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000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江苏 连云港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脉闭塞以及血流中断从而引起心肌缺血行局部坏死,最后导致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或者猝死等。较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外就已经死亡,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质量获得明显的提高。因此,本次重点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的要点。
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入院时间2016年1月-2017年9月,男23例,女24例;年龄41~78岁,平均(61.0±6.2)岁。观察组入院时间2017年10月-2019年1月,男19例,女28例;年龄45~71岁,平均(61.0±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采取一般性抢救,按照常规抢救流程进行,到达目的地后开展护理及救治,建立静脉通道等,患者回到医院急诊治疗后进行吸氧、抽血化验等,并按照医嘱准备相关器械和救治药品。⑵观察组优化抢救和护理流程,具体如下:①院前急救:接到电话后立即开展救治相关措施,在救护车上利用车载电话指导患者家属开展常规处理并嘱其保持冷静的心态,切勿慌乱。到达现场后开展相关急救措施,立即开展吸氧和建立静脉通道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指导其口服硝酸甘油缓解疼痛症状。搬运过程中动作轻柔,注意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说明医师和护士已经到达现场,患者生命体征已经稳定,无需担心,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治疗措施。②入院后急诊护理:妥善安排患者床位,避免多次搬动患者加重病情,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接受疾病一般情况及后续治疗措施和目的,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当患者PaO2<510.7 Kpa或SpO2<0.92时需要吸氧,选择鼻塞给氧法治疗,开始流量为4 L/min,后续可根据SpO2数值调整。严密观察其病情,监护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患者入院后行12 全导联心电图检测,12 h 内每隔2 h 描记1次,尤其是溶栓药物和PCI 手术后随时监测。根据病情给予适当溶栓治疗,急性期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为早期解除冠状动脉闭塞并恢复血流通畅,溶栓药物应用后应及时做好生命体征监测,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最后做好家属安抚护理,说明患者此时情况以及可能出现问题,使得家属做好相应心理准备,建立和谐护患关系[2]。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s)
组别 n 进出急诊室时间(min) 住院治疗时间(d)对照组 47 56.3±26.7 13.2±5.1观察组 47 40.0±12.6 10.0±2.1 t 6.35 1.02 P 0.013 0.046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死亡情况,并记录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治疗时间。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0.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10.6%(5/47);观察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2.7%(1/37);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P=0.040);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使得该类型疾病分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救治时间为最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强化救治流程和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流程一般为街道电话后医生和护理人员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开展相应急救和转运治疗,患者入急诊后开展相应救治。但以上救治过程中医师和护士赶往现场过程需要时间,此时加入电话指导可提高家属对于患者救治的有效率,达到现场后建立静脉通道、给氧等治疗可为后续救治赢取时间;救治过程中加入心理护理干预可稳定患者情绪并提高救治依从性;患者回到医院后在急诊时中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医师开展救治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此外还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经以上相关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后续治疗情况和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该种护理救治模式效果明显,相关结果与前人报道基本一致[4]。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优化院前救治并加强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救治效果,临床可借鉴使用,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