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辉
(邵阳市松坡图书馆 湖南邵阳 4220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又一次革命性地颠覆了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相继出现。如今,5G移动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将改变人们获取利用信息的思维和习惯,从而改变图书馆的生存环境,这是公共图书馆即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分析新技术的特点、新信息环境中用户习惯的变迁、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等因素,指明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及资源呈现运用方法的转变对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新信息技术特指5G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技术,它们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催生了新的产业,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鉴于云计算和物联网在图书馆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此文章主要分析5G和大数据技术。
2.1.1 5G移动网的技术特点
5G网络具备光纤般的接入速率, “零”时延的使用体验, 百亿设备的连接能力, 超高流量密度, 超高连接数密度和超高移动性等,可实现多个场景的一致服务,用户感知的智能优化, 同时将为网络带来超百倍的能效提升和超百倍的比特成本降低[1]。这是5G移动网络的技术特点。
2.1.2 大数据特点
大数据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它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依靠数量极多的计算机,通过一定的工作模式对数据进行分解、合并进而得到结果[2-3]。在教育领域,慕课的方式在目前较为热门,尤其是对面对面的传统授课方式形成冲击,慕客课堂也正在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在服务业领域,一些传统的营销理念正在被大数据的全新理念所取代[3]。大数据工作的实质就是将各类有关联的信息进行互联,比如人、信息和商品三者之间进行连接,将人的各种需求和这些信息之间连接起来,以开放、平等参与的方式重构商业模式和人的行为方式[4]。
在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数据的处理成为研究重点,尤其是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技术等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可以轻而易举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摒弃了以前繁琐的样本研究方法。
用户变迁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指用户群体变迁,主要是使用图书馆的读者年龄层次发生的变化。由于数字图书馆有较高的技术门槛,这样会导致信息素养低的中老年群体被排斥在数字传播的门槛之外。第二,是原有群体的使用习惯会发生变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量正呈几何级数增长,原有用户对信息的要求也更高,其便捷性、及时性、独特性方面均要有所改善。有竞争力才会有压力,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信息机构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第三,获取信息时间会发生转移。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读者的碎片化时间越发受到重视,微视频、音频等新型媒体资源受到人们欢迎,人们获取信息进入读图、读屏、听书时代。第四,使用知识的类型发生变化。由于视频技术的发展,以往难以表现的隐形知识可以通过可视化的视频显现出来,各类学习平台、知识共享平台不断涌现,知识传播主体的限制性因素减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慕课、抖音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重新构建人类知识的传播版图。
5G移动互联网可以让用户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但用户相应也对信息源也提出了高要求:界面友好、零时延、技术门槛少、检索便捷、资源丰富、检索结果精准、易获得……传播学之父韦伯·施拉姆以经济学“最省力原理”为基础提出的计算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概率公式,用于表示某种媒介被受众选择的可能性的大小[5]。公式如下:
选择概率=媒介报酬承诺/所需付出的努力
根据该公式可以看出,若想提高某一媒体被受众选择的概率,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分子,即提高媒介的报酬承诺,增加受众可能得到的收益,受众获取的收益越高相应其选择面就会扩大。受众的收益又与媒体提供的内容关联度很高,即信息对受众来说其实用性要高。这牵涉到主观因素,所以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比如对信息内容的辨别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是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二是降低分母即降低受众为获得报酬需要付出的努力,受众付出的成本则与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有关[5]。受众付出的努力越高,其选择的概率就会减小,这里的努力无非是指其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所以这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通过降低信息获取难度来增大用户的选择概率。
在新信息环境中,互联网不是一个层级结构,也没有中心节点,自然无法成为某类权威。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平等式的传播。由此看出,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6]。
第一是人们逐步摆脱了时间的限制,跨时空提供信息将成为时代需求,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最终也不复存在。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确定具体获取信息的时间。第二是多向传播。传统图书馆服务是一种单向提供模式,即是从图书馆到读者的一种单向传递,层级较少,内容传递也无法复杂化。而在新信息环境中,单向传播模式将有所变革,成为N次的网状立体式传播。传播方向也由单向的图书馆对读者向馆员、读者、图书馆三者之间互相立体式传播转变[7]。在线上,一些有发展理念的图书馆会搭建知识交流平台或者网上社区,供读者分享知识信息和思想,这是用户贡献理论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当读者对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进行立体式转发和传播,即呈现网状传播模式,其传播范围会获得极大提升。
在新信息环境中,用户可以自己掌握主动权,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参与创造价值。目前较为热门的网红也是这种发展模式。而传播媒体则利用强大的数字资源、云计算能力,可以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信息,并针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些内容和服务通过广告或者用户支付一定费用,可以产生直接价值。
在这种博弈格局中,用户和媒体要有一个基本概念:情感认同,这是受众的一种心理体验。受众接受信息,是满足自己的情感所需,或仅是其抒发情感的媒介。这样通过媒体的链接传播,形成一种对接受信息的认同感,产生情感认可效应。情感认同的广度是用户(粉丝)的多少 ,它的深度是用户的忠诚度,忠诚度来源于物超所值!想用户之所想,甚至还要远超于用户所没有想到的,换一句话说就是媒体提供了“让粉丝尖叫的产品”。
19世纪80年代起,我国图书馆界开始建设特色图书馆。但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重新认识特色资源的独特意义,用新视角看待特色资源及其构建方法。
图书馆只是信息社会中的一个节点。社会赋予它独特的分工,并将它的角色刻板化、符号化。这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同时,面对海量的出版物,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只能根据财力、物力(特别是馆舍面积)、现实用户选择性地建设自己的资源体系。这必定导致每一个图书馆的侧重点不同,从而造成发展特点也会不同。特别是由于区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图书馆。现代人的流动性较大、需求具备多样性,文献共享成为一种现实需求。目前,较发达国家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利用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正是这种需求的反映。
20世纪80—90年代的特色资源和特色图书馆建设虽然考虑了文献保障、资源共享、特色品牌建设等因素,但由于是一种排他性的构建方式,存在以牺牲一部分读者需求来满足另一部分读者需求的代价,例如,水产图书馆、陶瓷图书馆、鞋业图书馆等,它导致图书馆公共性的丧失,使公共图书馆成为专业图书馆,这是以往特色图书馆逐渐沉寂的原因。而新信息环境中的特色资源,更多体现为资源组织和呈现方式的不同,其服务对象是所有用户,满足的是所有用户的特定需求。它的运作方式打破传统环境中资源的线性排列模式,通过新信息技术,安排多种资源组合方式,通过云计算,了解用户需求,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因此,虽然部分资源具有排他性,但整体资源体系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从而可为图书馆赢得广泛的用户基础。
“品牌”是一种拥有对内对外两面性的“标准”或“规则”,是通过对理念、行为、视觉、听觉四方面进行标准化、规则化,使之具备特有性、价值性、长期性、认知性的一种识别系统的总称[8]。2011年文化部要求“三馆”免费开放的文件中,提到公共图书馆需要建立服务品牌。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举措[9]。它是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提供的长期服务中的一种心理认知,具有长期性、对比性、独特性、文化性、价值性等内涵。
品牌构建能力,取决于员工的创新能力、资源的独特性等核心要素。公共图书馆的传统品牌有传播知识的讲座、传播文化的展览、开展阅读推广的活动、沙龙等。现在,图书馆借鉴文博行业的鉴宝形式,又催生许多资源类赏鉴活动,这些正形成新的服务品牌。
目前,公共图书馆在提供基本免费服务的同时,为了挖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创造潜力,正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广文创产业。图书馆的独特服务品牌、独特资源,逐渐成为文创的主要挖掘对象[7]。例如,湖南图书馆的“难得湖图”IP,已经注册上线。古籍、地方文献、以及它的“一网打尽”网上资源服务平台,都成为湖南图书馆的文创产品,并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社会接受度不断提高。
公共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目前还是一种纸质文献的形式,它主要通过传统的技术手段实现,包含征集、购买。在征集上,主要核心是需构建全面的征集网络;在购买上,又可以细分为旧市场淘宝、网上购买、参加拍卖等。在此我们重点讨论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方式。
在2000年左右,随着Web2.0概念在中国的兴起,UGC(用户创造内容),UGM(用户创造营销机会)就为国人知晓、利用。最成功的案例就是百度百科。在国外,一些互联网公司,如WIKI、谷歌、Skype,都建立了“用户贡献系统”,设法汇集人们的贡献并使之对其他人有利用价值。它的优点是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内容创造与研发成本,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更加贴近用户需求,更容易被用户接受,有自传播效应,可以节约产品的营销成本。在广电领域,以前制作内容全部由专业人士制作的模式已然发生改变,形成专业用户生产PGC和用户内容生产UGC的模式。用户可以参与电视的内容生产取决于全媒体技术为其提供了内容生产、传输的便利途径。最突出的例子是YouTube,此视频网站成立于2005年2月,于次年10月被谷歌斥巨资收购,经过多年发展,YouTube目前在全球拥有约10亿用户,到2020年,其全年总营收预计将突破200亿美元。这便是UGC的力量。
在全媒体时代,读者获取信息,即时生产信息。博客、微信、微博都是读者生产知识的重要方式。一些学术导航网站,已将重要的博客列为重要资源。例如湖南图书馆在2008年左右开展的寻找城市记忆、寻找抗战老兵等系列活动,也是依托读者开展的,开创了线上线下利用用户贡献的经典案例。此后,这些活动资源成为天下湖南网的核心资源。
传统特色资源建设,主要依托图书馆自身力量进行。它具备系统性、易检索等优点。但由于工作人员理念、经验的局限,不能贴合用户习惯,技术门槛多,不利于传播,特别是不利于手机移动传播。这也使得特色资源的利用率低,影响力小,品牌化程度不高。现在,在新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些公共图书馆通过与数据库商或其他媒体的合作,挖掘数据库中的特色资源,打造适合移动传播的平台,通过微信、手机图书馆、APP等方式,提高了资源的可获得性,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有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湖南图书馆“一网打尽”数字服务平台根据读者的使用习惯,将资源进行分类,构建独具特色的资源。
在信息爆炸和信息过剩的社会,决策者有限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被过多的剩余信息所分散,导致决策的低效和失误[10]。因此科学家抱怨,在海量信息中找出有用信息的时间比做实验的时间还要多。所以,信息资源的成本主要是发现成本。而这种无序状态,是可以通过知识信息的重新组织,变得有序而得到改善的。
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利用查找是困扰读者的一大难题。传统数字文献由于建设标准不一,资源整合难度大,阅读需下载专用浏览器,也逐渐为读者所弃用。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通过与其他信息机构合作,采用专用APP,基本可以解决这些发现、阅读障碍。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等因素,用户必须注册等待,导致使用门槛多,传播力不如其他信息机构。在数字阅读、在线教育版图中,占比不大。有兴趣者可以参阅2019年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如今,喜欢网上购物的读者会发现,当自己在某一类网站搜索相关信息时,里面所推荐的信息均是自己平日里喜欢购买的类型,这不仅体现在购物上,还体现在浏览网页新闻、观看视频等等行为中。这些数据记录了过去若干年用户的购买行为,并清楚显示用户某一购买行为引发的其他相关购买行为。这是传统互联网产业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变革。某些发达省份的图书馆目前已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智慧图书馆服务,可以精准满足读者所需,并提供超过读者预想的更让其满意的服务,可想而知这种服务效果。但是这样的服务尚未普及。
在信息环境中,机构之间合作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基层常态。博物馆利用央视打造的鉴宝栏目,已成为央视的黄金栏目,特别是春节联欢晚会中,文物的赏鉴,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公共图书馆也应具备这种意识,加强与强势媒体的合作。2018年,湖南图书馆与湖南人民广播电台FM106.9年代音乐台合作创作《湘图典藏》广播节目,介绍馆内入藏的珍贵地方文献,讲述其文化价值、版本价值、入藏故事、保护故事,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更多馆外受众了解湖湘文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总之,新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获取在时间、场所上的传统壁垒,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方式,进而改变了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消费观念,正促使社会发生深层次变革。公共图书馆在资源为王的信息时代应该改变特色资源建设方式,使它易于发现,易于获取,从而提高公共图书馆在新信息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
(来稿时间: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