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为更好地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省统计局于6 月份在杭州市桐庐县城南街道上杭社区开展了以“查实查准流动人口”为主题的专项试点调查。本文依据调查情况分析了县城流动人口的现状,并针对县域城镇化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浙江作为流动人口大省,大量省内外流动人口向大中小城市和城镇集聚,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特点也成为人口调查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安排,明年我国将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此,省统计局于6 月份在杭州市桐庐县城南街道上杭社区开展了以“查实查准流动人口”为主题的专项试点调查,试图通过相关调查数据,以小见大,反映当前外来人口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供领导和管理部门参考。
桐庐县作为主城区周边的较发达县域,户籍人口41.7 万人,常住人口40.6 万人,人口流入和流出(县域)长期处于中等规模(11 万人左右),总量保持平衡。位于市中心的城南街道上杭社区,流动人口较多,具有典型的县域人口特点。
上杭社区成立于2013 年4 月,社区共有户籍人口3260 人,流动人口约1.2 万人。辖区内有个体经营户395 户,企业230 家,商业和经济活动较为繁荣,生活气息浓厚,是典型的县城社区。
本次在上杭社区的专项试点调查共访问165 户,被调查人数534名。其中,男性258 人,占48.3%;女性276 人,占51.7%。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被访者分别占24.2%、23.6%、18.7%和33.5%。被调查对象中,户籍为桐庐本地的453 人,占84.8%;外来人口81 人,占15.2%。
总体来看,调查涉及的人口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桐庐本地的非农人口,共294 人,占桐庐本地人的64.9%,主要是原县城的城镇居民以及他们的子女;二是桐庐本地的农业人口,主要是桐庐非城区的乡村人口,在该调查小区购房后居住,有158 人,占本地人的34.9%;三是外来务工人口,其中来自杭州其他区县市的26 人,省内其他市15人,外省40 人,年龄涵盖0 岁到80岁,分布上没有显著特征。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桐庐本地人44.7m2;外来人口36.2m2,两者有一定差距。从样本来看,本次抽样的人群覆盖完全,对县城人口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调查人口中,本社区户籍人口占28.1%,县内流动人口占56.7%,县外流动人口占15.2%,人口流动以县内为主。可以看出,受户籍限制的传统城乡二元人口结构已经完全被打破,户籍人口、县内流动人口和县外流动人口分布,接近2∶4∶1。大量外来人口的存在,既活跃了商业气氛,又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和购买力,为县域经济的活跃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分户口类型来看,流动人口以农业户口为主。调查人口中农业户口占41.9%,其中95.1%为流动人口。
从调查的收入分组情况来看,有正常收入的299 名调查对象中,月入5000 元以下(以下简称低收入组)、5000 至10000 元(中收入组)、10000 元以上(高收入组)三个收入组的占比分别为33.1%、37.1% 和29.8%。分人口类别来看,户籍人口三个组占比分别为31.6%、44.3%、24.1%,呈中间大两头小,分布较为合理;县内流动人口三个组占比为29.1%、33.9%、37.0%,从低收入到高收入占比依次增加,说明县内流动性人口收入情况较好;县外流入人口的三个组占比为47.3%、36.4%、16.4%,高收入组比例最小,说明县外流动人口收入相对较低。
调查显示,调查人口中房屋租赁比例较低,自有(自建或购买)比例高达95.5%,仅4.5%的调查对象即24 人为租赁住房。其中县外流动人口的房屋自有比例高达74.1%,仅24.9%的人租房子住。来自县外且购房居住的人口中,68.3%已经居住5 年以上。长期居住在桐庐的外来人口中购房比例高,说明桐庐工作和生活环境好,外来人口乐于在此安居乐业。
调查显示,全部调查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为43.4m2。分类别看,租住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为27.2m2,自有住房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为44.2m2,差距较大,但与城区(如余杭试点调查租赁住房人均面积不足20m2)相比,租住人口住房水平较高。流动人口中,县内流动人口人均居住面积为46.2m2;县外流动人口为37.8m2。总体来看,无论租住或者购买,在县城生活均可获得不错的居住体验,百姓生活居住质量较高。
调查显示,县外流动人口已购房未落户的比例高达74.1%,这部分人口属于能落户而不落户。同时,县外流动人口中,未来打算在桐庐常住的比例达81.5%,但有落户意愿的比例仅为27.2%;明确表示不打算落户的比例却高达56.8%;其余人口要视将来发展情况而定。
流动人口常住但不落户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较高的收入和居住体验,流动人口在县城有稳定的工作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够较好的发展,他们愿意在此常住和发展;二是与户籍关联的土地承包权,户籍迁出原籍地,意味着农转非,将失去土地承包权,浓厚的土地情节使中国老百姓安土慎迁;三是县城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购房购车对于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差异不大。调查发现,外来人口落户程度和落户意愿不高。
桐庐作为县城,相比杭州城区房价和租金并不高,但调查显示,仍有47.0%的家庭认为过去一年中的最主要支出是住房,包括还房贷或付租金,占比最高;其后依次是食品(21.4%)和教育(12.2%)。主要支出顺序在本地居民、县内流动人口、县外流动人口三类人中基本没有差异,上述3 项占比均列第1、2、3 位。
在县城生活面临的最大困难,占比第1 位的是生活成本高,达到32.2%,无论本地人还是流动人口呈现高度一致性;其后依次是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15.6%)、子女教育问题(11.5%);另有37%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没有什么困难。
调查显示,人们上班通勤方式自驾出行占比最高,达到55.4%,已经成为当前县内上班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其后依次是电动车(15.1%)、步行(11.6%)。分人群看,县内流动人口自驾上班比例最高;县外流动人口自驾上班占比较低,电动车、步行出行方式占比较高。县域内就业对于公共交通依赖较低,通勤方式选择更加多样化。
从调查的周平均工作时间来看,平均为49.2 小时。其中,本社区户籍人口为46.0 小时,工作时间最短;流动人口中,县内流动人口为49.7 小时,县外流动人口为52.1小时,工作时间最长。数据还显示,县外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周平均工作时间较长,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相对较高。
针对桐庐县域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以及县域城镇化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建议:
要从市域一体化全局进行规划布局,加快杭州主城区与周边县域的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快速交通网圈,提升同城化水平。加快推进主城区医疗、教育、养老等功能的疏解,特别是要利用像桐庐这样离杭州主城区不远,公共服务基础较好,资源特色比较明显,且土地利用空间较大的县城地区,将主城区的各类服务功能向外扩张辐射,缓解其人口、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压力。
当经济资源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县城转移,吸引了人口和人才的相应流动,因而保障房屋的居住属性尤为重要。“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理想和最美好的愿望,要进一步保障住房的供应数量和质量,严格控制房价过快增长。除商品房外,还应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加快推进“租购同权”,使县域城镇化进程呈良性的和谐进程。
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特别要利用县城在空间、环境、政策上的优势,以大城市大企业、大产业转移、落户和升级的契机,发展特色产业。就桐庐而言,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优势,以城镇化为支撑,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旅游产业、园区工业、现代农业,不断调结构、转方式,提升县域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在缓解大城市压力的同时,提高县城整体容量,提升吸纳农村及周边地区劳动力的能力,从总体上提升县城对人口和人才的吸纳能力,促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