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9-01-18 04:07房学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21期
关键词:踝关节切口骨折

房学峰

踝关节为骨科常见关节内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3.92%[1],本病多发于青壮男,一般由踝部旋转暴力引起。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交通的快速发展,踝关节骨折脱位发生率逐年增多[2],因此积极治疗、最大限度的恢复踝关节正常解剖位置、预防创伤性关节的发生成为临床研究重点。国内外学者就踝关节骨折脱位不同治疗方法及思路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讨,而疗效亦不相同,选择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尚存在一定的争议[3-4],有学者提出对于存在移位踝关节骨折脱位,当手法整复无法达到解剖复位者,需要给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为进一步明确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效果及安全性,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知晓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按照算机产生的随机数依据奇偶数分成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2~70岁,平均(56.28±3.33)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7例,车祸伤12例,扭伤6例;其中旋后外旋型23例,旋后内收型10例,旋前外旋型8例,垂直压缩型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1~70岁,平均(56.31±3.40)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6例,车祸伤12例,扭伤7例;其中旋后外旋型21例,旋后内收型11例,旋前外旋型9例,垂直压缩型4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比较。

1.2 方法

研究组接受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仰卧体位,部分患者需漂浮体位,常规麻醉,于内踝、外踝外侧或者后外侧双切口,常规剥离切口,一般先行外踝骨折手术,复位外踝骨折,一般性解剖板固定,必要时可行加压螺钉固定,术中必须保证复位质量。内踝骨折行内侧切口,显露骨折,一般视骨块大小,一般行4 mm空心螺钉固定,如骨块较小行3 mm埋头钉或者克氏针固定,术中注意观察三角韧带深层是否完整,如骨块较小应警惕三角韧带深层损伤,内外踝骨折内固定后,应行应力试验,存在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应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术中行C型臂透视踝关节正位、侧位、踝穴位,固定效果满意后,彻底冲洗伤口,外踝切口常规放置引流。术后12周后可负重行走,术后3个月拆除下胫腓螺钉。

对照组采用常规石膏外固定,配合 牵引复位骨折部位,并在透视下透视满意,个别病人可在神经阻滞麻醉下复位并石膏固定,之后5天、10天、15天、3周、4周、6周复位,术后6周拆除石膏,期间观察石膏有无松脱,必要时更换石膏。闭合复位困难者改为切开复位(记为无效范畴)。

1.3 观察指标

(1)术后3个月,以Kofoed评分[5]评价踝部关节恢复情况:量表包含疼痛(50分)、功能(30分)、舒适度(20分),共计100分,其中85~100分记为优,75~84分记为良;70~74分记为及格,<70分记为差。(2)记录两组治疗后感染、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

根据踝-足后评分(Ankle-post-scoring scale,AODAS)量表[6]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量表包含疼痛、后足稳定性、步态、踝关节功能等维度,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为尚可,<50分(或手术复位转切开复位)为差。其中优、良、尚可总和即为治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44/45,优28例,良14例,尚可2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35/45,优18例,良12例,尚可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9,P=0.004)。

2.2 两组Kofoed评分比较

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Kofoed评分为(84.66±4.44)分,对照组Kofoed评分为(72.91±5.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28,P=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对照组3例骨折不愈合、2例关节僵硬、3例软组织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9,P =0.014)。

3 讨论

由于踝关节解剖位置、周围组织比较特殊,因此当出现骨折后,可对周围皮肤形成压迫,并导致皮肤溃烂或者坏死,此外踝关节承受着全身主要重量,因此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尤为重要[7-9]。传统治疗主要通过牵拉韧带、外固定及药物治疗等,然而长期外固定影响足远端血流循环,且易移位造成周围软组织的二次伤害,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0]。此外,有研究发现,对于Ⅱ度及以上损伤,外固定治疗效果欠佳,而手术治疗能够直观复位骨折脱位部分,同时对邻近韧带损伤及软组织进行修复,弥补传统外固定的不足[1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Kofoe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证实了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优势。

一般而言,手术多选择在损伤后8~12 h内,由于此刻肿胀主要为血肿,尚未形成软组织水肿,因此能够扪及骨折脱位部分,准确复位[12-13]。本次研究中,研究组1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分析认为与其手术时间选择不当有关,患者虽然在损伤后12 h内完成手术,但是术中存在困难,手术时间长,术后患者踝部高度肿胀,皮肤可见张力性水泡,导致手术切口的张力增加,进而导致感染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严格根据患者体征、骨折损伤情况等选择恰当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在手术治疗时做到以下几点:(1)踝穴要求解剖对位 ;(2)内固定必须足够坚强,以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3)在术中要将关节内骨、软骨碎片彻底清除,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效果确切,能够促进骨折脱位愈合及功能修复,同时安全性高,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踝关节切口骨折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伤筋动骨怎么破