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林丹钐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不同学生在审题能力、空间想象力、计算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各个数学学习能力方面都有所差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教师进行讲课时,相同知识点经过不同学生的理解消化得到的成果便会产生差异,教师必须重视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转变,使学生不再被动式学习,做到“教育适应学生”,在因材施教的同时也需做到因人施教。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有了独特的性格特点,学生不同的性格也造就了他们在学习中的心理差异,我们要尊重这种心理差异。比如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部分活动需要细心、内敛的人完成,部分活动需要沉稳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来完成,另一部分活动则需要活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同学来完成。我们不能硬让一名害羞的学生上台进行数学总结汇报,这不论是对汇报者还是听众都非常难熬。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不要妄图迅速改变他们,而是需要利用这种差异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工,力求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做到因人施教。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环节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快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将知识点引入课堂,并达到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目的。然而,在多数教师的课堂中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对课堂提问的环节参与度并不高,只有少数学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作用受到削减。为什么会如此呢?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形成的。对于学习能力优异的学生来讲,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从而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及挑战欲,因此不屑举手作答。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所学习的知识理解还不够透彻,对问题的思考速度缓慢,来不及举手就被他人抢答,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没有自信、甚至害怕回答问题。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因而对学生的教学也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在性格方面,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有效利用学生性格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多观察自己的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以及他们的特长、兴趣以及爱好,为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工作内容。例如,面对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实践性以及需要动手操作的活动安排给他们;面对善于表达并且性格活泼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对近期学习状况及学习策略在班级进行汇总演讲;面对组织能力强并且性格沉稳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其担任小组长的职务,使其负责组织、协调、安排小组内部工作;面对性格内向并且细心的学生,教师可以将资料搜集、整理数据、编辑报告等工作安排给他们。如此一来,每位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定位,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在数学活动中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作用,获取成功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对提升学生自信心,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非常有利。
第二,在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教师也需理解其能力差异。针对课堂提问环节中抢答不积极这一现状,教师们应当分层次进行合理设问,也就是说将问题“梯度化”。让学习优异的学生挑战较难的题目,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解答较简单的题目。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信心。教师需要熟知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材重点知识,花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
例如在对“三角形”性质以及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把知识点以及相关问题划分为五个梯度,第一阶层,针对数学能力最弱的孩子,着重以培养其举手习惯为目的提问:“你能朗读下面一题吗?”“本题要求有哪些?”“已知的数学信息有哪些?”;第二阶层,针对能力较弱的孩子,着重以培养其学习信息为目标,提问:“三角形有哪些类型?”“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第三阶层,针对能力中等者,着重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目的,提问:“已知三角形两边边长,如何求出第三边?”“如何依据内角和关系,求出未知三角形角度?”;第四阶层,针对能力较强者着重以考查学生对知识运用情况为目的提问:“在求三角形未知边长时,你运用了课本中哪些相关知识点?”第五阶层,针对能力极强的学生着重以扩展其数学思维为主进行探索性问题的提问:“你有哪些办法可以证明三角形三边关系?”“用哪些数学办法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将数学知识中的问题进行梯度性划分,使每一类学生都有了能够回答的题目,由此课堂差异性也得到有效的改善,整体数学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学习不只是要从课堂抓起,还应重视课余作业的科学化布置。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尽量贴近生活,将数学知识点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使学生在生活当中进行实践学习,找出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布置作业时,教师需要考虑知识的前后逻辑、学生已知知识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怎样实现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等多种因素。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1+x”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将基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看作“1”,将拓展性质的课外延伸的数学知识比作“x”。那么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阶层布置基础性质的作业,给数学能力极强的学生布置拓展性的数学作业。如此一来,通过“1+x”的教学理念便可以解决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时出现心理差异的问题。将这种教学方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时,教师不可急于求成,需要耐心引导,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完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扩展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学习知识相结合是使其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例如,在讲解完“圆的面积”这一课后,我布置了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作业:第一,使用毛线与米尺计算生活中任意圆形物体占地面积;第二,使用毛线、钢笔、米尺、粉笔画出一个圆形。以组为单位,完成后进行总结汇报。
学生总结后发下以下问题:首先,只用绳子跟米尺无法测出圆的半径,只能测出其周长,因而也就算不出圆的面积。其次,画好一个圆需要用绳子将粉笔以及钢笔两端都固定,并且粉笔要以钢笔为中心绕一圈才可以画好一个完整的圆形。实践证明,通过小组实践活动,不同学习阶层的学生有了合作,以及互帮互助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差异被逐渐削弱,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实践当中,有效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总之,在小学这一阶段,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数学课堂中进行差异化教学是全面提高小学孩子心理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探索精神以及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还可以做到因人施教。充分激发了每位孩子学习数学的潜力,保证每位学生学习水平的稳步上升,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