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外国语学校 郭自青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布局大国外交,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应对国际化不断出现的困局,实现中国发展的外交突破。“一带一路”的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担当,已成为我们直面国际社会,承担国际责任,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全球胜任人才就值得我们思考。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顺应当前发展潮流,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2017年12月1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发布“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对全球胜任力给出官方定义: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全球胜任力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即:对地方、全球、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价值观表示理解和欣赏的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互动的能力;为了集体的福祉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行动的能力。
国际社会对于全球胜任力的官方定义,包含了这样的内涵:
其一,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与塑造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已经深刻认识到全球胜任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之选。
其二,全球胜任力更加注重的是跨文化的分析、理解与沟通能力,这是全球胜任力的基础,而对于跨文化的分析、理解与沟通来讲,基本工具是语言,更确切地说是外语能力,外语能力不仅仅限于会说,会写,会沟通,更重要的应该是直接沟通,无障碍交流,不仅是语言的,还有语言背后的文化;其三,全球胜任力强调跨文化交流与互动,其深刻的内涵是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人应该立足于本国文化,才能深刻认识到跨文化的魅力。
基于此,我们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人才,必须深刻把握其内涵,以此为依据,制定符合本校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培养路径。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它不仅是一种政治意识,更是一种文化意识,是人的文化标识与文化归属。
奠基全球胜任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缺乏国家意识,便如无土之木,必不能挺立,更如无源之水,必不能长流,缺乏国家意识,便缺乏归属感,内心无着落。
国家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培养具有国家意识的公民是我们德育的根本目标。国家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必须常抓不懈,必须连续不断,必须落到实处,国家意识的培养,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从深度上来看,注重浅层、注重表象、注重身边,所以小学重家,重在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形成爱家的理念;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较大提升,学习能力也有更大进步,对于认识的提高,已经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深化,所以初中识乡,重在乡土意识,培养学生的的乡土情怀;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三观的形成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加注重情感,更加注重深层,也可以进行抽象思维,高中知国,重在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熟知国家历史,了解国家地理,认同国家体制,感悟国家文化。
国家意识不仅是政治意识,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由家及国,由国而家,充分利用晨读经典,深刻感悟家国天下,国家意识的形成必须从小处着眼,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国家,热爱国家。
国家意识的培养必须从感性入手,有感而发,进而升华,理性内化,讲国家意识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缺乏国家认同,便如无土之木,必不能挺立,更如无源之水,必不能长流,缺乏国家意识,便缺乏归属感,内心无着落。
对于教育而言,完整的德育体系,系统的智育体系,多样的活动体系是积极培养国家意识的保证。德育做引导,智育做支撑,活动做载体,以此为基础,奠定国家意识的培养,
国际视野原意本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物,希望国内企业能够将眼光投向全球,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实现全球化经营。现已演变为各行各业的全球化能力。因此探究国际视野,就必须深刻理解其的构成要素:国际沟通能力、国际理解能力、国际体验能力和国际担当或行动能力。
现代的社会,面临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不断开阔视野,才能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和前途。国际视野的开阔必须依据特定的工具,那就是外语。外语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国际化的水平。随着我国鉴于水平的不断发展,外语教育已经相当普及,基本上每个人都能略知一二,受过高等教育的外语水平也大幅提高,据此很多人认为外语已经由过去的奢侈品变为现在的普通用品,对于外语的重视程度到了一个瓶颈期,既认为其非常有用,又认为其不堪大用,尤其是在当前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同声传译来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沟通。
即便是我们现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同声传译智能化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语言是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社会的交流,而非是人与机器的交流。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不是机械的人,感情的集聚,思想的迸发取决于交流,而非单项的输出或输入。所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仍然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中之重,熟练掌握语言,才能无障碍的交流,才能无障碍地了解外国文化,才能理解其内涵,才能感悟与实践。语言的培养在与习惯的养成,在于情感的交流,在于日常的应用。
另有研究表明,具有超强外语能力的人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比其他人拥有超过50%的机会。所以,培养外语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是我们当下的重中之重。外语能力是国际视野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才能具备真正的国际视野,也才能够胜任全球。
外语的学习与培养应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用有学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听说读写用,无一不至其极,也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如鱼得水,应用自如。国际视野的开阔,不仅在于语言的提升,还在于对外交往活动的带动与辐射,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国际化的交流体验,将国际视野从理论到现实,从认知到实践,将其贯穿于学生的求学历程。
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是紧密相连,互不分离的。全球胜任力既不能摆脱国家意识,又不能缺乏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我们必须端正态度,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才是我们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真正目标,在国际化合作越来越深化的现在,各区域政治经济共同体的联系愈加深化,国家意识有所淡化,但是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必须坚定培养具备国家意识的人才。
同样,在国际化的当下,国家意识也并不是狭隘的民族意识,并不是只站在我国的角度看待世界发展,我们应该开阔国际视野,把我国的发展融入世界之中,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我国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我国的发展带动世界经济的重振。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我们一定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趋势,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生未来发展前景,采取正确合理的方式,结合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全球胜任力,意在全球,重在胜任。立足国家,才能放眼全球,将国家的兴衰荣辱置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之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胜任担当,才能走向世界,将国际社会的未来反正担于肩上,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