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可欣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 20023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育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色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1]。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传统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2],不仅体现在丰富的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等物质形态,更蕴藏着厚重的坚定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纪律严明、步调一致作风以及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革命精神[3]等非物质文化内涵。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及精神内涵,这里不仅是西部红色革命政权的最早诞生地,还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汇合地、红西路军悲壮历史的见证地[4],更是“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现代红色文化的发祥地。红色文化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以美术教育为平台将红色文化通过转化融入美术教育,把丰富的甘肃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发掘优质美术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寻红色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契合点,并转变为美术语言和视觉元素形式,构建地域性红色美术校本课程系统和以红色育人为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模式[5],对培育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在红色艺术审美的实践中完成对革命文化的传承[6],提升对地域红色文化的认知度、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样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红色文化是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及经济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一是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美术语言和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美术建筑、美术文物、美术作品等物质、精神文化的艺术审美能力,体味红色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美术体验活动和创作实践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亲合力,拓宽美术教育的素材,提高学生艺术审美和艺术素养;二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7],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红色文化的艺术特点和美术实质,激发学生美术创造的潜能,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文化意识,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红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的特殊综合载体[8]。将红色文化融入地域性美术教育,利用美术教学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拓展地域美术教学内容,弥补教材对地域文化体现不足,增强学生对家乡红色美术文化的审美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家乡美术文化审美和创作领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美术教育的多元化。二是将红色文化引入美术教育课堂,充分利用地域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的资源特性,促进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地域性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9],使课堂教育环境充满活力,提升学生的红色审美情趣,促进美术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一是艺术教育具有德育教育价值和功能,是德育教育的优质载体[10]。而美术学科教育作为一个最直观的载体,可以承载其实践育人的价值发展[11]。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将红色文化引入美术教育领域,有助于将红色文化中传递的光荣革命传统、崇高价值追求及优良民族品质等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美术语言及“红色文化符号”,通过红色美术教育的形式美、内容美促进学生美育教育,拓宽显性艺术教育的审美育德功能和隐性艺术教育的立美德育功能[12]。二是通过红色美术教育直观性的视觉艺术形象,将枯燥的德育教育的学习过程变成丰富生动的体验式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德育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促进艺术与德育教育的互动发展。
一是美术教学红色文化的融入,不仅使学生能够领悟红色文化的独特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特别是经典红色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增长社会实践知识和生活阅历[13],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二是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自身蕴含的优秀文化内核与元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培育学生艺术素质的同时,运用红色美术教育平台和红色元素,引导学生在实际动手中进行红色文化创作,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是甘肃人民在党领导下通过艰苦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文化资源。从美术教育资源角度解析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主要有:以中共甘肃特支为代表的早期党组织活动的红色文化;以南梁红色政权为代表的陕甘根据地红色文化;以红军哈达铺、会宁会师和红西路军西进悲壮历史为代表的红军长征红色文化;以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为代表的抗战红色文化;以解放兰州等为中心的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以及现代红色文化等。
甘肃红色美术资源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创新性的特点[14]。一是从红色美术文化的本土性要素看,长征文化是甘肃红色文化的亮点,也是其本土性文化的集中体现,甘肃是红军长征途径地域最多、活动时间最长、对中国革命影响最为深远的省份,留存了如会宁会师旧址、岷县“岷州会议”遗址、迭部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等大量革命遗址遗迹、会议旧址、文物等,拥有独一无二的红色美术资源价值。二是红色美术文化的多样性,从物质文化表现看,主要包括遗址遗物、会议旧址、领导人旧居、文物、图片、档案等物质载体。如南梁苏维埃政权遗址、红军会宁大会师纪念馆、红军腊子口战役遗址、红军宕昌哈达铺会议遗址、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洒满红军西路军热血的高台红西路军纪念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及甘肃博物馆红色文化展览等,构成了甘肃红色美术文化的多样。三是红色美术文化的创新性,从精神文化即非物质文化元素内容看,表现为红色文化与西部地域传统特色文化创新融合的特点,并以版画、泥塑、雕塑、剪纸、皮影、绘画及红色歌谣(民歌)、红色故事、红色戏曲、红色诗词等众多文学艺术形式呈现。如反映南梁根据地文化的大型历史画作《习仲勋在南梁》;反映兰州战役、红军长征革命题材的油画、国画作品;反映各个红色革命历史时期的雕塑作品;反映长征文化由杨荣祖创作的《七律·长征》巨型传统红色革命题材剪纸;反映红色革命历史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实》、《红色记忆文丛:甘肃红色故事作品选》等文学论著;反映根据地红色文化的评剧《刘巧儿》;反映边区群众创作的《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歌曲。
目前甘肃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仅限于旅游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对红色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利用还相对滞后,急需根据红色文化的资源特点,按美术的视觉教育特征及学生的接受特点,对红色资源进行梳理、筛选与转化,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
由于甘肃红色文化具有种类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特点,在挖掘其美术教育资源时,教师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红色美术文化分析。一是深入分析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程的价值,了解不同学生对红色美术资源的认知度,结合红色文化与美术课程的自身特色,探寻红色文化与美术教育的契合点,挖掘甘肃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潜力,实现红色教育资源的创造性转换[15]。二是按美术的视觉教育特征及受教学生的接受特点,探究红色文化的视觉元素、红色文化符码、美学观念等视觉美术教育特性[16],重点开发根据地红色文化、长征红色文化、抗战红色文化、解放战争红色文化、现代红色等五大类美术文化主题,探究运用绘画、绘本、微影视、动画特别是甘肃地域特色的剪纸、皮影、社火等传统文化内容表达红色文化艺术中的教育特征。
按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甘肃红色文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确定以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维教学目标[17]。一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层面,通过探究式学习观摩红色文化建筑、雕塑及绘画作品、革命历史遗物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认同和理解,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二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通过参观红色纪念馆及教育基地、欣赏红色文化作品、讲解红色文化故事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以各种美术语言准确表达对红色主题形象、红色文化符号的认识,促进师生间、同学间与红色经典作品间的互动,结合红色美术文化与本土剪纸、皮影等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审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解析与引导学生体味红色文化的特点及优秀文化特征,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学习及团队合作精神,领悟红色文化资源的艺术魅力,学会从艺术的角度去探求生活中的正常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转化和利用的思路,根据红色美术资源特点,探究以欣赏为导向和以体验为导向的红色美术资源的利用方式[18],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具有甘肃地域特征的红色校本美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促进甘肃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1.以欣赏为导向的红色美术资源课程开发环节。重点探究以欣赏为导向的红色绘画艺术、红色文化故事、红色戏曲等红色文化的美学特点。一是通过对表现根据地文化、长征文化、解放战争文化等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了解、欣赏这些高艺术水准的红色革命作品的绘画艺术内涵,体味红色图像中所表现的革命现实主义与乐观主义的艺术风格。从表现的人物和特定的场景入手,对其进行颇有新意的讲解与欣赏[19],提高学生对美术文化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感知,运用线描、水彩等美术技法,完成表现红色文化元素的美术创作。二是通过讲解红色文化故事,使学生体味战争年代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内涵,运用一些经典故事为主题题材,结合微电影、动漫艺术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探究红色故事动漫化、微电影的开发研究,丰富校本美术教学形式。三是通过观看欣赏《刘巧儿》等红色戏曲,体味红色戏剧的舞台艺术特点和美术元素,结合讲解红色故事,自创一批红色小短剧,既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以体验为导向的红色美术资源课程开发环节。探究红色美术建筑、红色艺术雕塑等红色文化的美学特点。一是通过现场体验南梁根据地、兰州战役、长征会师纪念馆以及众多的遗址、纪念碑等建筑,了解红色美术建筑的结构、样式、建筑特点、建筑空间布局结构等美学特点,解析纪念馆(碑)是用特有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艺术技巧,实现建筑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的美学思想[20],提高学生对建筑美术文化的感知,以纸模或绘画、剪纸等形式,完成纪念馆(碑)样式的设计与创作。二是通过现场体验纪念馆以及众多的遗址、纪念碑等红色艺术雕塑,使学生了解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是用凿子或其他工具将木石、金属或其他材料雕刻塑造成一定形象的艺术形式。教师应以专业角度解析雕塑的造型、分类、功能、创作意图,以最具代表性的长征文化的雕塑作品解析红色雕塑作品的形体美、象征美、寓意美、材料美、内容美与环境的协调美等美学思想,并应用泥塑或其他艺术形式,完成一幅美术作品创作。三是探究红色文化与甘肃省传统美术元素的融合,以红色主题元素为背景,结合甘肃省传统版画、泥塑、雕塑、剪纸、皮影、传统绘画等艺术的表现形式,探究红色文化与甘肃省传统美术元素的融合,结合学生对红色文化欣赏和体验,进行美术传统题材的创作,使学生感知红色文化与传统美术的结合点及其内涵。
一是着眼多学科教育需要,培育美术教育潜能。红色文化是融故事、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它跨越了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多艺术门类。在美术教育中解读红色文化应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紧密融合,增加学习美术教育的生动性、观赏性,使学生更好地体味红色文化的艺术魅力。二是校本教学和校外教学结合。充分利用校本教学和课外教学两种资源,组织学生,直观性地体味红色绘画、红色雕塑等艺术风貌,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在艺术教育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为甘肃省红色文化的艺术传承提供基础。三是结合民间香包、皮影、民间社火表演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将红色文化主题融入演艺内容,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