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避纣隐居兴化钓鱼庙村考探

2019-01-18 02:52:54任祖镛
江苏地方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昭阳东夷姜太公

◎ 任祖镛

千岛春色 杨天民摄/江苏最美水地标组织方供图

一、中国兵家鼻祖的窘困生活

姜子牙姓姜,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封地吕为氏,故姜尚也称吕尚。又因他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尊称为“姜太公”或“太公望”,俗称“太公”。

姜子牙虽是贵族旁支的后代,胸怀韬略,著有《六韬》,有出土竹简可证,被誉为兵家权谋著作之祖。北宋神宗时,《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因此姜子牙是我国古代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助周灭纣的最高军事统帅,被尊为中国兵家之鼻祖。但在遇周文王之前,他生活窘困。《战国策·秦五》说他是“齐之逐夫”,高诱注解云“为老妇之逐”,是说姜子牙曾作为入赘女婿被老妻逐出家门。刘向的《说苑·尊贤》也说“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因缺少种田、捕鱼等谋生手段,最后被他的妻子逐出家门,所以说“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

为了生活,他曾做过屠夫,卖过食品。《战国策·秦五》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西汉的《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西汉刘向的《说苑·尊贤》也说:“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这是说姜子牙五十岁曾在商纣王的都城朝歌做过屠夫、在古代黄河的渡口棘津(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卖过食品。他还曾在做过官,游说过诸侯。《史记·齐太公世家》云:“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可见姜子牙学问广博,在商纣王朝廷做官后,因纣无道而离开,游说诸侯也不被任用,终于到西部被周西伯侯姬昌重用。

二、避纣隐居东海之滨东夷之土

他在被周西伯重用之前,还曾有一段隐居在“东海之滨”的经历。从已有古代文献来看,较早提到姜太公隐居“东海之滨”的是《孟子·尽心(上)》:“太公辟(辟作‘避’解)纣,居东海之滨。”说他为了躲避商纣王的暴政,才隐居到东海之滨。当时的商朝已控制黄河流域,并向南方和东方不断挺进,纣王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获得大批俘虏,并把商朝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控制范围已到山东及江苏北部沿海,所以商末的“东海之滨”当指从山东半岛向南至长江口以北的滨海地区,范围较广。

说得较为具体的是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者,东海上人。”“东海上人”是什么意思?《史记·齐太公世家》的集解引《吕氏春秋》讲:“东海上”,乃“东夷之土”,因此“东海上人”是指姜子牙是曾居住过“东夷之土”的人。“东夷”指当时东方各少数民族;“东夷之土”,泛指淮河中下游这些少数民族居住之地。这与《吕氏春秋·首时》所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一致。由此可推断,孟子所说的“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应是指江苏长江口以北的里下河地区至淮安这一段淮河中下游海滨地区,兴化正在这一地区之内。那在这一地区的什么地方?因古代文献中对姜子牙被周文王重用前的记载简略,而这一地区又是荒凉的海滨之地,无具体记述也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只有从古代地方文献中寻觅。

查遍淮河中下游海滨地区各地地方志,唯一只有明嘉靖三十八年成书的《兴化县志·卷之一·古迹》有姜太公避居地的记载:“姜太公庙。在县东北二十里,旧名钓鱼庙。相传太公避居于此地。”“相传”指一代代口头流传,因三千多年前这里还是海滨荒凉之地,无古代文献可考,只能依据“相传”纪录。所谓“避居”就是避纣而居,与《孟子·尽心(上)》中所说“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完全一致,也与《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者,东海上人”吻合,可见当年姜子牙隐居地在东海之滨的东夷之土,即今兴化境内钓鱼镇钓鱼庙村。

那么,姜子牙是何时隐居“东海之滨”?

他八十岁遇文王时,文王还是“西伯侯”,是纣王诸侯。他隐居东海之滨在到西部遇到周文王之前,因而肯定在商朝末年。而商为周所灭的时间在何时呢?

虽然《史记》从《五帝本纪》起,再写夏、商、周三代,但三代的起讫年模糊。直到改革开放后,1996 年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有170 多名科学家参加,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至2000 年公布《夏商周年表》,其中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 年,作为阶段性成果,我们就以“约公元前1046 年”为基准。

《尚书·洪范》是一篇讲周武王灭纣后,向箕子请教治理国家方法的文章,文中首句为“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是指周文王建国后的第十三年,也是武王灭纣后第二年,即约公元前1045 年,因此周文王建国当在约公元前1058 年,姜子牙正是在这一时段遇到周文王而被重用。因此,姜子牙为躲避纣王,隐居东海之滨的时间当在公元前1058 年之前。如以姜子牙八十遇文王来推算,他五十岁还在朝歌,那离开朝歌、隐居东海之滨应在公元前1088 年之后。

那么公元前1088 年之后到公元前1058 年之前这一段时间,也就是约3100 年前,作为海滨之地的今兴化钓鱼庙村是否具备当年姜子牙生活、居住的条件?

当时兴化虽处东海之滨,先民居住历史却已很久。从已发现的兴化市钓鱼镇东南的林湖乡魏庄西村的影山头遗址来看,在2008 年1 月,经省考古研究所10 多位省内外考古专家现场勘查,确认这是江淮东部地区一处面积最大的新石器中晚期古文化遗址,发现大量水稻植硅体,证实影山头先民早在6000 年前就已栽种水稻等植物。后对影山头遗址的部分样品采用碳-14 年代测定,确定影山头遗址先民生活的年代为上限距今6685 年,下限距今2800 年。这说明约3100 年前姜子牙隐居钓鱼庙村时,这一带已种水稻,四周又是水网地带,有鱼虾可捕,芦苇成片可盖屋、作燃料,生活方便,而出门要船,交通闭塞,确实是躲避纣王的隐居理想之地。

三、钓鱼兴化渭水河

距今兴化城东北约40 里,有一条从北向南的渭水河,北起大邹镇东侧的兴盐界河,贯穿兴化全境,南至边城东坂土仑西侧入兴泰界河。在渭水河的西侧今钓鱼镇的一个村庄叫钓鱼庙村,该村因有“钓鱼庙”而得名,这里是姜子牙避纣王到东海之滨的隐居之所。他不仅在这里居住,并曾垂钓,因而后来砌了“钓鱼庙”,并以此为村名;“钓鱼庙”后来也称“姜太公庙”。《兴化县志·卷之一·寺观》还有“姜太公庙。东北四十五里,旧名钓鱼庙”,都说明先有钓鱼庙,后来才称姜太公庙。

明隆庆元年(1567),兴化道士陆西星曾坐船经过钓鱼庙,上岸休息时,看到庙内香火旺盛,太公塑像栩栩如生,还听到当地人讲述许多姜太公的故事,这些民间传说和习俗都为后来陆西星于万历年间创作《封神演义》、刻画姜子牙的形象提供了启示。

至于因是姜子牙钓鱼之地而建“钓鱼庙”在何时,《兴化县志·卷之一·古迹》部分,在“钓鱼庙”之前还有“昭阳山。在县西四里,楚令尹昭阳墓在山下,即傍立庙,祀之,因以名山。”“三闾庙。兴本楚地,慎靓时为昭阳食邑。屈原世掌屈、景、昭三姓,故云三闾大夫,因立庙于此祀之。”在“钓鱼庙”之后有“蒿坡庙”,是南朝宋太祖刘裕“微时,贩盐东海,假宿村中老妪,妪厚遇之”“及宋祖登极,遣使征之。踪迹其故地,惟有青蒿一坡而已,因立庙”。这说明作为明嘉靖时的“古迹·钓鱼庙”的建成,当在“昭阳山”“三闾庙”(战国末到秦汉)之后,在南朝刘宋(420)之前,更在隋唐之前,所以作为“古迹”记述。另见《兴化县志·寺观》中有“宝严(寺)。西门内,唐大顺间僧禳翁建”都未收入“古迹”,因“宝严寺”是唐代建寺,时间在“钓鱼庙”“蒿坡庙”之后。

而从各地文献记载的“姜太公庙”来看,河南卫辉市、新乡市、洛阳市、郑州市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等地都有,但这些城市都不在东海之滨,更不在东夷之土的苏北滨海,因而都不可能是姜子牙隐居之地。

除太公庙外还有“太公钓鱼台”,在河南新安城东、陕西咸阳城西、宝鸡县伐鱼河谷(今宝鸡市陈仓区磻溪河)共三处,其中以陕西渭水河边的磻溪钓鱼台最为有名,传说姜子牙在此垂钓遇到周文王的,但这三处都非东海之滨,不属隐居之所。河北南皮县城西五公里处有一村,也名钓鱼台,也传说为姜子牙垂钓之所,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天津,同样不是东海之滨的隐居之所。

康熙《兴化县志·卷之十二·艺文上》有陕西石泉县知县涂之尧所写《游兴化钓鱼庙记》,文中提到他曾游过今河北省廊坊市下辖大城县的钓鱼台,其侧有姜姓居住,该县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不在苏北滨海,因而也非姜子牙隐居之地。

今兴化钓鱼镇之钓鱼庙村是唯一符合古代文献记载的姜子牙在东海之滨、东夷之土的隐居之所,有明嘉靖《兴化县志·卷之一·古迹》中的“旧名钓鱼庙。相传太公避居于此地”为证,也是现存古代地方文献所记载唯一的在东海之滨的隐居之所。

瓦上将军

四、西去辅佐周西伯

至于姜子牙如何从兴化渭水河边到西部(今陕西)辅佐周西伯姬昌的?《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吕尚处士,隐海边。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余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是说姜子牙是有德才而隐居海边的平民,周西伯侯姬昌被纣王拘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一带),姬昌的部下散宜生、闳夭一向了解姜子牙,因而找到东海之滨请他出山,营救姬昌。姜子牙也说:“我听说姬昌贤明,能尊重老年人的意见,何不到他那儿去呢?”于是他和散宜生、闳夭从兴化钓鱼庙到西部(今陕西),三个人替西伯物色美女和宝物,献给纣王,用以赎回西伯,西伯才被释放回到封地。

《史记·齐太公世家》还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是指姜子牙辅佐西伯默默地谋划施行德政去推翻商朝的政权,这些谋划都是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所以后世研究用兵之道及周朝使用的权谋都推崇策划者姜子牙,这就确立了姜子牙是我国古代兵家权谋思想始祖的地位。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曾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将领、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开元二十七年(739),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

五、姜子牙影响至今

在兴化的民间习俗中,姜子牙是兴化百姓的保护神。过去兴化每个家庭的大门、堂屋门、房门的门楣上方都贴有红纸小横幅“(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意思是有姜太公的保佑,什么鬼怪都不畏惧了。砌房上梁时,也在梁上贴“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红纸,请姜太公驾临来防范各路神祇作怪,保证新砌房屋的安宁。这一习俗虽然江淮多地也有,但在每家正屋的朝南屋面上,都立有“瓦上将军”,这就是姜子牙(见图,中间为“瓦上将军”,右肢已残缺,曾置于张士诚家族祠堂屋面上),以趋吉避凶,保佑全家老小平安,这在其他地方是罕见的。

兴化民间有很多姜子牙的传说与古代文献中的记载相近,与外地有别。比如说姜子牙封神结束时,他老婆马氏来要求封神。姜子牙说,神已封完,就封你“穷神”吧,兴化还有歇后语“姜子牙的老婆—穷神”。而姜子牙封他老婆“穷神”的原因是,姜子牙入赘马家后,马氏要他做事挣钱,却件件失败,引起马氏不满,将他赶出马家,封神时却找来了。姜子牙认为马氏没有旺夫命,入赘后反而使自己更穷,所以封她“穷神”。马氏问他封自己什么神,姜子牙说,神坛上都已坐满了,我就到神坛外面的屋上做个“瓦上将军”吧。因而兴化家家屋上都供了陶土烧制的“瓦上将军”。瓦上将军姜子牙,头戴将军盔,身着铠甲,脚下为封神台,威风凛凛。陆西星所著《封神演义》正是用的兴化民间传说,封马氏为“穷神”。

六、两点结论:兴化城人文记载历史始于战国时昭阳

兴化市人文记载历史始于商末姜子牙。

由上论述,我们可以做出兴化人文记载历史前移的推论。

1.兴化在“(周)慎靓(王)时,为昭阳食邑”(嘉靖《兴化县志·古迹·三闾庙》),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19 ~315 年之间(即楚怀王九至十四年),因此昭阳封地距今在2333 ~2337 年之间,可见兴化城的人文记载历史始于2300 年之前战国时期的昭阳。

2.姜子牙隐居兴化约在公元前1088 年之后,距今约3100 年,这应作为兴化市人文记载历史的起点,始于商末姜子牙,比原以昭阳封地为起点要向前推移约800 年。

猜你喜欢
昭阳东夷姜太公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钓鱼
Study of ionic wind based on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of carbon fiber spiral electrode
少林绝学昭阳拳(一)
——释德扬法师演示
秋 忆
牡丹(2019年15期)2019-07-01 06:30:57
姜太公钓鱼
北魏东夷乐探析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从莒地岩画看东夷人的崇日文化
仙君泡妞记
飞言情B(2014年11期)2014-11-18 10: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