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001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南通
肾功能损伤、周围性神经病变、眼底病变,以及血管硬化等病症属于2型糖尿病的四大慢性并发症,其中,周围性神经病变的发生多与高血糖、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细胞因子异常、遗传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1]。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四肢发冷、麻木、疼痛,肌力逐渐减退、萎缩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坏疽,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2]。鉴于此,本次研究主要观察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6~69岁,平均(63.8±5.2)岁。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7~69岁,平均(63.5±5.7)岁。上述患者均具有2型糖尿病的确切诊断依据,并具有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疼痛等症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需在早、晚餐之前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在注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依帕司他治疗,口服50 mg/次,3次/d,遵医嘱或患者症状增减用量;观察组患者不仅要口服依帕司他(服用方法如对照组所示),还需接受静脉滴注硫辛酸,给药300~600 mg/d,滴注时间为30 min。
观察指标:通过肌电图对患者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检测,并分别记录正中和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观察组治疗前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为(39.91±4.12)m/s,对照组为(39.83±3.79)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92);观察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为(38.37±3.34)m/s,对照组为(38.52±3.27)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P=0.83)。观察组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为(49.25±3.68)m/s,对照组为(43.25±3.9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P=0.00);观察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为(48.85±3.16)m/s,对照组为(42.27±2.8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P=0.0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观察组治疗前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为(37.53±2.94)m/s,对照组为(37.82±3.61)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69);观察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为(36.64±3.05)m/s,对照组为(36.11±2.98)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3)。观察组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为(49.31±3.72)m/s,对照组为(42.67±2.7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P=0.00);观察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为(45.77±3.24)m/s,对照组为(41.38±3.4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0)。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机体代谢障碍及血管损害密切相关,并且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出现在2型糖尿病发病后的4~5年,并且会根据病情的迁移而愈加恶化[3]。虽然2型糖尿病具有较多的治疗方式,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尚未发现特效的治疗方式[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改善;但是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来看,观察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来看,观察组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说明,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硫辛酸是一种抗氧化剂,该药物的使用能有效降低神经组织脂质氧化现象,抑制蛋白质的糖基化作用[5]。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药,能够阻断多元醇代谢途径,阻止山梨醇集聚,尽量降低神经细胞损伤,同时改善由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造成的各种临床症状[6]。因此,在注射门冬胰岛素30 的基础上,采用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合治疗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稳定血糖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硫辛酸与依帕司他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