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此次北大医学人文国际会议的主题是叙述出生、衰老与死亡,这个主题非常有意义,确实是医学人文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会议的主旨演讲和分论坛上,大家会谈到出生、衰老、死亡以及叙事医学等多个方面,也将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讨论,在此我不赘言,只提出一个观点供大家探讨。
人要对出生、衰老、死亡有深刻的理解,最根本的是要对生命有足够深刻的认识,但要看清看透绝非易事。回顾人类演化的历程,七万年前智人发生了重大认知革命,使人类具备了显著区分于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随之成为生物界中唯一会思考生命意义的物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断演变,工业革命的到来和信息革命的发生,让个人的作用和价值愈加突显,对个体活在世上到底有什么意义的思考越来越强烈。
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和服务保障水平飞速提升,但医学和科学需要解答的问题不减反增,人们在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的同时,对生命的理解反而越来越急躁和浅薄,随着年龄增长对衰老和死亡愈加惧怕,也往往因为想不明白为什么人要衰老和死亡而焦虑、痛苦甚至选择自杀。
我认为,认识人类个体生命的关键,在于把人类的生命放回大自然,与所有生命相互关联起来考虑——不只限于关注人的生命,还要考量大自然所有的生命,统览整个生态系统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运行,这样才可能看得更清晰一些。无论是一岁一枯荣的小草,还是千年不朽的古树;无论是只有15分钟生命周期的噬菌体,还是长寿的乌龟,它们的出生、衰老、死亡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通过遗传变异,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保持本物种的延续。可以说,自然界所有生命最基本、最重要的使命就在于生育繁殖。
以蚂蚁为例。有生殖能力的雌蚁和雄蚁在交配季节长出翅膀进行婚飞,一旦交配结束,雄蚁即完成了一生的使命很快死亡,雌蚁则深入地下开始筑巢、产卵,成为专司生育繁殖的蚁后。蚁后分泌信息素抑制子代性发育成熟,使后代中的大多数雌蚁丧失生殖能力而成为工蚁,其终身职责就是搭建巢穴、收集食物、喂养幼体,为蚁后及其后代的生存创造条件。当个别蚁后生殖能力开始衰弱、散发的信息素减少,会使一部分工蚁重新产生生殖能力,产卵孵化出幼蚁。所以,从雄蚁、雌蚁到蚁后、工蚁,整个蚂蚁社会不同的分工,都是为了完成繁育后代这一件事。
只有这样,物种才能不断适应环境,得以延续;而没有繁育能力或能力不够强的物种,只会走向消亡。生物大多没有复杂的思维,只有人类能够主动思考“生命是什么”“活着为什么”等问题,思考个体生命的起止,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也才会有那么多的学问。但是,人类终究也只是一个物种,当我们把自己看作大自然生命中的一员,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一些。而且,人类若不改变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和破坏,不控制对自身欲望的纵容,那将势必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相较于那些不断适应环境而遗传变异、延续壮大的物种,人类存在于自然界的时间会短得多。
总之,从更久远的历程、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人类的个体生命,对疾病、衰老和死亡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洞见。我希望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能够围绕对生命的看法,结合医学人文的各方面问题,包括如何深入开展叙事医学等,展开充分讨论,启发思想,促使今后产生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
预祝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