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境视角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2019-01-19 14:43:22符雪姣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武陵山生境少数民族

符雪姣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吉首大学 体育休闲产业研究中心,湖南吉首 416000)

武陵山区是一座连接了渝、鄂、湘、黔4省,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山脉总称。武陵山是褶皱山,长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贵州的凤凰山,海拔 2570米。山脉呈东西走向。因为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其区域内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同胞,所以武陵山区也是我国较为集中的多民族聚集地之一。在多民族构成的武陵山区域文化体育中,包含着大量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其区域内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外延表现形式。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创造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武陵山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各种外来文化及其事物冲击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以能切实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论思想为指导。本文以文化生境的视角对于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行研究,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文化生存空间,这对构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机制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其成果对其他区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保护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 文化生境理论

文化生境是一种本土文化理论,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个问题。它是一种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1]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化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互动的全过程,它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法,文化生态环境简称文化生境。文化生境包括文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方面,它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落借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其观点认为,文化也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的。生物的生存需要有适合它的环境,那么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也同样需要有适合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个适合一种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生境。人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因此,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境系统,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文化生态主要指文化存在的背景和生存环境状态。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生存环境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生态体系与自然界生态系统一样,以多样性规律达到阴阳调和或界点平衡。当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被打破或减少,系统的整体性被破坏,系统也会失去正常的功能和生命力,其必将走向消亡和灭绝。

2. 武陵山区域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分析

武陵山区人民勤劳朴实,经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劳动,在改造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过程中创造提炼出来了武术、摔跤、射术、拔河、高跷等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有的起源于狩猎,有的起源于农事或婚俗,有的起源于宗教或战争。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土家、苗、侗、瑶等民族特色传统体育文化;且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对振奋民族精神和弘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边区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增强民族大团结都有积极的作用。

2.1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使得武陵山区各族人民慢慢衍生了一套属于本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特色活动项目一起独特的方式为该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带来影响,对中华文化的汇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武陵山区各族人民沿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社会生活反映。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所反映的某种理念和观念,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形式、表达的内容以及起决定或支配这种活动的规范等。它表现在宗教仪式、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民族存在方式、行为特征、生存背景和运动规律等诸文化形态之中。[2]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活态性、原生态性、娱乐性、民俗性、包容性、群众性等特征。

2.2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遇到的困境

随着武陵山区逐渐被开发出来,该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山区人民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使广大农村正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向现代化经济生活方式转变,[3]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环境的改变和群体数量的流失。现代文明能够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使原始的少数民族闭寨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变人们泊求更好生活、希望富足,使他们对现代生活有了更高的渴望而作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传承的主体也在向往中远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长期自然经济下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不少活动项目缺乏开展的环境,武陵山区民间自发的传统体育活动氛围明显减弱,一大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受着新事物和新文化的冲击下被取代,如“自行车”代替了“踩竹马”,“羽毛球”代替了“毽子”,“玩具枪”代替了“竹弓”[4]。随着城市化讲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空变换,其自娱自乐、艺术韵味、娱神娱人特点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瓦解。[5]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主体严重流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城市,离开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土壤,加之对传承人的严苛要求以及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的限制使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长期不受重视,在体育产业化讨程中被边缘化了,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被忽略。从体育产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发展体系中缺少了与体育产业的沟诵与联系。[6]

2.3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位分析

在全面了解文化生境理论内涵及其文化生态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后,以文化生态的视角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育生态化内容、生态结构及其生态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方便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属性进行合理的定位与解读。

人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适合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文化生境体现了各种社会关系的群体构成。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关于物种关系的普遍原理,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Hutchinson (1957 年) 认为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生物单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的总和,是其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相关生物单位间的功能关系。[7]遵循生态位理论,生态位差异较大地区,彼此之间的竞争相对就小;生态位越是近似的地区,相互竞争也就越大。

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地域特性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民族体育节日。具有健身娱乐特性的民族体育。

3. 多元化文化生境与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

在武陵山区现有多元文化生境状态下,对于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外部文化生存环境认知的基础上,探究多元化文化生境对于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内涵走向的各种影响,并从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体育原生文化的碰撞中找出二者的契合点。

4. 地方文化生境共生下的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发展

从武陵山区地方区域文化入手,找出文化生境共生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关系内涵,探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其武陵山区文化生境共生现状下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带有武陵区域文化特色的发展路径及其未来发展的机制构建。

从文化生境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原生态”文化能够存在,很大程度应归功于乡土社会的封闭性。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乡村社区原有的封闭被打破,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纷至沓来,造成系统的熵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大,而社区自身的调节机制可能不会立刻适应,只好被动接受各种外部力量的改造与冲击。对于一个自足的社区系统而言,其文化阈值很容易被迅猛膨胀的熵所突破,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5. 小结

5.1 文化生境对于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对于文化内涵的传承。

5.2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生存文化空间的逐渐缩小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5.3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生境下的发展,对于培育其文化生存空间、合理利用开发传统体育资源、保持传统体育的文化精髓有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武陵山生境少数民族
武陵山歌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落叶果树(2021年6期)2021-02-12 01:29:10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绿色中国(2019年16期)2019-11-26 07:12:30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7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