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视角下“一村一品”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以漳平市北寮村为例

2019-01-19 07:54张童量黄和亮
台湾农业探索 2019年1期
关键词:一村一品一村水仙

张童量,黄和亮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当前,“一村一品”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但是“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更多的是针对第一产业,并不能有效解决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增加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总结目前我国“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通过引入三产融合理念,以漳平市北寮村为例,探讨了三产融合视角下“一村一品”的创新发展路径。

1 农村三产融合的理论概述

1.1 三产融合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曾提出“第六产业”的发展理念,通过农业生产、农业加工业、农村旅游业形成一条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以农村三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为方式,形成并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范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现代化技术发展理念使农村产业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创造出更大收益的农业经济模式。我国于2015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思想的产生和日本“第六产业”思想的产生基本同步,两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都较丰富,最终都上升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加以实施[1]。在现阶段,三产融合理念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二三产融合中,一产一般是指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种植生产;二产是指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业物料、人工种养或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总和;三产是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拓展延伸农产品功能和提升附加值,如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品牌展示、文化传承等。农村三产融合通过多种方式打破了原有一二三产业之间明确的界限,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2],是以第一产业即农业为依托,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找准经济增长点,抓住产业发展机会,开发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村就业问题改善,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建设美丽幸福的新农村。

1.2 我国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方仍是一种一二三产业独立共存的状态,并没有实现产业间的交叉融合。看似多种产业齐全,实际上只是各干各的,无法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不能发挥农业各产业的潜力以实现产业兴旺。如何真正实现三产融合,从原来单纯的种养业转变为一二三产融合,从农业生产发展转变为产业兴旺,实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目标,已成为当下实现乡村振兴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 “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2.1 “一村一品”的内涵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现代农村的发展与“一村一品”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3]。“一村一品”在日本大获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学习和借鉴这一发展模式。“一村一品”运动同样兴盛于泰国、菲律宾、蒙古等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愈加重视农业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原有的农村经济基础上,实施“一村一品”战略。

2.2 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现状

我国的“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迅速成为一项政府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其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中央政府政策支持,各地积极开发特色产业,在开展标准化生产的推动下,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进入大众视野,也使得大批农民实现了农业增收,推动了农村发展。但同时“一村一品”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产业规模仍不够大,难以形成大的消费市场,规模效益不明显,产业附加值不高;村中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主导产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仍不够大,辐射带动不强,阻碍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主导产业标准化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企业农户为体系的联合订单农业,农业经济效益水平低;市场营销体系滞后,销售渠道单一,相关部门缺乏对拓宽销售渠道的认识,许多农户依旧采用零散销售的方式出售农产品,不利于农产品品牌化的发展。

3 “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与三产融合发展的关系

要有效解决“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入三产融合的理论。发展“一村一品”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基本规模和专业化生产问题。但“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更多地针对第一产业农业,并不能解决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增加的问题,需要依靠第二产业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种植生产所获得的农作物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解决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的困境。而随着第一产业种植业和第二产业加工业的发展,与其相对应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也需要建立和完善,突破可能出现的发展瓶颈,否则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很难得到持续高效的发展。

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引入三产融合理论,重视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与辐射带动作用和第三产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城市的融合[4],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和发展,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台湾地区的“一村一休闲”的模式。“一村一休闲”是对“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产物,是以“一村一休闲”带动“一村一品”的模式。通过对休闲农业的开发推动当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变革,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也被称为台湾乡村活化模式。典型案例有台东的池上乡通过稻米打开知名度,南投的桃米社区则用当地的青蛙大做文章,吸引游客。这种模式逐渐成为台湾开发农业产业化的一种主流模式,在发展农村旅游业的同时,能够带动其他业态发展,实现农村的总体发展。“一村一品”是发展农业,将农产品往外销售,而台湾“一村一休闲”则是通过发展旅游,将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以此带动当地产业的复兴和发展,寻求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4 三产融合视角下的漳平市北寮村“一村一品”发展分析

4.1 漳平市北寮村概况

北寮村位于漳平市南洋镇的西北部,距离市区27 km,永漳国防战备公路沿村而过,是省级革命老区村、龙岩市“三农”综合示范点、漳平市十大党建品牌示范建设村、茶产业核心村,2013年列入龙岩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014年被授予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全村土地面积达27000 hm2,其中山地面积26000 hm2,耕地面积425 hm2。北寮村土壤肥沃,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宜茶业种植。村民历代从事茶叶生产,凭借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主导产业水仙茶成效突出。

4.2 漳平市北寮村发展现状及分析

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北寮村充分发挥南洋镇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村庄规划建设、环境卫生整治、茶产业发展、茶文化开发、开办“农家乐”等,着力改善村庄环境、提升产业发展、促进茶农增收,致力打造集产业优质、居民富足、机制灵活、生态良好于一体的有机统一的美丽幸福乡村。目前,水仙茶种植面积达3600 hm2,人均种植水仙茶6 hm2,其中高标准水仙茶示范片约1000 hm2,现代化茶园约600 hm2,党员示范茶园达100 hm2;建设有国家级合作社1个,大型茶厂25家,家庭茶叶加工作坊16个。茶叶生产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北寮村以水仙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按照“合作社+党员+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水仙茶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同时,注重水仙茶品质的源头把控,积极推进生态茶园区打造,实现茶园绿化、美化和水土保持效果。并且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引进现代新技术,通过“黄板诱虫”、“以螨治螨”等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在水仙茶种植全程中不使用农药[5],形成绿色种植环境,有效提升水仙茶品质。在加工环节中,引进并推广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价值链。目前,北寮村年产茶可达474 t,实现产值7110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人均纯收入达14489元,村财收入达到16.7万元。北寮村的水仙茶种植业已形成产业规模并为当地财政和村民收入做出巨大贡献。北寮村在持续推进水仙茶种植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开发漂流、人行栈道、生态茶园、水仙茶制作体验茶厂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水仙茶为支柱产业发展生态型新农村,建立北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区。

结合北寮村的茶产业发展模式,“一村一品”的发展首先应该坚持立足自身,体现当地优势,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自立自主,锐意创新。不断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北寮村的“一村一品”以水仙茶种植业为基础,引进新技术创新茶叶加工业,结合当地优势开发旅游服务业,形成一条贯穿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提高产业产值。三产融合的发展理念也在其中体现出来,对于当下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5 三产融合视角下“一村一品”创新发展路径

5.1 发展思路

促进三产融合,开发休闲农业。改革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适时瞄准休闲农业这块市场,城市居民对于农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休闲农业或可成为一个优质的增收来源。(1)立足自身,选准主导产业。在继续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自然优势,确定适宜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2)放眼全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生产本地产品的过程中,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放眼至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紧跟社会潮流,打造出知名产业,培育竞争力强、生命力持久的品牌,为拓宽农产品销路奠定基础。(3)推广新兴技术,提高科技附加值。将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思路积极应用到农业劳动中。推广新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产品科技附加值,促进农业收入增长。(4)促进三产融合,开发休闲农业。改革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病”也在城市居民中扩散开,人们对于农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适时瞄准休闲农业这块市场,休闲农业或可成为一个优质的增收来源。

5.2 发展路径

5.2.1 扶持龙头企业 重视主导产业的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所具备的技术、资金、人才条件能有效带动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连接农产品种植基地,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在产业格局的形成问题上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乡村工业,特色农业以及乡土文化的发展。

5.2.2 持续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社 农民合作社能够有效集结同类农产品生产者或生产服务提供者的力量。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应指导各乡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类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社。将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开展休闲农业,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起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6],以保障农民基本利益为前提,解决农户和市场间农产品销售渠道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完善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产业集群化生产目标。

5.2.3 建立三产融合创新机制 拓宽产业融合的途径,建立三产融合创新机制,推动农村实现三产融合发展:(1)将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连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结合实际,在农产品生产区域发展加工业和农村旅游服务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村三产融合。(2)发挥第二、三产业的引领作用和挖掘功能,丰富“一村一品”的发展形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的前延后伸,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7];以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开发休闲旅游服务业,结合市场需求,带动农业发展。

5.2.4 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农村二三产业生产力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传统农民在科学技术、品牌建设等方面认识薄弱,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没有高水平人才来带领农业生产活动,农业发展或许会陷入瓶颈,三产融合的发展理念也就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通过培育职业农民,输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农村二三产业工作,增强农村发展动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一村一品一村水仙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一株水仙
爱丁堡水仙
水仙帖
“一村万树”绿的不只是村庄
水仙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
虚惊一场
木瓜村红富士苹果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