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晨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比例依然较高。根据《中国法律年鉴》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数逐渐减少,2014年有199161人,而2015年则下降至192502人。除此之外,大学生人数却在日益增多,从2014年的27012012人上升至2015年的27837687人,所以结合数据来看,我国大学生中违法犯罪人数的比例逐渐下降。然而,和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在2015年,我国大学生中违法犯罪人数占比达到0.69%,即使是美国最危险的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违法犯罪比例也只有0.16%。
另外一方面,恶劣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从《中国法律年鉴》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数虽然减少,但是情节恶劣的行为却屡见不鲜。像是马加爵事件、林森浩事件等等,这些案件都造成巨大的轰动,引发人们对大学生的关注。尽管到了现在,这些恶劣的违法犯罪行为依然会被人们谈论。从中更能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乏的现状。试想,若是这些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那么其就不会在任何情况下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
正是因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所以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得其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冷静地处理,避免大学生继续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单单体现在其具有违法犯罪行为,还体现在当其遇到危险的时候,不擅长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现如今,网络十分发达,信息传播速度也非常快,经常能够在网络上看到校园欺凌事件,受到欺凌的不单单只有中小学生,还有大学生。有些大学生被教师欺凌,有些大学生则是深陷校园贷,但是遇到这些问题时,这些大学生没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而是选择私下解决,甚至有些选择跳楼自杀,不管是给社会还是给家人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想要实现这一点,前提是提升所有居民守法的自觉性。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参与者。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当大学生毕业之后,会从事各种行业,其中不乏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的职位,所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乎我国未来执法、司法工作的开展。从这一点来看,十分有必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直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只有社会和谐,居民生活才能够稳定,经济才可以迅速地发展,从而成为世界强国。现阶段,尽管从整体上来看社会比较和谐,然而从细节方面来说,社会上依然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会影响到大学生,最终影响其人际关系、就业以及心理等多个方面,使得其在身心、人际关系以及就业方面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所以,大学生应当迅速成熟起来,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这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之后可以得到解决。
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原因导致。
首先,大学生法律知识短缺。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可能是由于自身不具备充足的法律知识。我国目前对法律的普及力度比较小,再加上大学生之前一直都在学习中度过,所以能够接触到法律知识的地方就是学校。然而,从我国当前教学情况来看,在大学之前,所学知识是为了通过考试;大学之后由于分专业,除了专门的法律专业之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法律知识,从而导致自身法律知识短缺。除了被动原因之外,还有大学生主动原因,因为其不会主动地了解法律知识,即使举办法律类型的讲座,除非学校要求参加,否则大学生很少会积极主动的参加。
其次,缺乏自主判断能力。大学生涉世未深,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比较慌张,而不会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思考,所以在没有反映过来时,会采取一系列激烈的反映,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差不多都在大学中,所以高校培养力度强弱直接关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面比较欠缺。
首先,培养方式单一。现阶段,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式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其中会涉及到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从而起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不过,这门课程中还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所以法律内容较少,而且基本上也是泛泛而谈,内容浅显,不会有所深入。高校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并未联系实际案例加以讲解,照本宣科,使得大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并不会通过课程讲解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
其次,高校缺乏有效指导。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的关注比较少,没有做到时刻掌握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所以在其遇到问题时,没有及时加以指导。另外一方面,很多高校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就非常淡薄,自身就具有违法犯罪行为,更不要提指导大学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范围扩大,信息传播速度也随之加大,大学生不再生活在象牙塔中,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其法律意识强弱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当前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也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首先,理论和实际不符。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与实际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有些时候按照法律条款应该这样处理,但是在实际案例中却没有这么处理,所以理论和实际之间不够符合,存在偏差。这样的社会环境会导致大学生对法律条款的不信任,而且也会改变自身对法律的认识,甚至其原有的法律认知会朝着法律现实方向偏离。
其次,法治环境不完善。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战略之一,而且我国也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促进依法治国的贯彻落实。尽管如此,我国依然有些法律不够完善,存在一部分漏洞,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而最后却没有受到惩罚;还有一些法律过于落后,与当前的实际环境存在出路。这样的法治环境并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甚至还会使其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
对于大学生来说,若是想要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关键在于自身水平的提升。提升大学生自身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大学生想要具备法律意识,必须了解法律,从而能够以法律条款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使得自己不会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或者说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掌握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了解法律,就必须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大学生可以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谱法讲座,选择法律类型的选修课。另外,大学生还可以自己自主学习法律知识,观看电视上的普法节目等等。
其次,加强心理素质。大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应当理性判断,而不是感性判断,这需要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遇到问题时需要冷静对待,站在多个角度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而不是轻易上当受骗。大学生自身水平有限,有些问题无法自己解决,此时应当积极寻找他人的帮助,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也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面的信息。
大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所以无论是从课堂教育方面,还是日常生活的指导方面,高校都应当加大培养力度。
首先,丰富培养方式。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时,不应当仅仅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是应当加入其他课程,综合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校可以多开设法律方面的选修课,经常举办法律讲座,甚至还可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以丰富的奖励吸引大学生参与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另外,在教学时,需要结合理论与实际,通过正反面案例来告知大学生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使得其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其次,进行全面指导。高校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动态,了解大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困难。通过高频率的交流,还有利于加深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之间的感情,这样遇到问题时大学生就会积极寻找教师的帮助。高校应当认真筛选教师,对其思想道德水平进行考察,肃清教师队伍。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上,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应当优化当前的社会环境。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法律的宣传力度,这样才可以优化当前的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加大法律的宣传,一方面可以利用媒体,鼓励其宣传遵纪守法的正面案例;另外一方面,则是积极开展普法活动,并重视普法活动。当法律知识深入人心时,大学生才会具有法律信仰,拥有法律意识。
其次,完善法治环境。完善法治环境,这样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能够从法律角度去看待事情经过。完善法治环境,必须不断完善现有法律。一方面,需要对原有法律进行修订,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则是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制定并颁布新的法律,丰富我国现有法律内容。另外,还应当严格处理违法人员,对于知法犯法的法律工作者以及国家领导人等应当加大处罚力度,从而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提倡的重点,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者,其法律意识培养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的效果。现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而且能够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约束自身的行为。但是,依旧有很多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单薄,违法犯罪行为比例较高,甚至情节恶劣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还有一些大学生权益受损时也不懂得寻求法律帮助。因此,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十分重要。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是因为大学生自身水平有限、高校培养力度较小、社会环境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水平,高校必须加大培养力度,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部门必须优化社会环境。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并未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这是一份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而且需要集合多方力量,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