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树红
(赤峰市松山区水利局,内蒙古 赤峰 024005)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工业、农业等生产方面需要用到的水资源用量也逐渐增加,导致原本就较为稀缺的淡水资源变得更为紧张。因此,在今后的工农业生产中,需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中,在北方贫水区的农田灌溉中,过去采用的基本是大田漫灌的方式,属于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近年来,北方贫水区地下水位在逐年下降,水资源利用量在减少,发展农田节水灌溉对农业生产而言意义重大,由于目前我国农田节水灌溉推广时间不长,相关技术较为落后,所以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将结合工作实践,对目前北方贫水区农田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农业生产的关键基础便在于水资源,合理展开农田节水灌溉,不仅能够实现水资源的有效节约,也能够为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明确思路。尽管近年来北方贫水区在农田节水灌溉方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效,但不可否认还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农业生产形成一定的制约,所以我们需要对其展开详细分析。
在农业生产中,建设节水灌溉项目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并且需要农民自身出资一部分。通常每亩地的节水灌溉建设投资要在千元以上,而这一成本对于农民来讲,因为短期内无法看到经济效益的产出,同时,北方大水漫灌用于农田灌溉的水费价格并不高,甚至不会采取用水量的计费方式,久而久之农民认为节水灌溉的投入会得不偿失,更难以看到节水灌溉的长远利益。而且农民觉得节水灌溉费时费力,所以对节水灌溉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也就给农田节水灌溉工作的推广带来了难度。
从当前现状来看,对北方贫水区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农民对节水灌溉能够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说法持有怀疑态度,同时对节水灌溉所带来的现实利益与长远收益缺乏全面认识,绝大多数的农民依旧采取传统的大田漫灌方式去展开农田灌溉工作,造成节水灌溉无法发挥其效果。此外,因为采取节水灌溉的方式会对传统农作方式形成冲击,大多数守旧思想的农民从心里难以接受这一做法。
尽管在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重点突破,也有了非常成熟的技术,但是在实际的农田灌溉中普及率并不高,技术落实范围并不广,从北方贫水区的节水灌溉技术推行情况来看,仅有很少一部分加以推广。究其原因来看,一方面因为投入机制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家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投入资金存在失位情况,有相当大比例资金需要农民本人筹措,而农民收入本就不高,再加上节水灌溉的利益短时间内看不到,所以在节水灌溉技术落实方面则遥遥无期。
针对当前我国北方贫水区农田节水灌溉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点着手予以解决:
当地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农田节水灌溉的宣传工作,让农民群众能够对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带来的长远利益有更为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正因为农田节水灌溉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并且农民在节水灌溉建设、管理及运营等环节都要发挥主体作用,所以地方政府需要明确农民在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的角色定位,结合北方贫水区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节水灌溉目标,做好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工作,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农田节水灌溉的各个具体环节中,认识其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及社会发展意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某个商品的需求量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非常大时,那么提高商品定价则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需求量。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可适度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价格去调动农民的节水灌溉意识,进而自觉的采取一系列节水行为。不过因为目前农业用水的价格仅有0.1 ~0.2 元的弹性波动空间,所以提价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并且过高的水价也会增加农民的负担,治标不治本。所以,要对农田灌溉用水的水价体系展开逐步完善,设计出多元化、多层次的价格体系,比如,可结合季节降水量去灵活调控水价,不断限制农业用水量,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
所谓当地水资源也即是指当地的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降雨入渗在地下水以上涂层中的土壤水、渗入到地层深处的地下水。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有着大面积的地下咸水,所以应当将这部分水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通过对这部分水资源进行开发不仅能够保证地下水位的降低,将地下库容腾出来,并且还能在降雨或是灌溉水的入渗之后,不断地补偿与修复地下水储存量。倘若开发利用咸水含水层所获得的灌溉水补给量大于开采量,那么补充的多余淡水便会将咸水逐步排挤,让咸水逐渐淡化,从而为北方贫水区带来更多可灌溉利用的水资源。
在农田灌溉过程中会因为蒸发、渗漏以及废泄等原因造成水的损失,其中蒸发损失并不多,渗漏则是对地下水的补充,废泄水则回归到了地表水系统。农田灌溉与农作物直接发生关系,不同的灌溉技术方法带来的灌溉效果不一样,其中采用更为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渗灌等)能够实现精准灌溉,实现农田节水效果。通过总结大量的田间试验来看,覆盖到的农田都实现了增产,原因在于不仅改善了农田水热环境,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墒情,所以我们要对农作物的生长与水分供应关系展开研究,进而将农作物本身存在的对水分胁迫自适应功能激发出来,进而在节水灌溉的同时实现高产。具体来讲,我们可在农作物需水敏感时期进行充足供水,而在非敏感时期削减或直接取消供水;在农作物的某个非重要的特定发育期去降低供水量,实行调亏灌溉。
(1)立足可持续发展角度去审视全面实施节水灌溉的环境影响。倘若北方贫水区全面实施农田节水灌溉,必定要提高地区渠系利用系数,也就说明不再有排入到下游江河或是渗透地下水的这部分废泄水源,传统灌溉条件下存在的深层渗漏损失也将不复存在,并且一起消失的还有地下水补给的灌溉回归水。同时,秸秆覆盖层将具备储水功能且会改变地面糙率,地表径流也会比一般农田要小。同时,在全面实施农田节水灌溉后,我们还要重点考虑这些方面的环境问题:农田土壤水动态变化对农田生态环境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2)构建节水灌溉理论新体系。在许多贫水的国家与地区早已将非充分灌溉或是局部灌溉视作为非常普遍的农田灌溉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全面灌溉。全新的这种非充分的灌溉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近年来,水稻种植已经逐步跳脱出传统的漫灌模式,采取“薄、浅、湿、晒”的节水灌溉技术,带来了明显的节水且增产效果,所以过去以淹灌为主农作物耗水量估算模型不再适用;
②当供水条件充分时,过去认为农作物产量是唯一的,而如今为了保证单位水产值达到最高,则需要对农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进行测定;
③北方贫水区的水分环境较为恶劣,要想在这样的水分环境中获得更理想的作物收成,则应当构建完善的农田墒情监测系统,重点探讨“水分—作物”生长模型,对水资源调配与灌溉系统水管理的应用技术进行开发。
综上所述,北方贫水区地下水位在逐年下降,水资源利用量在减少,发展农田节水灌溉对农业生产而言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大力推进我国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速度,全面提升农田灌溉水平。对于北方贫水区而言,更要重视提高农民的节水灌溉认识,同时还要对先进的种植技术进行推广,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真正的节水灌溉,为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