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莉
减负不是减少绝对量,以致工作出现缺口;而是降低相对值,实现高质量成效。宣传工作作为“开路先锋”,对基层普查的高效运转、减时增速起着披荆扫莽作用。
尽管现在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的Vlog、微视频大赛等异常火爆、吸粉力强,但在基层却近乎“隐形”。受限于经费及技术等软硬件,此类时空局限小、可碎片化植入的方式,运用相对受限。
基层基础薄弱、专职宣传人员少、流动性大,极易导致宣传断路甚至短路。普查经费较多向业务层面倾斜,宣传力度不足;难以制定新颖独特的方案,仅停留于县级布置,宣传多样性受限。
相较省市,基层地方特色明显,本可助推宣传进展,如将宣传融入相声小品、戏剧晚会等,甚至可结合民族特色包装植入,但极度耗时耗力耗物资,更流于形式,难以取得预期宣传效果。
1.试点阶段突出“全”,宏观部署、总体发动。准备阶段要发挥各部门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对经普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宣传。
2.清查阶段突出“活”,动静结合、上下同步。全县在利用报刊等传播《统计法》等静态官方权威信息的同时,在电视台“五花八门”、“勤俭嫂拉家常”等节目及车载广播设立经普专栏,以方言形式将动态信息软植入普查对象,成效显著。
3.普查阶段突出“真”,深入一线、点面皆备。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宣传;重点加强法制宣传增强配合度;刊登敬业奉献、科学严谨的普查事迹增强战斗力;报道反面典型以警示震慑违法念头,防患于未然。
4.开发阶段突出“实”,数据发布、总结表彰。宣传决不能虎头蛇尾,头重脚轻,要在权威媒体发布公报、数据解读等,展示基层经济建设、转型升级取得的新成效、新进展;并联合宣传部等表彰先进集体与个人,树立正面典型,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1.聚焦“经济”,提升党政领导重视“程度”。经普数据衔接程度和质量档次直接影响对经济架构的把控水平和后续决策的制定,应向党政领导做好“对口”宣传,赢得更高重视度,取得政府支撑。
2.聚焦“价值”,提升职能部门联合“力度”。经普并非统计局或是哪一家单位单干就能完成,领导小组囊括宣传部、发改等20 多个部门单位,应将最终数据的价值性进行精准分析,做好配套宣传,增强部门联动,为后续宣传成效、底册编制、清查登记和数据审核铺路。
3.聚焦“内醒”,提升县级层面实践“高度”。要身入一线、量体裁衣、私人定制、变理想规划图为特色施工图,才能降低免疫,避免出现“报纸一扔”、“电视一关”、“幅子一扯”便“头脑一空”的尴尬局面。
4.聚焦“责任”,提升乡镇机构担当“强度”。乡镇普查机构作为两员“一级指挥棒”,底线思维务必坚守。全县县乡、乡村之间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数据质量纳入年终考核,对基层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违法违纪现象起到良好的震慑作用。
5.聚焦“质量”,提升普查两员业务“深度”。两员作为排头兵,业务能力决定数据质量,但不排除部分普查员只求速度不问质量,若恰逢普查对象不配合,极可能应付了事;或自身业务较弱,加大审核工作量,影响整体。要借培训契机,深入宣传法制,让两员从“不敢假”到“不想假”,沥干普查水分,减少审核难度,加快整体进度。
6.聚焦“法制”,提升普查对象配合“温度”。普查对象不配合一是担心数据和纳税及惩处挂钩,不敢报;二是认为数据提供与否不会影响自身发展,不想报。根本原因是宣传不彻底,导致信息不对称。除县乡两级宣传外,普查员也要化身普法员,将拒报瞒报后果、数据用途及保密事项告知到位,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取得普查对象信任,提高配合度。
7.聚焦“时效”,提升上传下达润滑“广度”。要将实时动态,利用美篇、简讯等形式及时汇报,以备上级掌握最新趋势,宏观把控方向,针对性进行指导,防止剑走偏锋,返工重来;也便于县级领导依据县情给予相应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