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文化发展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智库建设研究
——以铜陵学院为例

2019-07-05 01:33彭廷廷张小怡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铜陵智库中心

彭廷廷 张小怡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高校,占现有高等院校的三分之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中,入选核心智库榜单的普通高校仅有13家,与入选的60家211高校相比,普通高校的数量呈明显劣势。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积极引导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策略研究,鼓励吸收高校教师参与政府决策。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以此为抓手,以发展应用型为突破口,结合地方特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本文以铜陵学院为例,以铜文化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智库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铜文化发展智库建设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机构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铜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工作。目前,学校成立铜文化研究中心,并设有青铜文化研究、铜艺设计研究和铜文化产业研究3个研究方向。同时,学校还成立了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建立铜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名师工作室。

(二)机制建设

学校先后制定并出台了《铜陵学院青铜文化研究所管理办法》《铜陵学院青铜文化研究科研工作道德行为规范》《铜陵学院青铜文化研究所保密工作暂行办法》,对研究中心的工作内容及研究人员的行为规范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出台了《铜陵学院青铜文化研究所横向项目管理的暂行办法》,在横向项目的鼓励和认定原则、横向项目的科研管理及横向项目的经费管理三个方面对铜文化研究成果加以管理。出台了《铜陵学院青铜文化研究所科研成果奖励试行办法》,对以第一作者完成的相关学术论文、著作、教材、专利等成果,给予一定奖励。

(三)师资总量

铜文化研究中心有专兼职研究员36人,其中专职18人,兼职18人。从职称上来看,专职人员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兼职人员中,校内兼职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校外兼职人员9人,4人为副教授。从学历上来看,专职人员中,博士4人,硕士9人;兼职人员中,博士1人。专职研究员中,40岁以下10人,40岁以上8人。

图1 铜文化研究中心师资职称分布

图2 铜文化研究中心师资学历分布

(四)成果数量

学校自2011年成立铜文化研究中心以来,投入较多精力重点研究 “青铜文化”“铜艺设计”“铜文化产业”三个方向。2013年,学校有15项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重大招标项目立项。自2014年开始,学校设立“铜文化”专项课题,课题研究数量逐年增加,单项课题研究经费从800元增至2000元。以铜陵学院铜文化网站公布的科研成果看,校内研究人员共有77项课题立项,校外兼职研究人员已出版著作和发表论文9项,学术骨干获奖成果、专利6项,学生获奖5项。

二、铜文化发展智库建设的困境及原因

铜文化研究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促进了铜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不断融合,近年来,以铜文化资源为支撑的高端牵引型龙头项目建设形势良好。然而,在2015年安徽省公布的首批16个智库立项建设项目中并未出现铜文化研究中心。从研究中心角度出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独立的机构和研究人员

独立性是衡量智库咨政献言的重要尺码和质量保障。然而,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智库建设时间不长,多为本校的研究中心、研究所或研究基地,机构设置多依托于二级学院或其他管理服务机构,其发展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缺乏独立性。同时,这些智库研究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担任多重角色,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及智库研究方面难以取得平衡。再加上,地方高校在绩效工资考核上,主要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对智库研究缺乏量化,进一步导致专职研究人员减少[1]。铜文化研究中心是在整合青铜文化研究所、铜工艺品设计中心及铜产业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其中青铜文化研究由青铜文化研究所承担,铜艺设计研究由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铜工艺品研发中心承担,铜文化产业研究由工商管理学院铜产业研究中心承担。研究中心主要由校图书馆负责,实质上是一个没有独立“编制”的机构,研究人员的身份往往缺乏独立性。

(二)缺乏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

地方普通高校智库多是在国家智库建设政策和地方政府工作需要的情况下设立,仍然处于形式建设阶段[2]。其模式单一,并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联动的发展机制。一是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保障和资源共享机制。从现有的制度和发展现状来看,铜文化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间信息交流不频繁,对地方政府的决策影响力较弱,难以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智库发展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研究者也无法有效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同时,与其他高校智库间的合作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如安徽大学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联合淮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及安庆师范大学共同建设的一项智库项目。而铜文化也是安徽省地方特色优秀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将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二是制度联动性较弱,缺乏相应的优势学科做支撑,尤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虽然近年来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向应用型转变的教育发展战略,但受“学术本位”的传统影响,学科建设与智库发展并没有形成“互补互助”良好局面,划界而治、各自为政的现象长期存在[3]。铜陵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为主的的财经特色院校,但纵观其学科发展,与铜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两条独立的规则和体系,其运行状态与管理部门也是相对独立。

(三)研究成果转化难,贡献率低

近年来,铜陵市大力发展以铜文化为灵魂和主题的铜文化及相关产业[4]。铜文化研究中心以此为契机,加强铜文化相关理论研究,产生了大量智库成果。但从成果转化质量来看,这些智库成果表现出转化难、贡献率低的特征。一是理论研究多,策略研究少;发现问题多,解决问题少。从已发表的论文来源期刊看,地方院校学报较多,核心期刊较少,影响力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转化成政府的咨询报告难度较大。二是政府招标课题数增加,铜文化立项数减少。 以铜陵市近三年(2015、2016、2017)软课题为例,涉及到铜文化立项数分别是3、2、0,分别占当年总课题数的8%、4%、0%。政府对铜文化理论研究经费投入的减少,导致铜文化研究人员”另谋他路”,有价值的成果越发稀少,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行为的贡献率则越低。

三、铜文化发展智库建设的策略

一流的智库往往表现出其研究成果的高质量、研究立场的独立性,以及对公共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力[5]。纵观多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智库发展现状,与一流的智库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客观层面来看,需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从主观层面来看,要深化机构改革,明确问题导向,完善体制机制,由内至外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智库发展。

(一)深化校政合作,建立矩阵式管理模式

矩阵式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一维式管理而言的,是以产品线为纵轴,以区域机构为横轴的交叉组织管理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促进资源共享和内部沟通。地方高校智库应联合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力量,同时吸纳高校各相关学科,建立矩阵式管理模式,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人员流动与交流。铜文化研究中心应作为“公司总部”,以研究方向为产品线,以分管单位为区域机构,每机构设立“项目经理人”。为防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应强化铜文化研究中心的权利,设立独立的职能部门,占有相应的岗位职数,拥有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同时,铜文化研究中心要实现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共同投入一定比例的资本作为运转资金,共同谋划智库发展。研究中心内部需设立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决策层由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团体分管文体及宣传工作的领导担任,对重大问题作出研判和决定。管理层分别由政府政治精英、高校拔尖人才、企业行业能手及专业机构骨干等组成[6],其主要职责是内部机构的日常管理。执行层由学校各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主要处理日常工作。执行层还需在各分管单位设立,处理单位内部的相应工作,如图3。

(二)加强体制改革,构建协同发展机制

高校智库体制改革主要目标是项目研究的高质量、校政对接的无缝隙、研究成果的高利用、智库人才的多培养[7]。目标的达成需要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在合作的框架下,推进智库体制改革,完善智库运行机制。一是搭建协同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学校、政府及其他高校要以社会热点或突出问题为抓手,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人才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开展信息互换、合作研究和成果发布[8]。二是创新评价机制,多角度评价高校智库。学校应建立一套智库研究成果评价等级制度,区别于一般科研人才培养与质量评价,在内容上更加突出咨询决策、应用实务及服务地方政府发展。同时,合理设计智库评价指标的权重,将智库研究的评价与职称评价体系和教学工作指标进行对等认定,不断改善智库研究处于高校科研体系边缘地带的尴尬局面。三是构建学科发展与智库研究联动发展机制。学校在推进学校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将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作为强关联的制度要求进行系统设计[9],积极探索二者相互兼容的组织模式,创设科研型教师或研究岗制度,促进学科和智库建设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如铜文化研究中心可依托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将铜文化研究成果融入到《设计与文化》这门课程中,结合铜文化历史的追溯,激发学生创造出更多的铜艺术产品。同时,学校可鼓励开设铜文化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并在课时量计算上增加一定比重。

图3 铜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结构图

(三)搭建发布平台,提高社会影响力

针对智库研究成果转化难,贡献率低的问题,学校应不断拓展成果转化渠道,提高其社会影响力。一是多途径收集数据,完善数据库。学校已开发建立“中国青铜文化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应采用多种采集数据方法,定时定量更新数据,不断加强对数据的多维使用、深度挖掘及多重方式处理[10],为政府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建立稳定的成果报送和发布平台。学校可利用组织机构中的政府人员报送研究成果,也可创建独立的网站,及时发布研究成果。同时,学校也可通过举办成果发布会,开设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平台,并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智库研究信息,增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社会知名度,打造自身品牌。

猜你喜欢
铜陵智库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民居智库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