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价值观的演变研究

2019-01-19 14:43白新蕾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国家游戏

白新蕾

(江苏开放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部,江苏南京 210036)

1. 前言

发展是客观世界永恒的普遍的特性,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尤其它是作为有了社会、有了国家之后的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发展会受到经济、政治等各种外在因素或条件的影响。[1]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体育运动自古就有,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经济落后,加上黑暗和腐败,使中国人民灾难深重,体育活动不能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只局限在少数人范围内。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运动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党和政府重视体育工作,把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形势,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更大的进步。此后中国相继承办了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世界锦标赛、青奥会等重大赛事,使我国体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伴随着体育的发展,体育价值观的重构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一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同的先进合理的体育价值观体系正逐步建立起来。

2. 体育价值观的定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所谓价值观,它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认识和评价所持的基本观点。[2]主体包括个体、社会、国家,因此,体育价值观指个体、社会、国家对体育活动和体育现象的认识和评价所持的基本观点。本研究主要从国家发展层面、成长经历层面来论述体育价值观的演变。

3. 体育价值观的演变

3.1 国家发展历程中体育价值观的演变

3.1.1 新中国发展初期体育的“国本工具”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我国结束了落后的、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时代、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开始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然而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西方势力在政治上孤立中国,中国的外交局势紧张,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决定把体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竞技体育上来,提出了“配合外交路线,做好国际体育工作”、“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等口号。[3]1971年著名的“乒乓外交”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体育以国为本的工具价值观例子,“小球转动大球”不仅使中美关系正常化,随后中国也与日本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和平时期,奥运场上的竞争、金牌的数量成为各国展示综合国力的舞台。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需要体育来摆脱“东亚病夫”的帽子,需要体育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强盛,因而中国竞技体育很快与民族集体的荣辱紧密地联系起来,被整合成为显示民族群体意识,一致对外的强有力工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三次改革,由建国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变为到1956年的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在这个体制中,国家几乎是唯一的利益主体,国家的利益就是集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思想几乎为全社会所有人接受和推崇,过分强调国家本位、群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忽视个体发展的需要。体育国本的工具价值观在我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主导地位,这与我国当时经济的落后是分不开的, 与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有关。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对体育发展方向、体育价值观念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的国本工具价值观,是指把体育作为一种工具,以国为本,围绕国家经济、政治等来开展。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作为有望获得金牌的跳高运动员朱建华被安排在飞机头等舱就坐,但回来的时候没有获得金牌的朱建华却低着头孤零零、冷清清、失落的坐在机舱的最后排;原本坐在朱建华家电视机前看比赛的观众,也由于他的失败将朱建华家里的窗户砸碎。这种金牌运动员做头等舱的不成文规定、观众的不理智行为反映了当时强烈的以国为本、过分强调国家利益的体育价值观。

3.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育的“人本”价值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社会安定、国防巩固、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外交方面,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原则,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受到各国人民称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的经验,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由建国初期的贫困到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大约2000年,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国运盛则体育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突出成绩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明确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目标,我国以51枚金牌超过美国,竞技体育取得骄人的成绩,但群众体育发展的步伐较慢,全民健身运动因此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情况,是中国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它突出了“全民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体育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讲,他们已不单纯满足于物质的享受,精神的陶冶更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体育休闲、娱乐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经历北京奥运会后,大家对奥运会不再陌生,对金牌的期盼也表现得更为成熟,大家对运动场馆的免费开放、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更为关心。其次,在迅速发展、激烈竞争的现代化社会、在市场经济主导的体制下,人们在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越来越渴望个人价值、个人利益能得以实现。

人本体育价值观,即“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以人为本”思想最早源于我国古代,主要用于治理国家,《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西方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著名的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惊讶,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是充溢着以人为本精神的哲理。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同理人本体育价值观就是通过推动全社会体育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改造社会文化环境,通过体育促进社会全方面的发展从而把中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本体育价值观是一种整合个体社会和国家主体利益的体育价值观,不仅保障人民群众个体的利益,而且是国家和社会主体的经济政治利益。

3.2 成长历程中体育价值观的演变

3.2.1 体育是一种游戏

在《辞海》中游戏被解释为是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席勒认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席勒的本能说做了进一步补充,提出了游戏的剩余能量说,认为生物体最基本的活动是谋生活动,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体的精力和时间并没有完全被用于谋生,在谋生之余,尚有剩余能量存在。因此,游戏就是在谋生之余的闲暇时间里,由剩余能量所推动的看似无用的机能运动。游戏表面看似无用,实质上游戏可以通过练习的方式保持和增进生物体自身的能力,从而间接地有利于谋生任务的完成。如果说谋生活动是代种“真正活动”,那么游戏就是一种对谋生活动的“模仿”。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体育概论》,一边将体育定义为“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4]。从游戏和体育的概念可看出两者的目的都是促进身心的发展,手段都是借助通过人类身体的活动。在幼儿时期、小学阶段,最喜欢上的就是体育课,原因是体育课可以玩,这里讲的玩就是各种体育游戏,在这两个时期体育教学中以“游戏体育”为主,教师在体育课上往往通过一些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间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等;而且这时期的小孩特别活泼好动,思想简单,游戏切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因而学生仅仅把体育当成是一种游戏。

3.2.2 体育是一种竞争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也是笔者特定阶段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的对外开放等加快了国家发展的步伐,竞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育也不例外。从小学运动会开始,对体育有了不同的认识,已不单单的把体育当成是游戏,竞争的价值观念开始占主导。在运动场上面对对手时表现出顽强拼搏、不畏强手、敢于竞争、敢于取胜的精神。同时,运动场上的竞争给自己赢得了学校、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体育的竞争成为自我实现的满足。

3.2.3 体育是一种升学工具

马克思·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把工具理性定义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5]目前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考试,继续深造,即过分强调工具理性的体育价值观,只把体育看做达成某种升学目标的一个手段。笔人在体育中考、尤其是参加体育特长生高考时更多地将练习体育当成是一种升学工具,是顺利步入大学的跳板,而几乎忽视了体育的人文精神,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纯粹工具性的体育价值观。

3.2.4 体育是一种教育

前苏联《体育百科全书》也有这样的界定:“体育,整个来说,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体能全面发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中主要运动技能和本领的有计划过程”。[6]现代社会体育已渗入到社会每一个阶层,直到家庭和个人。现代体育不仅是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也不仅锻炼身体、提高素质、掌握运动技能,而且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奥林匹克格言、精神等要求体育运动在一定的约束下进行,使竞技者必须用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体育比赛中升国旗、奏国歌这种崇高、特殊表示胜利者荣誉的形式,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可以说体育的教育价值无处不在。虽然体育课从小学阶段就有,但是更深入的体会体育的教育价值是在考入体育教育系后,接受了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实践技能的学习,使我向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一步步靠近,深刻体会到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2.5 体育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生命在于运动的内涵是:生命的产生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诞生的前提条件;生命的发展在于运动,运动又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体育作为运动的一种形式,是生命产生、存在、发展的需要,任何外在的理由都不能成为不参加体育运动的理由。在从小学进入校队开始,到现在继续接受体育研究生学生,在这认识、感受、学习体育的十几年间,体育已不单单是一种教育、更不是一种就业工具,它已成为笔者生命存在的意义。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曾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是人类的体育宣言,是对体育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的高度评价。体育运动之所以受到全人类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带给我们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这种人类独有的文化形态能够让每个个体从中感受到生命在体育运动中的那份快乐、自由和崇高。[7]

4. 结语

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观念不是一层不变的,是随着国家国情的变化而随之改变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建国初期以国为本的体育价值观,将体育作为为国家政治、经济等服务的工具,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孤立的政治外交所决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竞技体育取得显著的成绩,国家、人民开始关注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成为必然选择。笔者成长经历中对体育价值观经历了“游戏—竞争—工具—教育—生命存在”的演变,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猜你喜欢
价值观国家游戏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爆笑游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