实的“梨花”呈现给观众,同时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对旧中国女性的残酷迫害。

结 语

此次讨论会在交流、对话、互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加深了电影学界与创作界对中国江南电影的理解与共识,推动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电影市场在商业浪潮席卷之下,《岁岁清明》《楠溪江》《又是一春梨花白》都是逆流而上之作。贾磊磊研究员认为讨论会并不是靠炒作概念来标志电影学者的存在。况且,学术研究并不是靠一个定义就可以万事大吉的。他真正感兴趣的是一部好电影让大家心动、神往的那一刻。在一部90分钟的电影中, 哪怕它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然而,这几分钟、几秒钟的时间却可能是陪伴我们这一生的电影记忆,这才是我们对江南电影的牵挂所在。他认为所有电影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寻找聚财之道的时候,中国江南电影却在砥砺前行。在删除了那些所有刻意而为的商业元素之后,导演想拍摄的是一部既能够寄予自己的理想,又能够让观众铭记的电影。明星化策略,类型化写作,贴片广告,商业炒作,一概被他们拒之门外——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中也终于有了这样的投资者——他们能够并且愿意拿出资金来帮助艺术家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不仅仅是一个要当导演的梦想,而是一种有话要自己说的理想。为此,他们为中国电影的历史提供的不仅是电影的数字意义,还为中国电影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他们使中国电影的生态园里增添与众不同的影片。尽管这些电影在被商业指数左右的电影放映市场上只是一道璀璨的彩虹,但是,在中国电影的艺术发展史上,他们以凌厉的影像之光,镌刻着难以磨灭的时间印记。在一个多媒体的信息化时代,我们不能让真正的艺术再被人们所忽略,更不能让他们被人们所淡忘。凡·高的故事只属于那个印刷媒体的旧时代,而中国电影则处在一个影像媒体主导世界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学派江南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外婆的美学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