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红色历史的事变、人物、贡献及精神

2019-01-19 23:34徐明忠赵文长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红三军黔东红六军团

徐明忠,赵文长

( 中共铜仁市委,贵州 铜仁 554300 )

1934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与铜仁人民成功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这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亦称苏维埃区域,简称苏区)包括现铜仁市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 4县,以及现重庆市的酉阳、秀山2县地域,人口10余万,纵横100公里,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及17个区革命委员会、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各项建设。同年10月,红三军(会师后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红六军团在黔东根据地的印江县木黄镇胜利会师。1936年1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再次进入铜仁开展革命活动。本文所论述的铜仁红色历史,主要指的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这部恢宏史诗。

一、黔东的革命大事变

(一)参与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委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在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和坚强决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铜仁的革命力量在南昌起义前后发出了声音,显示了力量。

参加南昌起义的主要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师、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团、第75团以及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 2万余人。贺龙担任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所率第 20军(6000余人)是主力之一,部队多由湘黔子弟组成,其中包括4000余黔东子弟;20军辖三个师,第2师师长秦光远、第三师师长周逸群、第一师副师长欧百川等,都是黔东人,其中欧百川部队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揭开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时期,创建新型的人民军队。黔东杰出儿女周逸群,遵照党的指示,于1926年到贺龙部队担任政治部主任,着手对这支进步的国民革命军进行教育、改造,排除部队内部分裂势力的干扰,使之坚定地跟共产党干革命,成为南昌起义的主力。从国民革命转变到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做好理论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并经受革命风云变幻的激荡和考验。周逸群和贺龙共同推动所率部队参加武装起义的转变过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军事理论,缔造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南昌起义的第六天,党的“八七会议”召开,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黔东为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在政治、思想、组织、理论上贡献了自己的实践探索。周逸群等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及南下的进程中,初步锻炼了武装的革命与武装的反革命作斗争的经验,发扬了听党指挥、敢为人先、为民奋斗等精神,这是土地革命星火燎原的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枫香溪会议

1934年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于现在的德江县枫香溪召开会议,史称“枫香溪会议”,它的转折意义载入了中共党史的大事记。会议回顾和反思“左”倾路线对湘鄂西党和红军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作出了创建黔东根据地的重大决定。会议之所以能够作出正确决策,尔后在黔东迅速掀起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心的苏维埃革命运动,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发扬自我革命斗争精神

会议对湘鄂西红军 1930年合编为红二军团、1931年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以及自1932年秋以来的转战历程,进行了认真检视。面对广大指战员因丧失根据地所发出的“再也不能这样下去”的呼声,以及对肃反扩大化错误的质疑等尖锐问题,分局成员刀刃向内,聚焦问题,进行思想交锋、揭短亮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而达到了统一意志、增进团结的目的。这种自我革命、勇于斗争的宝贵精神,直指革命的初心和使命,是湘鄂西中央分局自组建以来极少有的一次,这也是红三军内部思想长期较量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2.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原则,民主集中制的执行,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兴衰。在革命战争的特殊环境及党内政治生活不健全不经常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家长制和一言堂现象。1931年 3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组建,夏曦任书记。此时,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5月,周逸群牺牲。1932年秋,红三军被迫转移,湘鄂西根据地也随即逐步丧失。在红三军撤离湘鄂西苏区转战过程中,中央分局曾召开过若干会议,其中不乏正确主张,却被个人轻率否定。枫香溪会议是中央分局恢复和发扬民主集中制优良传统的重要成果。此时,湘鄂西中央分局由夏曦、贺龙、关向应组成。分局书记夏曦由于长期执行“左”倾错误,在系列挫败的严峻局势下,反思过去一意孤行所带来的问题,会前贺龙与关向应作了几次沟通,会上力主建立新根据地,会议集体决策作出了决定。

3.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当时就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指引的革命道路。会议精神主要体现于创建黔东根据地的决策,并且在军事、组织及地方工作上进行了具体部署,最直接的成效是将黔东以“神兵”为代表的群众斗争引向阶级斗争的新阶段,引导到苏维埃革命道路上来。红三军转战过程中,先后作出创建苏区的一些决策,并多次尝试创建新的苏区,但因条件不具备、思想上犹豫或坚持不够而纷纷“流产”,以致无安身立足之地,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信心不足。枫香溪会议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实现了党和红军工作重心向创建农村根据地的正确转移,另一个成果是树立了在贵州山区建立根据地的信心,并且黔东根据地的卓越实践,为以后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困牛山壮举”

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进入铜仁的石阡县域,在甘溪遭到湘、桂、黔敌军24个团的重兵合围,分批苦战寻机突围,此时军团首脑机关及主力的安全至关重要。是月中旬,为了掩护军团主力安全撤离,红十八师五十二团 800余人,在师长龙云、团长田海清的率领下,主动暴露自己,设法将大批追敌吸引到相反方向的困牛山一带。为不误伤被敌军裹胁向红军逼进的群众,五十二团且战且退,直至绝地,与强敌激战三昼夜,伤亡很大,弹尽粮绝,百余名战士“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伤百姓”,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崖。困牛山壮举在红军英勇斗争中虽然不是个案,但对于尚未经历革命洗礼的非苏维埃区域来说,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

1.智勇有担当的果敢精神

红十八师的主动引敌和奋力拖敌,保证了红六军团主力及军团领导人安全撤离和转移,体现了红军将士的坚强意志和果敢精神。甘溪遭遇战之后红六军团摒弃了“地图式”的指挥作战,采取灵活机动方式突围,才有了后面的红二、红六军团的会师。因而,从全局上看,红六军团全体将士迎难而上担当,尽最大智慧和力量减小甘溪遭遇战出现的不利和损失,最终取得胜利。同时,以血的教训告诉指战员们机械执行命令就会贻误战机葬送革命。这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战案例。

2.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

黔东革命力量的血性精神,反映了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事业敢于牺牲的崇高品质。新中国成立后,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将军为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题词:“牺牲决胜勇当长征先遣队,浩气长存信是中华好男儿”,并题写了“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红军时期的“困牛山红军跳崖”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等的舍生取义壮举,鲜明地凸显了革命者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传播红军长征的革命火种

揭示了红军长征“宣传队、宣言书、播种机”的伟大意义,黔东穷苦百姓近距离地目睹了这场殊死搏斗,红军战士顾全大局、奉献牺牲的政治品格和为民精神,关键时刻能舍生取义,从而得到穷苦百姓的认同和爱戴。因此,困牛山战斗之后,当地百姓冒险收养了伤病者,幸存红军隐姓埋名生活于百姓中,周围群众几十年来自发地祭奠红军烈士。

(四)木黄会师

1934年10月24日,红二、红六军团在黔东根据地的木黄胜利会师,这一标志性的革命事件,是黔东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1.木黄会师创造革命新形势

中央红军长征前夕,派出红七军团北上,派出红六军团西征。从时间上看,木黄会师是红军长征中的第一次大会师,来自中央苏区的红六军团与来自湘鄂西苏区的红三军的会合,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中央红军与地方红军的会师。它促进了两个方面红军主力的交流与交融,解决了两军团各自的难题,两军的“阶级友爱”达到了顶点,使革命力量得到了集中,同时也放大了目标,面临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因而产生了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这是两军团及中央事先预计不到的战略性、方向性问题,新的革命高潮因会师而来临。

2.木黄会师提升红军组织力

会师是战争中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由会师而诞生了新的红军主力,比如1930年7月红四军与红六军会师公安而建立红二军团,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会师木黄而实际孕育了红二方面军。两军团在共同进退、相互配合的过程中,组织与战斗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纵观红军会师史,木黄会师可称作“团结、模范、胜利”的会师的典范,其中蕴含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自觉服从战略全局等丰富的历史经验。

3.木黄会师增强集体执行力

木黄会师标志着中央确定的首个战略转移目标的实现,两军团第一次战略集结的大好局势形成。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两军团领导集体,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极大增强红军的自信心,提振指战员的战斗精神。尤其是两军团结合变化了的形势据理力争,“统一行动”[1]156,打响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主动仗和攻坚仗。尔后创立的湘鄂川黔根据地,是落实木黄会师决策,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第一块根据地。

二、黔东的革命人物

(一)周逸群和旷继勋

周逸群和旷继勋,是彪炳史册的黔东杰出儿女,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双百”人物。他们是黔东革命人物的早期主要代表,他们的革命实践深刻影响到黔东苏区红色革命,他们是黔东革命事业的缔造者。

周逸群1896年生于铜仁县,与贺龙领导开辟了湘鄂西根据地。周逸群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参加了南昌起义。曾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红军鄂西游击总队总队长、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和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1931年 5月,在岳阳贾家凉亭附近遭国民党军伏击牺牲。周逸群身上体现出自觉、笃行、唯实、担当、坚韧[2]五种精神特质,从初心和使命的角度考察他入党的誓言,考察他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具体行动,考察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奋斗历程,归结起来,周逸群精神集中体现为“一生交给党”[3]的崇高品质。这是从他1919年从黔东出发赴日本留学,1924年从上海出发到黄埔军校深造,1926年从南昌出发武装斗争,1928年从香港出发奔赴湘鄂西等的新使命中,经过无数斗争考验所证实的结论。

旷继勋1897年生于思南县,是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1933年牺牲在川陕苏区。旷继勋1919年入川当兵,历任连长、营长。1925年升任黄隐江防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江防军缩编为第七混成旅时改任第二团团长。同年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四川分会。1929年6月29日建立四川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蓬溪县苏维埃。后出任红 6军、红4军、红25军等多个红军军长、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

周逸群和旷继勋,是铜仁锦江和乌江哺育成长的儿女,他们的身上,从最初毅然选择革命、洪流中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无畏担当、临难前坦然应对,体现了革命者理想信念坚定、意志精神强大、行动目标坚韧等的实践特征。周逸群的“一生交给党”、旷继勋的“大信无怨”,无不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历史内涵。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黔东各族人民走上党指引的革命道路,接续奋斗,捷报频传。

(二)贺龙

黔东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所率红二军团继湘鄂西根据地之后开辟的第二块大的根据地,在实现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后,孕育了红二方面军。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黔东是红六军团完成长征先遣任务的目标地,也是红二、红六军团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地。对此,已有许多研究。但黔东是贺龙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域之一,“黔东情缘”对贺龙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1.军旅生涯的转折地

贺龙是从军阀部队中走出来的革命者,早期军旅生涯颇具传奇,但凡所部之处,除暴安良,救民于水火,因而有“贺青天”之誉。其部队扩建有特殊的规律,人们一般受贺龙人格魅力感召而集聚起来。1924年至1926年间,困境之中的贺龙两次驻军铜仁,铜仁人民及时给予了贺龙部队经济、物资和兵员上的支援,贺龙从挫折中继起革命,在铜仁誓师北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思想提升的淬火地

贺龙追求革命真理之路并不平坦,他早就立志要走献身革命之路,不入高官厚禄之门,在突破封建军阀壁垒中寻找革命曙光。在铜仁驻军期间,正是他思想迷惘之时,通过周逸群的书信启发而豁然开朗,对周逸群充满钦佩,赞成和向往共产党的主张,抱定为穷苦百姓谋利益的志向,在一定意义上开始从朴素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历程。这也是贺龙同意和支持周逸群在其部队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根本原因。

3.武装斗争的策源地

贺龙武装斗争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黔东的历练。从黔东带出6000子弟北伐,在讨伐封建军阀中勇往直前,并且在周逸群的引导和支持下,克服部队内部的分裂势力干扰,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一边,使得这支部队成为南昌起义前党所直接掌握的一支可靠的武装力量。

南昌起义前,黔东是贺龙践悟初心之地,困境自拔之地,策马扬鞭之地。从黔东到南昌征程中,贺龙与周逸群形成了性格互补、政治与军事互促的“贺周式”革命模式。1934年5月,贺龙再次来到黔东创建根据地。从贺龙个人来说,有显著的特点:一是“贺周式”革命模式的持续影响,反映出贺龙选择黔东创建根据地的内在情结以及贺龙对湘鄂西时期周逸群牺牲的怀念;二是黔东时期继承了湘鄂西时期正确的方针政策,比如关于“神兵”问题的处理,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创造等;三是黔东时期又是对中央苏区经验的借鉴,根本的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遵循。贺龙后来评价说,黔东时期是红三军一个很大的转变。从当时湘鄂西中央分局向中央的报告中可以得到证明。总体上看,贺龙在此期间努力将红三军恢复到正确路线时期的战斗状态,红三军得到宝贵补充和发展壮大,从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组织建设上得到蜕变,在与红六军团会师后迅速扭成一股绳,形成一个战斗单元。

(三)英雄群体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革命者的永恒使命。在黔东人民革命征程中,涌现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群体,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高举理想和信念之旗,行进在宽阔的大道上,既是中华苏维埃事业的坚定执行者,又是中华苏维埃事业的积极传播者,担负特殊的使命,凝聚不同的力量,开辟不同的战场,使得铜仁革命得以有效开展。

1.浴火重生的“神兵”战士

“神兵”是半群众半兵士的武装组织,历史渊源深,湘鄂川黔均有其活动,一般由军旅生涯之人统率,其主体大多数是底层群众,因而是党和红军争取、教育和改造的群众武装。黔东神兵几经斗争,最后由曾经在黄埔军校深造的冉少波为头领,共产党员熊仲卿在其中做工作,公开打出“一打财主二打官,不与穷人啥相干”的旗号,努力从传统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一度让地方统治者颤抖。综其斗争史,虽然一呼百应,攻城略地,神威英勇,但终经不住地主豪强与驻军的联合“围剿”而陷入失败。1934年5月,红三军到达黔东,总结以往经验,首先与黔东神兵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同志式的联合关系,将2000多神兵纳入黔东纵队,其后编入红三军黔东独立师,担负起工农武装斗争的新使命,成为创建和保卫根据地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创建梵净山游击根据地斗争中,付出了重大牺牲。神兵问题不简单,改造教育好,这种准军事力量焕发武装战斗力;因最初是通过原始落后的民间信仰方式组织起来的,又团结了一批信教群众,使苏区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有了最好的见证。

2.誓言革命的少数民族同胞

从黔东根据地所辖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酉阳、秀山部分区域看,这完全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根据地,虽然当时的民族特征、居住条件、发展差异性还不太明显,但以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为主要代表的黔东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受制于封建剥削压迫和大汉族主义所制造的民族问题,因而民族解放、民族团结成为黔东苏区的革命主题之一。1934年7月,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工农武装问题决议》《苗族问题决议》等六项决议,党的经济、文化及民族等方针政策得到切实贯彻,黔东各民族同胞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捍卫革命果实,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社会新风尚,在云贵地区树立了党解决苏区民族问题的新典范。有了黔东根据地的民族工作实践作基础,红二、红六军团才得以顺利挺进湘西少数民族地区。

3.薪火相传的省溪纵队

历史上的省溪即现在铜仁市的万山区,有“中国汞都”盛誉,省溪人民的历史是一部矿产资源开采史,也是一部工农群众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史,尤其是近代以来掀起了几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高潮,万山因而成为贵州近代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之一。省溪纵队[4]源于大革命时期贺龙部队驻军铜仁的影响,以姚玉清为代表的省溪进步青年,追随贺龙参加国民革命,并且后来到了湘鄂西苏区。在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状况下,为储备好革命力量,姚玉清接受贺龙指令返回家乡,于1931年9月成立了省溪县苏维埃政府和黔东省溪纵队,以秘密组织的方式在矿区开展斗争。1934年夏,黔东根据地建立。在交通阻断的情况下,省溪纵队设法联系红三军。1936年 1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入黔东时,他们公开配合红军过境行动,不久遭到反动势力的血洗,再次转入地下斗争。之后,松桃籍地下党员龚永明担任省溪纵队政委,组织工人开展合法斗争,为迎接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黔东红色革命的重要贡献

(一)扭转贵州革命不利局面

贺龙、周逸群领导红二军团开创了湘鄂西革命事业。1934年5月,贺龙、夏曦、关向应率红三军从湘鄂川边转战进入黔东,7月正式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此时的贵州尚未有红军主力大规模的革命活动,未形成对黔、湘、川、桂敌军的有力威胁,红三军进入黔东,顿时改变贵州革命力量对反革命力量的不利局面,革命力量上升。首先取决于党和红军的自身转变。红三军自1932年秋撤离湘鄂西苏区,历经7000里转战,终于在黔东寻找到新的立足点,不仅渡过危险期,而且迅速从挫折中奋起。其次顺应了贵州革命斗争需要。贵州曾经有过红军的小规模活动,黔东也有诸如“神兵”运动的多年反抗斗争,但都没有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胜利局势,红三军犹如一把利剑顿时劈开了黔东以及贵州革命的困局,迅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的革命影响。

(二)创建红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重要版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上自1927年8月的南昌起义至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艰苦探索时期,党领导工农红军和各族人民创建了若干农村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党局部执政的宝贵经验。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云贵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红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个重要版图。革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在贵州第一次得到完整诠释和生动实践。它是红三军继湘鄂西根据地之后所创建的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也是湘鄂西中央分局领导红三军在非湘鄂西区域所成功创建的唯一一个根据地。苏区范围内,产生了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政权,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作出了关系苏区人民利益的六项决议,发展了红军及地方革命武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风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动统治和封建剥削势力被推翻打到,黔东各族人民第一次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翻身解放,挺起人的脊梁,开启当家做主人的历史新纪元。这是党局部执政时期在云贵地区的重要革命探索和重大革命成果[5]。

(三)有力支撑红军长征初期革命全局

黔东根据地与中央根据地、川陕根据地等形成犄角之势,战略上响应与配合。此时,正是国内革命大变局、敌我斗争大转变、革命力量大调整之时,也将是云贵地区革命的大变动、大考验、大提高之时。1934年 7月,中革军委电令组建红六军团。8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肩负着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探路的重大使命,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如何实现战略转移关系到中国革命全局。黔东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首个目标地是必然的,黔东为中国革命作出牺牲更是光荣的。黔东根据地在共同支撑中国革命全局上作出了自己的奉献与牺牲。

1.挽救了红二军团

此时由红二军团缩编的红三军,虽然与中央失去交通联络达数月之久,但从中央的电令中可看出仍把它视为独挡一面的红二军团。在结束了“左”倾错误影响所导致的长期挫败局面之后,红二军团在黔东得以重振士气、发展壮大,从进入黔东的3000余人发展到4500余人,红军主力之一的红二军团尚存,这就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宝贵的火种,也是中央作出长征战略决策方向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2.接应了红六军团

红六军团西征寄托着中央的很大期望,红六军团也成功摆脱敌人围追堵截,但进入贵州及经过石阡甘溪遭遇战之后,从出发时的9700多人已锐减至4000人左右。在红三军的多路接应下,红六军团摆脱了危境,在木黄会师后得到及时补充,同样保存了湘赣苏区的宝贵火种。红二军团的主动接应行动,是鲜明的政治支持和及时的军事支援。

3.承接了新使命

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之后,面临着如何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新使命和新担当,共8000多名战士主动挥戈东向,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同时,在中共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的领导和组织下,黔东根据地军民对军团主力东进进行了再策应达 1个多月,以黔东根据地全部丧失的沉重代价,为两军团主力东进开辟新根据地、开启红军长征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和重大牺牲。

四、黔东的红色革命精神

(一)革命精神的孕育

广大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是黔东红色革命精神的共同培育主体。红色革命精神的孕育和形成有着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铜仁各族人民有不懈抗争、追求进步的革命传统[6]。这是黔东红色革命精神孕育形成的精神源头。清乾嘉苗民起义、咸同号军起义沉重打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进入20世纪,在社会剧烈变革及维新思想的唤醒和激励下,民主革命思想逐渐影响黔东,并在已有初步觉醒的知识阶层中传播开来,以席正铭为代表的数百人参加武昌起义。20世纪20、30年代,黔东大地又兴起了如火如荼的“神兵”运动,几经挫折,终与中国工农红军取得联系。从此,黔东人民踏上了追求自由解放的正确道路,开启了黔东历史的新篇章。

其次,铜仁人民敢为人先、开闯新路的创造品质。这在南昌起义前后得到充分反映,表明黔东红色革命精神已经超出黔东地域,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和意义。在革命遭遇重大挫折时,铜仁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再次发出自己的声音。铜仁对南昌起义的贡献,既体现在共产党员周逸群对贺龙部队的教育、改造和争取,为起义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领导准备,更表现为4000黔东健儿直接参加南昌起义全过程,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最后,黔东军民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斗争勇气。黔东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革命成果,成百成千地参加红军队伍,群众自发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宣传队,冒着枪林弹雨,烧茶送饭,搞后勤运输,抬担架救伤员,配合主力红军和游击队粉碎湘、川、黔三省敌人“围剿”,促进了黔东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他们是苏区建设和对敌斗争的模范。

(二)革命精神的缔造

从1932年秋到1934年夏,红三军的战略转移史就是一部早期红军的长征史,也是一部革命部队成功转移的战略史。党和红军领导人、优秀共产党员是黔东红色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主体,他们在革命过程中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将共产主义道德观念逐步中国化,形成更容易被广大群众认同的精神品质。周逸群、旷继勋是黔东大地涌现出来的杰出革命先烈,他们在人生历练与理性鉴别中逐渐树立起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们在短暂的生命中,为创建革命根据地和人民军队作出重大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书写了光辉的人生篇章。不论是周逸群的“一生交给党”,还是旷继勋的“大信无怨”,无不蕴含着爱国为民、信仰坚定、勇于奉献、敢于担当、顾全大局等精神,构成黔东红色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以周逸群、旷继勋、贺龙等为主要代表的黔东革命人物,以及各个时期所涌现出的一个又一个革命英雄群体,是黔东红色革命精神的缔造者和践行者。

(三)红色精神遗产的教育意义

红色革命精神是新时代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坐落于木黄集镇水府宫的会师纪念馆、红三与红六军团的政治部旧址、及镇郊东边将军山上的会师纪念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每年来木黄镇学习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人们络绎不绝。可见,黔东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永不褪色,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着上了新色。认识红色精神的政治本色,紧跟党的政治和思想创造,将黔东红色精神放在党的精神谱系之下,以黔东历史为切口,契合时代需要,激发群众的热情,使红色成为群众喜爱的主流色。着力打造党性教育体检中心,如躬身自省的自我净化中心(枫香溪)、正道直行的自我完善中心(土地湾)、淬火成钢的自我革新中心(困牛山)、吐故立新的自我提高中心(木黄),着力打好“坚定理想信念宗旨”的根基,发挥红色文化对增强、升华个人党性修养和品德修养的特殊作用。同时,要充分运用自媒体公众号、网络直播、小视频等各种新的传播载体和平台,利用新的传播形式将红色故事讲好讲活,将黔东的红色革命精神传播出去。

五、结语

黔东根据地是一块独立完整的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历史的内涵丰富、脉络清晰、轮廓分明。抉择关头见初心,担当作为铸使命,绘就了革命人的信仰底色。这部红色历史蕴含着贵州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转折、转变和转战的重大意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工农红军建设三个方面的重要成果。黔东革命老区具有不可替代的革命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革命创举、培育了一心一德的革命人物、充满了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成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宝库。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过程中,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我们要深入揭示红色历史的深刻内涵,做好红色历史的研究、阐释和宣传,传承好宝贵的红色基因。

猜你喜欢
红三军黔东红六军团
鲜为人知的3500公里“小长征”
“飞将军”黄公略
鲜为人知的3500公里“小长征”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红六军团的正义枪声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黔东松桃—黄平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留茶坡组放射性影响评价
对土家族传统体育舞蹈“肉莲花”的探究
红二、六军团转战渝东南
记录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高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