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探索
——以铜陵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019-01-19 23:19黎春林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专业

黎春林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一、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针,新世纪“专升本”的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需要和企业对接,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技术应用和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1],培养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校错位发展、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2]。

铜陵学院为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全面实施了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改革,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

二、当前土木工程本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3]。为实现这一转变,传统土木工程本科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

(一)学时与教学量的矛盾

现代职业教育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这需要增加实习和实践的课时量,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时必将被压缩。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几乎涉及工程建设各个领域,因此,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各个相关领域均应了解或熟悉。并且土木工程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很多新的知识和技术要充实到各门课程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就使得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如何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削减部分授课内容,同时又能保证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统筹考虑的关键问题。

(二)学生实践基地、实验设备和设施不足

因土木工程行业特点和管理上的困难,另外实习单位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实践性很强的土木工程专业存在实践基地流动性大,和施工企业难以建立长久联系等问题;而由于经费上的不足,实验室建设也存在滞后和设备不足等现状。这些已成为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实践场所和设备的缺乏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难尽人意。

(三)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当前,就业市场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而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招不来,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明显脱节。中科院2017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17年高校毕业生共计795万人,至2017年年底约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而企业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又相对短缺,并且缺口较大,供需比仅1/2。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这一矛盾必将更加突出。根据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2018年6月11日在北京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7届大学专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生也反映了这一形势。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必须适应这一形势,不但要强化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还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新形式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转变,相应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建设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四)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随着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规范近年来变化较大,有些教材上所列内容已经不适用,这便产生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不相符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学了很多无用的知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踏入社会后因所学知识陈旧,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前的大部分专业教材侧重理论,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导向,和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编写反映最新行业规范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兼顾的教材,是解决教与学的关键。

三、我校土木工程本科教学改革与探索

为顺应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这一基本国策,我们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修订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广泛调研、反复探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做了较大的修订,具体包括:

1.淡化学科,强化专业,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压缩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时,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课时,增开部分专业选修课,并强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

2.课程改革与国家注册制度相适应

目前我国在土木工程领域已全面实施注册师制度,如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筑工程师等等,学生毕业后想在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参加各类注册师资格认证考试。为适应这一市场形势,我们积极构建与当前注册师制度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积极稳妥地进行更新教学内容的尝试,尽量把最新的规范内容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

3.课程重组,专业建设密切关注学生就业

以往的培养方案以学术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各高校课程体系大同小异,专业没有特色,导致就业时同质化竞争激烈。地方高校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地方经济交融互通,突出应用的“社会回应型”办学模式[4]。为此,我校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充分调研往届毕业生和企业需求,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研究各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摒弃了部分过时的、脱离实际的课程,新增了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增设了土木工程综合实验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砌体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了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改革包括:鼓励学生申请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改革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等。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成绩评定上既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重视学生实验过程表现[5]。这些措施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更主动地从事实验和科研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着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为适应实践教学对师资人才的要求,学校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计划,定期邀请企业高工或一线技术员到校内作报告或学术讲座,同时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要求所有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时必须有半年以上的挂职经历。通过挂职,丰富了老师的工程经验,增强了老师的实践能力,拓宽了教学视野,也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系统理论、又懂操作的“双能型”教师,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和前提。

(四)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已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筹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目前拟建和在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土木工程仿真中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心、土木工程制图实训室、结构与检测中心、工程造价综合实训中心。

2.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企业和建筑设计单位合作建立1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双方在人才培养、设备共享、技术创新、科研、就业等多方面开展了合作。同时,学校联合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构建人才培训、社会技术服务和科研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

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使教学过程由校园拓展到企事业单位和工程现场。学生岗前实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实现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设计双导师制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老师总体比较年轻,大部分是最近几年引进的研究生,他们专业理论扎实,但实践经验缺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工作能力,我们引入部分来自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校外技术人员和校内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四、结论与展望

为迎接地方本科院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转型,我校紧紧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新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能力提高机会,使学生在校学习与未来的创业、就业有更好的衔接。

新的培养方案实施以来,在教学上突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施工技能、独立工作能力、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我校毕业生最近几年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在今年11份我校召开的毕业生双选会上,很多国内建筑行业知名企业亲临现场招聘,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除了部分考研学生,其他学生基本上都已有了意向单位。

当然,高校教学改革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更需要相关企业的全力支持,借此希望政府出台一些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接纳大学生实习,使中国高等教育这次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性调整能得以更加顺利地实施。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分析
新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